雲南省劃分爲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玉溪市,雲南省轄地級市,位於雲南省中部,地理座標處於北緯23°19′~24°53′、東經101°16′~103°09′之間。北接省會昆明市,西南連普洱市,東南鄰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靠楚雄彝族自治州。總面積15285平方千米,人口230萬(2010年)。全市分2個市轄區、5個縣、3個自治縣,行政駐地紅塔區。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複雜,山地、峽谷、高原、盆地交錯分佈。玉溪市因糧食高產,菸葉質地優良而享有“滇中糧倉”、“雲煙之鄉”的美譽。 [1]

主要景點:哀牢山,撫仙湖,寒武紀古生物化石群等。

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2]

2018年4月2日,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支持新一批城市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名單,全國17座城市入選,玉溪名列其中。 [3]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建置沿革

古代歷史

公元前279年,楚將軍莊蹻入滇。 [4]

公元前111年,設牂牁郡,華寧縣屬毋單縣。

公元前109年,西漢兵臨滇,滇王降,漢武帝賜滇王王印,並置益州郡,郡建置滇池縣(今晉寧)、雙柏縣(今易門)、俞元縣(今澄江)等24個縣。

蜀漢時建置俞元縣,隸屬益州建寧郡。

晉、南北朝時期建置俞元縣,隸屬寧州建寧郡。

隋代建置西爨地,隸屬寧州總管府。

唐代建置求州,隸屬南寧州都督府;後南詔國建置溫富州,隸屬河陽郡。

宋代時為大理國所屬,建置溫富州休制部,隸屬河陽郡。

元代建置溫富千戶所,轄部傍千戶所、普舍千戶所、研和千戶所,隸屬雲南中路羅伽萬戶府;後設新興州,轄休納縣、普舍縣、研和縣,隸屬雲南行中書省澄江路。

明代分屬昆陽州、澄江府、臨安府、寧州、元江府。

清承明制,分屬雲南府、澄江府、臨安州、新興州、元江直隸州等。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雲南省劃分為1市2區6縣的4線城市,享有“滇中糧倉”之稱

近代時期

民國元年,建置新興縣,隸屬雲南省。

民國二年,建置休納縣,隸屬雲南省。

民國五年,建置玉溪縣,隸屬雲南省。

1916年,“玉溪”因橫貫玉溪市區的珠江源頭之一的玉溪大河(州大河)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帶潺潺流淌在萬畝田疇之中而得名,沿用至今。

解放後

1949年12月9日,盧漢率部起義,雲南和平解放。

1949年12月18日,玉溪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玉溪和平解放。

1950年1月1日,滇中區人民行政專員公署(同年3月改稱玉溪行政專員公署)和玉溪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10月,雲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8年10月,玉溪、江川兩縣合併稱玉溪縣。

1961年10月,玉溪、江川兩縣仍分開。

1983年9月9日,玉溪縣撤縣建縣級玉溪市。

1997年12月13日,撤玉溪地區建地級玉溪市,撤縣級玉溪市建紅塔區。 [5]

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玉溪地區,設立地級玉溪市,6月28日,召開玉溪撤地設市慶祝大會,新設立的市級領導機關掛牌工作。玉溪市下轄紅塔區(原縣級玉溪市)、江川縣、澄江縣、通海縣、華寧縣、易門縣、峨山彝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6]

2006年末,玉溪市轄1個區,5個縣,3個自治縣;3個街道辦事處,45個鎮,17個鄉,10個民族鄉;50個居民委員會,617個村民委員會。

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國函[2015]208號)批覆同意撤銷江川縣,設立玉溪市江川區,以原江川縣的行政區域為江川區的行政區域,江川區人民政府駐大街街道寧海路34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