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劃分爲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矽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簡稱徐,古稱“彭城”,江蘇省地級市,地處江蘇省西北部、華北平原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連蕭縣,東臨連雲港,南接宿遷,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幹線在徐州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徐州是華東重要門戶城市,華東地區重要的科教、文化、金融、旅遊、醫療、會展中心,也是江蘇省重要的經濟、商業和對外貿易中心。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長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連宿州,東臨連雲港,南接宿遷,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幹線在徐州交匯,作為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素有“五省通衢”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稱為“帝王之鄉”,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說。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因其擁有大量文化遺產、名勝古蹟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被稱作“東方雅典”。

徐州素有“淮海之都”之稱,是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長江三角洲區域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新西蘭產品中國展銷中心總部駐地 ,國際性新能源基地,有“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和“世界硅都”的美譽。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歷史沿革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1]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時屬楚國,東漢屬彭城國。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屬歸德府。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屬鳳陽府,直隸京師,後屬南直隸。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民國初,徐州府廢,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汪偽中華民國淮海省省會。

民國時期,徐州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就是以徐州為中心展開的。

1949年徐州市直屬山東省管轄,新海連市屬山東魯中南行署管轄。1952年11月中央決定,1953年1月徐州市正式劃歸江蘇省直轄,新海連市劃屬江蘇徐州專區。

1953年1月江蘇建省,徐州市為省轄市,設徐州專區,專員公署駐徐州市。原屬山東省臨沂專區的新海連市及贛榆、東海、邳縣3縣,滕縣專區的銅北、華山、沛縣、豐縣4縣,和原屬皖北行署區宿縣專區的碭山、蕭縣2縣及原由蘇北行署直轄的淮北鹽區,劃入徐州專區。徐州專區轄1市9縣1鹽區。同年,原屬淮陰專區的新沂、睢寧、邳睢3縣劃入徐州專區。撤銷銅北、華山、邳睢3縣,復設銅山縣。撤銷淮北鹽區。東海縣政府遷海州城。徐州專區轄1市10縣。

1954年,新海連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2月,蕭縣、碭山2縣劃歸安徽省。1958年,原由省轄的徐州、新海連2市,劃歸徐州專署領導。1960年,銅山縣劃歸徐州市領導。1961年,新海連市改名為連雲港市。1962年,徐州、連雲港2市改為省轄市,徐州市領導的銅山縣劃歸徐州專區。1965年10月26日,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徐州市設立礦區。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1970年,徐州專區改稱徐州地區,專署駐徐州市,轄豐縣、沛縣、贛榆、東海、新沂、邳縣、睢寧、銅山8縣。1983年,撤銷徐州地區,將銅山、豐縣、沛縣、邳縣、睢寧、新沂6縣劃歸徐州市;東海、贛榆兩縣劃歸連雲港市。徐州市區設有鼓樓、雲龍、賈汪、礦區、郊區5個區。

1990年2月起,經國務院批准,先後撤銷新沂、邳縣,改設新沂、邳州市;徐州市共轄2市4縣4區。

1993年,調整市區行政區劃:將郊區的朱莊鄉、下澱鄉及王場街道辦事處劃歸鼓樓區管轄,獅子山鄉劃歸雲龍區管轄;將雲龍區的王陵、永安、西關和湖濱4個街道辦事處劃歸郊區管轄;將鼓樓區的夾河、和平2個街道辦事處及銅沛、牌樓2個街道辦事處位於中山北路以西的居委會劃歸郊區管轄,將子房街道辦事處位於響山北路以南的居委會劃歸雲龍區管轄。同年調整市、縣行政區劃:將銅山縣的青山泉、大泉、紫莊、汪莊,鹿莊、汴塘、大吳、塔山、耿集9個鄉及礦區的青山泉、董莊、旗山、權臺4個街道辦事處劃歸賈汪區管轄;將銅山縣的拾屯鄉和夾河鄉的火花、群英2個村劃歸礦區管轄;將徐州市郊區更名為泉山區。

1998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新沂市炮車鎮劃歸邳州市管轄;將邳州市合溝鎮劃歸新沂市管轄;將銅山縣潘塘鎮劃歸徐州市泉山區管轄;撤銷泉山區潘塘鎮,設立潘塘街道辦事處。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2市5區3縣的2線城市,享有“世界硅都、東方雅典之稱

2005年1月統計數據:面積11258.3平方千米(其中市轄區1037.7平方千米),人口916.9萬(其中市轄區167.5萬),轄5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4個縣43個街道、114個鎮,395個居委會、2280個村委會,其中市轄區共計43個街道、7個鎮,268個居委會、156個村委會。

2005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41號):將銅山縣大黃山鎮和大廟鎮劃歸徐州市鼓樓區管轄。2005年6月14日,江蘇省人民政府(蘇政發[2005]53號文件)同意調整徐州市部分行政區劃:將銅山縣大黃山鎮和大廟鎮劃歸徐州市鼓樓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鼓樓區行政區域面積212平方千米,人口38.1萬,轄8個街道辦事處、2個鎮;銅山縣行政區域面積1856.6平方千米,人口118.2萬,轄20個鎮。調整前,鼓樓區行政區域面積40平方千米,人口27.9萬(2004年);銅山縣行政區域面積1999.6平方千米,人口129.2萬(2004年)。

2010年,撤銷徐州市九里區。將原九里區的九里街道和龐莊街道的拾東村劃歸徐州市鼓樓區管轄;將原九里區的火花、蘇山、桃園和龐莊(不含拾東村、拾西村和昕昕居委會)4個街道劃歸徐州市泉山區管轄;將原九里區的義安、利國、張集、垞城、電廠、張雙樓、三河尖、拾屯8個街道以及龐莊街道的拾西村和昕昕居委會劃歸銅山縣管轄。撤銷銅山縣,設立徐州市銅山區。銅山區人民政府駐銅山鎮。調整後,徐州市轄5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即鼓樓區、雲龍區、賈汪區、泉山區、銅山區、新沂市、邳州市、豐縣、沛縣、睢寧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