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趣味歷史:在古代你甚至能自己造錢

中國古代的經濟活動中,交換是最重要的一環,而貨幣則是交換活動的產物,可以說貨幣的演化進程就是中國古代經濟的進化歷程。

從貝到銅,銅錢是怎樣C位出道的

三分鐘趣味歷史:在古代你甚至能自己造錢

深受古代人民喜愛的銅錢

大家都知道古代最原始最普遍的貨幣是貝 ,所以有貨財等貝字旁的詞語,這是捕魚的民族使用演化的。當然還有遊牧民族,他們使用的就是皮,有皮幣,鹿幣等通行貨幣。到了農耕社會,就逐漸有了粟和布帛,《詩經》中所說的“抱布貿絲”就是這個意思,這裡的布我傾向貨幣一類的,而不是以物易物,雖然以上三種都是類似以物易物,但都具備了貨幣的交易功能,具有了通用貨幣的雛形。

銅錢的鑄造起源於周朝,逐漸普遍於各地方,古代的銅價是比較貴的,珠玉金銀銅,這些都是用於與貴族或者相距較遠的地方奢侈品交易用的貨幣,珠玉金銀等價均太貴,不適用於普通之用。只有銅, 價格比金銀珠玉便宜,而且用途極廣,在交易的過程中逐漸受到人們喜愛,鑄造也比較方便,因此銅錢就這樣發展成普通的通用貨幣。

漢文帝時出臺兩項政策,第一就是鑄造新幣四銖錢,第二就是開放鑄幣權。這是中國貨幣史上唯一的一次民間可以自由鑄幣的時代。這樣做是把鑄幣的利潤還給人民,引入競爭讓良幣驅逐劣幣,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繁榮發展。不過最終只持續了三十年,後來將各種銅錢取消,專鑄五銖錢,又禁民私鑄,至此銅錢制度安定下來,直至唐初,才鑄開元通寶錢。

紙幣VS銅幣,摸得著的銅錢還是最踏實

三分鐘趣味歷史:在古代你甚至能自己造錢

交子

在銅錢貨幣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了兩大缺點,第一無法杜絕民間私鑄,雖然漢文帝后再無合法的民間鑄幣,但私下的民間鑄幣缺無法杜絕,這樣水平不高的私鑄不僅耗費銅資源,而且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破壞市場穩定。第二就是銅幣的供應量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經濟活動需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紙幣應用而生。紙幣的前身是飛錢,唐時已有記載,到宋時稱為交子,宋朝的交子初由民間發行,後來改為官辦,後來就由於超發濫發差點導致奔潰,直到宋朝滅亡。金國實行銅幣和紙鈔並行,不過銅幣永遠不夠用,因為新發的銅幣都被民眾收藏了起來,市面上永遠缺銅幣,所以流傳的大多數紙鈔。然則宋朝已經證明只用紙鈔容易奔潰,金朝也不能避免,金宣宗南遷以後更是喪心病狂的連發紙鈔,每貫(貫是金朝的紙幣單位)只值一文左右。

銀子來拯救世界

三分鐘趣味歷史:在古代你甚至能自己造錢

真實的銀錠與古裝劇中的銀錠還是有差距的

金國末年紙幣已然奔潰,銅幣永遠不夠,迫切需要一種價格合適,容易鑄造,便於攜帶運輸的貨幣來填補市場的空白,於是人們將目光看向銀,前面說到,珠玉金銀銅是用於交易貨幣時使用的,珠玉後來被慢慢淘汰了,銅被用作了通用貨幣,金銀還是用於貨幣交易,銅不夠了,就用銀,為什麼不是金,因為古代等級森嚴,皇家要用黃金來顯示威嚴和權力,而且古代黃金的產量本身就少,不具備大規模量產貨幣的條件,還有就是太貴,不夠均價。

一直到民國初年,孫中山提出使用紙幣, 舉國的人多不解其理論,各種非議爭論鋪天蓋地, 後來國民政府樹立法幣制度,才替中國的貨幣演變畫上一個新的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