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被我们错解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被我们错解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被我们错解了?

万仞宫墙下 学而时习之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哪怕是三人行道,必定有我效法的。对行道人善的做法要跟从去学习,对其不善的行为和做法,结合自己要改正。”

注释:

(1)人,《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即天地间品性最高贵的生物。

(2)行,《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即人们在路上行走或小跑。

(3)师,《尔雅》:“师,众也。”《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即军队编制单位,二千五百人组成一个师。

(4)择,《说文》:“择,柬选也。”即柬拨,挑选。

(5)善,《说文》:“善,吉也。”

(6)从,《说文》:“从,随行也。”本义是随行,跟随。

(7)改,《说文》:“改,更也。”即变更。改,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是改变。

复活论语解读:

本章是后人对《论语》学习最为熟悉的内容之一,连我们的教科书上都和大师们一样众口一词,认为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取他的长处而学习,如发现他们的缺点则引以为戒。这样一说,后人对这一说法极度演绎,什么“圣人无常师”,甚至本章与孔子向老子请教也联系进来,而将本章误解讹传了两千多年。我认为,本章是继续谈孔子践行学问之道的内容,后人理解本章的错误在“行”、“师”、“善者”和“不善者”的认识上,导致孔子在本章的真实意思被误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于“三人”的理解,认为“三”是虚数,极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我认为,这里的“三人”是夫子为了讲道理的,可以实指三个,也可以说是多人,目的是为了说明“行”。行,《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即人们在路上行走或小跑。这里指“行道”,即学道、明道、行道、悟道之中的“行道”。三人行,也就是说三个人行道。必,一定。我,这是夫子在给弟子们讲这句话的时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拿自己作为比喻给他人讲话的方式,即是实指孔子,也可以泛指弟子们。师,本章既不是军队,也不是指老师,而是效法,是引申义。《尚书·微子》有“卿士师师非度”,孔颖达疏:“言相师效而为非度之事也。”焉,是兼词“于此”的意思,即在此的意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哪怕是三人行道,必定有我效法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挑选。善者,指的是行道过程中好的行为和做法。从,是随行、跟随的意思。改,变更、改正。孔子是在说,行道之人,必有善的行为和做法,也有不善的行为和做法。对行道人善的做法要跟从去学习,对其不善的行为和做法,结合自己要改正。与本章相似的内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意思是,郑国人休闲时就到乡校相聚,在那里议论执政得失。然明对子产说:“毁掉乡校怎么样?”子产说:“ 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效法的,为什么要毁掉它呢?”这里的“师”就是效法的意思。

曲阜儒风国学院与您同行

曲阜儒风国学院位于曲阜孔庙万仞宫墙西侧18米,与孔庙一墙之隔,是目前距离孔庙最近的国学院。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良好的办学环境、浓厚的儒家氛围荣幸成为2018央视春晚曲阜分会场合作单位。学院以真才实学、修学并进为根本,立足于传承国学精髓、树立高尚师风、传道授业解惑、竭力报效国家为目标,意在聚集淡泊名利、志向高远的有志之士。院长王宏杰多年来专心研学经典,尤其《复活论语》体系,在国内已是自成一家,被称为最接近儒学本意的《论语》解读。经过重新录音,一共258节课,王宏杰老师将半部《论语》的课程呈献给大家。国学老师、语文老师可以通过系列讲座进入《论语》深入学习的大门。立志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并以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人生志向的同仁,王宏杰老师在山东曲阜期待您加入这支孜孜不倦求学、乐此不疲弘道、仁义诚信做人的队伍!为了追根溯源,王宏杰老师系统学习、研究了汉儒至清儒诸家的解说,继承了南怀瑾先生、钱穆先生、李炳南老居士对《论语》的解读思路,提出“复活论语”的观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沐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春风,让我们一起打开《复活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被我们错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