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裡程碑,幫你捋清國學經典的脈絡

中國古典文學裡程碑,幫你捋清國學經典的脈絡

一、神話傳說

神話傳說是遠古時代的人以幻想的方式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進行解釋、描述的具有藝術意味的集體口頭創作。神話傳說與原始時代的人的認知的侷限性有關,以現代人的眼光看,難免有荒誕可笑的成分,但如果嚴肅地看待古人的神化傳說,就不能僅僅以荒誕可笑作為一個簡單的結論,這些創作中也有值得我們認真看待和重視的東西,也有值得我們尊重的東西,比如:豐富的想象力,當時意識形態的反映,以及對當時客觀社會生活的反映。神話傳說中一樣能讀出歷史的真實痕跡,如后羿射日,我們可以推測當時的乾旱情況,女媧補天,我們可以推測出當時的大雨成災的情況,精衛填海,我們可以推測當時人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意志等等。面對自然乃至社會的挑戰,人們是如何應戰的;面對出現的機遇,人們又是如何利用機遇的。所以,讀神話傳說,不能只讀其文字表面的渲染,然後說其荒誕,要懂得遠古時代的意識形態、社會狀況,才能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神話傳說,他們想表達什麼,給我們傳遞出什麼樣的信息。

神話傳說對後世的文學藝術創作有著積極的影響,其豐富的想象力,對後世的創作影響很大,例如,屈原的楚辭,莊子的散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從文學角度看更是如此。文字是死的,要把文字變成活的文字,有生命的文字,能感染人的文字,那麼,作者的思想必須是充滿活力的,想象力就是一種活力。有活力,才能傳達出生命的氣息。現在有很多文章,追求文辭的浮華,表面很熱鬧很喧囂,對一些人也很具有誘惑性,可是這類文章,缺乏根本的生命力,讀一遍覺得新鮮,多讀幾遍,就覺得其實是很乏味的,真實的內容少,就是因為這些文字的背後缺少必要的活力和想象力,不能帶動情感。這恰和神話傳說形成對比,神話傳說沒有那麼浮華的文字,內容也不曲折,可是總是能感染人,能一代代流傳,就是這個原因。

中國古典文學裡程碑,幫你捋清國學經典的脈絡

二、詩歌

古代詩歌的分類:

根據音律特徵的不同,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唐代形成的概念)

根據內容和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田園詩、懷古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等。

《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當然這是後人的總結,以後世的眼光看,詩經當然是詩歌,例如國風,就是各地的民謠。但在文學尚未獨立前,也就是說在魏晉南北朝前,人們並不把《詩經》當做純粹的文學作品看,而是當經來讀的,屬於經學的範疇,這從《詩經》的名字上也可以看得出。

什麼是經?傳統的解釋大致有三個:一是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講“經,織也,言'經’可以經緯天地”;二是班固《白虎通》中講“經,常也,言經所載的為不易之理”;三是劉熙《釋名》“經,徑也,言經典所示,乃人生之正途。”

經,是不變之理。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什麼是不變的呢?“天不變,道亦不變。”天是不變的,人尊天而行的大道也是不變的,因此,記載這些大道的書籍文字就是經,是不變的,孔子說“詩言志。”,顯然經並非文學,《詩經》是經,也是講道的。

我們常說“詩三百”,本來篇目為311篇,其中六篇有題目無內容,故《詩經》存目實際為305篇,舉其成數,稱詩三百。其收錄的詩歌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

《詩經》三體:

風:周南、召南、十五國風(十五個地區的土風歌謠)

雅:雅有正的意思,王朝直接統治的區域的音樂看成正聲,多與宗廟祭祀有關。

頌:歌頌周王朝祖先的功德等。從中可以瞭解周的歷史的重要片段,所以《詩經》也可以說是歷史。章學誠說“六經皆史”。秦漢前期沒有史學,當時人瞭解歷史,主要來自經書,如《春秋》《尚書》《詩經》等。

《詩經》的六義與三義:

六義:風雅頌------從詩的內容特徵講

風: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雅:正也,明白正大,反映朝廷生活的雅樂。

頌:容也,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與神明。

賦比興------從詩的表現形式講

賦:直言其事(直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聯想)

三義:鍾嶸《詩品 序》以賦比興為詩的三義。

《詩經》的句式:

四言為基本形式,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參雜長短句型,如三言,五言,六言,七言。

四言為主,發展到五言和七言,這是後來的事。

孔子論《詩》的作用:

“可以興”:興者,起也,發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也就是“詩言志。”,這是詩的抒情性。

“可以觀”:觀者,外見也,事象也,政治風化的得失。記述事物,反映現實,給人借鑑。這是詩的現實性。

“可以群”:群者,群體也,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別人,使發生共鳴作用。這是詩的感染性。

“可以怨”:怨,諷刺也。用以勸諫,揚善抑惡。這是詩的勸誡性。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感情中和,不失其正,這是傳統文化中的倫理性。

“可以多識物名”:使人多認識鳥獸草木,這是詩的描寫性,也是以此來獲取知識的途徑。

孔子論《詩經》,多從道德倫理上講。因此《詩》被後人稱為經書。

《詩經》與方言的關係:

關中方言曾為官方語言的幾點證據

1、《詩經》最初用各種地方方言傳唱,後經過編輯時是士大夫加工的,採用的方言是統一的雅言。

2、《詩經》語言內部的同質性是經過考證沒有疑問的,所以在《詩經》三百篇內部,並不能考見當時方言歧義情形。

3、雅言:《論語。述而》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

“雅”字借“夏”,夏是當時西周王畿一帶的用古名。所以,當時的“官話”即是王畿一帶的方言,也就是周王室所用的語言。當時或後來經典著作都是用雅言寫的,如《論語》、《易傳》。

4、二雅:《大雅》、《小雅》都是周王畿的詩,西周王畿在今天陝西中部。

5、《詩經。國風》是按產生地域分篇的。包括18個地區。周南,召南,邶,鄘,衛,王(東周)。鄭,魏,唐,秦,陳,檜,曹,豳,雅(西周)。魯,齊。

中國古典文學裡程碑,幫你捋清國學經典的脈絡

三、楚辭:

屈原、宋玉都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們的作品用楚語、發楚聲、記楚地、稱道楚事楚物,是楚國的文學,形式和聲韻的地方色彩非常濃厚,別具一格,稱為《楚辭》

《離騷》:

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作品之一,作品以屈原本人在楚國的遭遇為背景,屈原很愛國,可是楚懷王聽信了讒言不信任他,他心裡有一番憂愁,就寫了《離騷》,關於離騷有兩種解釋,一是說離是遭的意思,騷是愁的意思,合起來就是遭到憂愁而作此辭;二是說離是牢的意思,離騷就是發牢騷。屈原因楚懷王不信任自己而發了些牢騷。發牢騷就發牢騷唄,為什麼不直接發牢騷,而用詩歌的形式呢?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含蓄的魅力。他不直接說:你怎麼不聽我的勸諫呢?國家要亡了,我對你是忠心的。而是用詩歌的形式,運用《詩經》的手法,比、興的方式,把自己比喻成美人香草,微彎曲折地訴說內心的不滿和委屈,表達自己的忠君愛國。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中國人說話就是如此,要有詩意,要含蓄,要能展現語言的魅力,不崇尚直白。上邊我們說《詩經》有賦比興,賦是直說,是直白,在詩經裡單純運用賦這一方式的詩歌很少,更多是比興的運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比、興。再說一首詩來感受一下中國詩歌的魅力,唐朝朱餘慶有首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從詩的內容看,似乎是講的閨房之樂,其實不是。這首詩是寫給當時的大詩人張籍的,唐朝人考試,舉子在考試以前要拿自己的詩送給朝廷上有名的大臣,請他看看這樣的詩是否有資格錄取,李白也曾經做過這樣的事情,這就是當時的風氣,李白給韓朝宗的推薦自己的信,後來還錄在了《古文觀止》裡。朱餘慶也想推薦自己,但並不直說:我給您看首詩,請您看看我的水平能不能被錄取。按我們現在的人的觀念就會奇怪,為什麼不直說呢?但是古代的人覺得直說沒意思,沒趣味。這首詩就是運用了比興。

孔子對自己的兒子伯魚就說過“汝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可見,詩歌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的地位。

回過來再說《離騷》

《離騷》就是充分運用了幻想和比喻的手法,是繼承了《詩經》比興的手法,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創作才華,既具有現實主義色彩又具有浪漫主義的情懷,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在《昭明文選》中就別立騷體,劉勰的《文心雕龍》中也有《辨騷》一文,近代魯迅在讚美《史記》時,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這都足以說明《離騷》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賦:

說到賦,其鼻祖有二,南有屈原,北有荀卿。辭賦自屈原、荀卿後,在漢代大興,因此有漢服賦之說,這當然不是說只有漢代才有賦,漢前沒有,漢後也沒有,而是說賦是漢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學體裁,且這個時代的賦的作品水平極高。就如同我們說到詩,總是和唐朝相聯繫,說到詞,總是和宋朝相聯繫一樣。宋玉是屈原的弟子,他寫過一篇賦,《登徒子好色賦》就很有名。

從賦的特點看,應該和《詩經》的賦比興的賦有關,漢賦的寫法多用直接敘述法,雖然不排斥比興法。應該說,後世的詩歌的發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詩經》的影響。

賦,能誦但不能歌,這和《詩經》不同,比如“風”就是民歌,就是唱出來的,“頌”也是唱的。只是唱法和現在流行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現在歌唱音樂的伴奏很複雜,很多,詩經的唱也有伴奏的,但不主張有過多的伴奏,孔子曾評價鄭國的歌謠,說“鄭聲淫”,淫,就是過分的意思,什麼過分呢?就是指的伴奏的聲音過了,過了。漢朝也有可以唱的,比如樂府,樂府裡的音樂就是歌謠,是可以唱的,但賦不行,不能歌。

賦,重鋪張陳述。大多的賦是通過對事物情態的描寫,反覆其詞以感人。

賦,貴直言其事,不排斥比興,缺少了含蓄的美。這估計和漢代的整個風氣有關,漢代崇尚“樸”,漢代的人整體做人樸實,反映在文學表現上,就是賦的直接敘述。漢代是平民的劉邦所建,政府不再是貴族政府,官員大多來自民間,樸的風氣的形成,和這個也有很大關係。

兩漢賦家的代表:

西漢:楊雄、司馬相如

東漢:班固、張衡

中國古典文學裡程碑,幫你捋清國學經典的脈絡

四、唐詩:

唐代文學以詩為特色,一是水平之高,一是寫作之盛,據《全唐詩》收錄,有詩人二千二百餘家,詩歌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從太宗詩起,止於李嶠。

唐詩的分期,用元人楊士宏的《唐音》,分為四個階段,即:初、盛、中、晚時期,一般稱為“四唐”。

初唐代表人物有:王勃、駱賓王、沈佺期、宋之問等。

盛唐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

中唐代表人物有:白居易、元稹、李賀等。

晚唐代表人物有:李商隱、溫庭筠、杜牧等。

唐詩重格律,論其缺點,則為格律所限,較古代為拘束,但在抒情以及表達意,感物寄志上,更自由而超越前人,宋代的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故其妙處,透徹玲瓏,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花,言有盡而意無窮。”唐詩講意境,更勝前人。如用《詩經》作標準的話,也可以看出唐詩還是注重用比興方式。

唐詩眾多,唐詩人眾多,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也眾多,李杜是眾多的高拔者,因此,說到唐詩,不能不說李杜。

李白的詩歌中想象,風格飄逸,多主觀興趣,具有浪漫情懷。憑藉天才寫作,故韻高而風清,其詩無跡可尋,因此,李白的詩歌,欣賞者多,但要學李白的風格,很難,因為李白的詩歌大多流露的是個人的性情,直抒胸懷,不受拘束,李白的詩律詩相對少,古風多,這不是說李白不擅長寫律詩,而是律詩畢竟過於講究格律,限制性比古風大,對於張揚性情,多少還是有所制約。有的人可欣賞,不可學。不是不可學,是學不了。格律可以學,性情如何學呢?

杜甫的詩歌重刻畫,情感沉鬱,多記載事實,揭露現實,憑學力,功夫深厚,寫作規矩分明,自己就說“語不驚人死不休。”因此後人多學杜甫,因杜甫重規矩,規矩畢竟是“有”,至少有個入手處。杜甫的近體詩方面的成就超過李白,元稹對他的評價極高,認為“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但客觀地說,二人都是以性情寫詩,都深得詩中三昧,詩歌不作無病生吟,都是性情的流露,不同的是,二人各自的性情不同,用功不同,方向自也不同,但各自特點都極為鮮明,《滄浪詩話》說:“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這只是說風格問題,並不以此論高低。

詩至唐朝而各體具備,直至今日,論古詩都不超過唐人格調,唐詩古體、近體、五言、七言、律詩、絕句、樂府,應有盡有。這裡只是簡單敘述唐詩的一些基本情況,要想欣賞唐詩,或者學習近體詩的寫作,還是要以多讀為主,《全唐詩》太多,尤其對於當今的人們來說,通讀《全唐詩》也很困難,但至少應該讀一讀《唐詩三百首》,這是清代孫洙選編的,共六卷,通過對唐詩的精審,分量適當,能概括唐詩的全貌,因此流傳甚廣,直至今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

中國古典文學裡程碑,幫你捋清國學經典的脈絡

五、宋詞:

詞的興起:詞繼承了古代的樂府,是在唐朝民歌以及教坊樂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詞的開端應在唐朝,如李白的《菩薩蠻》、《憶秦娥》,成熟於五代,有《花間集》、《尊前集》,盛行於宋,宋詞繁多,能寫詞的人數百家,為詞的黃金時代。

詞由於長短句適應了人的情感的變化起伏,所以在表情方面更能表達人生情感的細膩。

詞依詞牌寫作,詞牌的要求是固定的,所以又叫填詞,依據詞牌填寫。詞有不同的詞牌,也就是詞的樂譜,不同的詞牌有不同的字數、句法、聲韻。詞按其長短不同可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類。小令短,一般不分段,稱為單調;中調以上兩段成一首的稱雙調;長調有多達三、四段合成一首的。詞的分段,稱為闕。雙調分兩闕,稱上半闕、下半闕,多至三、四闕的稱第一、第二、第三闕等。

宋代有代表性的詞家:

北宋:范仲淹、歐陽修、晏殊、晏幾道、柳永、蘇軾、秦觀、黃庭堅、周邦彥、李清照等。

南宋:辛棄疾、陸游、范成大、姜夔、朱淑真等。

其中提到了宋代兩大女詞人:李清照、朱淑真。後人對李清照並不陌生,李清照見於書籍記載的較多,她的詩詞傳世的也多,朱淑真則較少。朱淑真是錢塘人,著名理學家朱熹的侄女,生於書香門第,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博覽成名,和李清照一樣,善畫,通聲律,工詩歌,她的詞多發幽怨之思,多情場失意之作,但風格婉約,語句自然。如:生查子: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最後說說岳飛。岳飛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能文能武(還有文天祥、戚繼光、史可法),有詩詞、書法傳世,更可貴者是岳飛的愛國情懷,具有高尚的民族氣節,為文慷慨激昂,風格獨樹,死後有《嶽忠武王文集》,內容包括奏疏、詩詞等。《小重山》是其代表作品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籠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箏。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這是岳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後世更流傳的是《滿江紅》,《滿江紅》雖然從內容和風格看,的確是岳飛風格,和《小重山》很接近,可是我認為《滿江紅》不是岳飛本人的作品,是後人的假託岳飛的偽作。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是千古流傳的岳飛所作的《滿江紅》詞一首。語言豪邁,膾炙人口。但細查此詞出處,《宋史·岳飛傳》及其文集中均無記載。《宋史·岳飛傳》載:

①“飛少負氣節,沉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

② “帝初為飛營第,飛辭曰:敵未滅,何以家為?或問天下何時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亦。”

《宋史·岳飛傳論》載:

“兩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

以上幾段,並無記載《滿江紅》的出處,但從對岳飛的描述及評價看,他的確完全具有寫出《滿江紅》那樣大氣、有才情的詩詞的能力。再之,此詞得內容似乎也在印證著抗金的歷程。這或許也是人們樂意相信岳飛就是真正的作者的原因。

但遺憾的是,從岳飛的文集的記錄中,並未發現《滿江紅》的任何記載。

岳飛最早的文集的出版是在岳飛去世後多年,由其孫岳珂完成的。岳珂將所收集的岳飛的奏章,戰報,詩文舊事,以及被誣始末等資料,彙集在一起,呈交給南京朝廷審核,並刊印成冊,即《金陀粹編》和《金陀續編》。這兩本書保存了與岳飛有關的原始資料,書中並無《滿江紅》,但收錄了岳飛的另一首名詞《小重山》(《金陀粹編》卷十九)

另有《經進家集》,為岳飛最早的文集,後收入《金陀粹編》中,但所收的詩文不全,岳珂在《家集序》中說:“散帙不可考者,蓋不能知其幾也。”,此書中亦無《滿江紅》。

唯一的猜測只能是因為“散帙不可考”而未能收錄,但不能斷定《滿江紅》的作者不是岳飛。

和岳飛有關的兩部重要的文獻中,均無《滿江紅》,似乎可以證明此詞為偽作。但仍有一個猜測需待證實。

猜測:假定《滿江紅》確係岳飛所作,而《金陀粹編》未收錄,是否是因為當時朝政以主和為主調而此詞所表達的情感卻是力主抗金,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在政府審核的時候刪除了呢?

要解釋這個猜測,涉及一個時間問題,也就是說,要解釋岳飛在何時平反,以及岳珂何時編成此集的時間先後順序問題。

時間:

1、岳飛平反時間:據《宋史·岳飛傳》記載:

“及紹興末,金益猖獗,太學生程宏圖上書訟飛冤,詔飛家自便。孝宗詔復飛官,以禮改葬,賜錢百萬,求其後悉官之,建廟於鄂,號忠烈。淳熙六年,諡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① 淳熙六年:宋孝宗趙昚年號,即:1179年

② 嘉定四年:宋寧宗趙擴年號,即:1211年

2、岳珂編成《金陀粹編》、《經進家集》時間

①《金陀粹編》成書於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

②《經進家集》成書於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

由以上時間看,兩書刊行均在岳飛平反之後,且在政府的支持下刊行,應該不存在有意刪除的情況,無此必要。而既然政府對岳飛的抗金能給予高度評價“諡武穆,號忠烈。追封鄭王。”,豈能容不下區區一首詩詞?既然在《金陀粹編》及《經進家集》中都無記載《滿江紅》,那隻能說明此詞非岳飛所作。

其實,這首《滿江紅》不僅不是岳飛所作,甚至不是宋人所作。它最早出現在明朝刊本《嶽少保忠武王文集》(第二十八頁),清朝乾隆間出版刊行的《嶽忠武王文集》也有收錄,在此之前,無文獻證明《滿江紅》的出現。這似乎可以證明,此詞應該是明人偽作。

如果此詞是明人偽作,那麼為什麼要假託岳飛抗金之事偽造呢?

這可能與明代中前期所處的政治環境和宋代相似有關。明代中前期面臨著北方蒙古等政權的不斷南侵,作者由此追憶岳飛抗金往事,託名而作了《滿江紅》。

中國古典文學裡程碑,幫你捋清國學經典的脈絡

六、元曲:

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是我國第一部戲曲史,他認為中國戲曲萌芽於先秦的巫祝,起源於北齊的歌舞劇。(北齊因蘭陵王高長恭而有假面舞)。關於戲曲的發展,除了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還有近代徐慕雲的《中國戲劇史》。唐代有梨園戲,傀儡戲,到了元代,有雜劇、傳奇,至明清,雜劇、傳奇繼續演化,長生了崑曲、梆子、皮黃、京劇等。

曲有散曲和戲曲之分。散曲有小令和套數,小令一般是單調,每個曲子只有一首,只用一個曲牌,與詞類似;套數則合單調若干套,可以由幾支甚至幾十支曲子組成,又稱套曲或大令。雜劇分為雜劇和傳奇。雜劇是一套或數套曲調而雜以科(表演)、白(所說)演唱故事;傳奇則再增加更多套,也以科白演唱故事。元代的雜劇一般以四折為主,可加楔子,一般不能超過四折,如《竇娥冤》、《西廂記》等。傳奇突破了這個限制,多則可達四五十折,如湯顯祖的《牡丹亭》就有五十五折之多。

曲又有南北之分:北曲是在詞的基礎上用北方腔調歌唱的,所以稱北曲,用北曲寫成的戲劇,當時通稱雜劇,如董解元的《西廂記》,(這和王實甫的《西廂記》不同)。南曲是在北曲的基礎上,結合並繼承南戲傳統而發展起來的,以南曲為主寫成的長篇戲劇,稱為傳奇,如高則誠的《琵琶記》。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梧桐雨》)

元曲雙壁:王實甫《西廂記》、高則誠《琵琶記》

清曲四大家:

李漁----清代第一傳奇作家,傑出的戲曲理論家,代表作《風箏誤》、《鳳求凰》等,戲劇理論有《閒情偶寄》

孔尚任----《桃花扇》

洪昇-----《長生殿》

《桃花扇》和《長生殿》又被稱為清曲雙壁

蔣士銓----《臨川夢》、《一片石》等(蔣的文章《鳴機夜課圖記》很值得一讀)

中國古典文學裡程碑,幫你捋清國學經典的脈絡

七、小說:

宋代小說的演變:

1、由文言發展為白話

2、由筆記小說發展為章回小說

3、由短篇發展為長篇

舊小說的體裁有三類:

1、筆記體------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2、章回體------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

3、傳奇體----阮大鋮《燕子箋》

舊小說文詞特點:

1、用俗語土話作為白話寫作的,如《金瓶梅》

2、用白話夾雜文言寫作的,如《紅樓夢》

3、用文言夾雜白話寫作的,如《三國演義》

4、用白話夾雜俗語寫作的,如《水滸傳》

5、用文言寫作的,如《聊齋志異》

6、用白話寫作的,如《儒林外史》

由於小說的繁榮,相繼也出現了小說的評論,其中以金聖嘆最為著名,金聖嘆評論過很多書,又以評《水滸傳》最為有名。另外金還對整個中國古代的文學做過一個精煉的評論,即他所說的“六才子書”,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六個人可以稱為才子,屈原《離騷》、莊子《莊子》、司馬遷《史記》、杜甫《杜甫律詩》、施耐庵《水滸傳》、王實甫《西廂記》。

這一時期,神怪小說也有上佳的表現,如明代許仲琳的《封神演義》和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

清代雜記小說三家: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袁枚的《子不語》,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

晚清還出現了諷刺小說,如: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劉鶚《老殘遊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曾樸《孽海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