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匯這頓宴席,市區花錢都吃不到……丨識味上海

事體從前一天早上五六點就開始做了。

女眷們踏著晨霧趕來,和陳紅萍鬧笑:“今朝好給我們吃圓子了。”

本地話把操辦喜宴稱為“做事體”。

辦喜事的正日子是11月25日,農曆十月初八,是個好日子。

光南匯大團鄉邵家宅這一區域,就有四五戶人家辦喜事。

陳紅萍是其中一家,家裡小女兒要出嫁。

南匯這頓宴席,市區花錢都吃不到……丨識味上海

陳紅萍家門前貼著大紅喜字

對市區人來說,去酒店辦喜事是不二選擇。但對南匯人來說,還是更願意邀請“一條龍”廚師來家裡燒喜宴。

即使現在很多人搬入了公寓,也要去外面租借辦喜事的場地。

因為辦喜事的東家很想讓親戚朋友們連著吃兩天,此所謂“流水席”。

南匯出生的記者、作家沈月明在他的《滬鄉記事》一書中寫道:

“鄉諺民謠唱著莊稼的興衰,紅白喜事畫著生命的枯榮,那是不同於萬國建築的萬種風情,是滬鄉。”

雖然現在的交通工具早就拉近了空間的距離,但從市中心開了一小時汽車,到了辦喜事的滬鄉,你會覺得自己身處另一個時空。

女眷們一早趕來,是為了幫忙做圓子。

南匯家庭一有大事,就要做圓子。

結婚,孩子滿月,自然要做;過年,要做;家裡老人做壽,造房子請人吃飯,要做……

就連兄弟姐妹平常聚會在一起,妯娌姐妹間也會說:“做圓子吧。”

南匯圓子大概有兩三個寧波湯糰那麼大,分甜鹹兩種口味。

做圓子是費時費力的活。要磨粉,挑揀青菜薺菜,攪拌菜肉餡,燒煮赤豆,炒豆沙,揉粉,再一個個包圓子。

所有準備工作做完,女人們在長凳上放一個大竹匾,圍著它包起圓子來。

當圓鼓鼓的圓子一個個排布在竹匾上時,家長裡短也被分享交流著。

做圓子基本都是女人的活,男的最多在拌餡的時候搭一把手。

據說在過去,給上一袋粉,一大碗糯米粥和菜肉餡,看你能不能手腳清爽地做出圓子來,是考察新媳婦是否能幹的一道試題。

南匯這頓宴席,市區花錢都吃不到……丨識味上海

女眷們一早趕來幫忙做圓子

儘管隨著時間推移,鄉村的很多傳統被漸漸拋下,但做圓子這件費人工的事卻一直被南匯人保留。

而且還在原料上不斷改進,力圖“不一樣的配方,更好的味道”。

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操作的過程極富儀式感,由此出品的產物也就凝結著能被鄉親們所理解的心意和情意。

所以,早在邀請親友來參加婚宴的時候,陳紅萍就已經發出信號:“早點來相幫做圓子哦。”

趕在喜宴前一天就一早來幫忙做圓子的,都是關係親近的人。

來幫忙的人越多,就越能體現出主人家的好人緣。

陳紅萍早就為這幫“親友團”準備好了工作衣,那是用她家織布機上織出來的土布所裁製的。

保留織布機的人家已經很少了,這同樣體現著主人家的心意。

不用明說,早就見慣風雨的中老年女眷都是懂的。

南匯這頓宴席,市區花錢都吃不到……丨識味上海

鄉間的流水席總是熱熱鬧鬧的

陳紅萍家的圓子原料已做了改良。自家種的玉米、紫薯軋成粉,分別可做微黃的鹹圓子和紫色的甜圓子。

餡料倒是保留了常規的口味。鹹的是薺菜青菜肉餡;甜的是豆沙餡,用的是自家種的赤豆。

過去,把糯米粥混合進粉裡,要花很多時間去揉。現在,有了一個揉粉機器,這部分工作就省力多了。

圓子一竹匾一竹匾包出來後,灶臺上的人也忙開了。一人燒火,一人燒圓子。

燒好的圓子晾在竹簾上,邊上的人忙著分圓子,每12個一袋裝在保鮮袋裡。

陳紅萍的妹妹陳春花拿著分好的圓子去村裡一家家分送。

一家辦喜事,各家沾喜氣,這個習俗至今不變。

“一早上,我們都分了100家了。”陳春花樂呵呵地說。

女眷們趕著來做圓子的同時,一條龍團隊也進場了。

在90年代之前,南匯人辦喜事,通常是親眷朋友中會燒菜的負責掌勺。

其他人組成買菜、配菜、端盤、洗菜等隊伍,鍋碗瓢盆、桌椅碗筷也都是同村鄉親各家搬來的。

但隨著人們對喜宴要求的提高,以及對於省時省力的追求,“一條龍”服務團隊應運而生。

邵駿就是這樣一位“一條龍”的帶隊者。

南匯這頓宴席,市區花錢都吃不到……丨識味上海

邵俊(右)是“一條龍”團隊的帶隊者

他是星級酒店的廚師,幾年前被朋友“攛掇”,找來廚師、阿姨,承包流水席項目。

自此,每個週末邵駿都不得空,最多接四場喜宴,忙足兩天。

說得嚴謹點,其實是兩天半。前一天晚上邵駿就帶人來了,把特製的灶臺、大鍋、碗筷全搬來,搭棚,擺桌椅。

五彩的棚子,看上去像馬戲團的帳篷。看到哪家院子裡搭出這樣的棚子,就知道這家人在“做事體”。

南匯這頓宴席,市區花錢都吃不到……丨識味上海

擺流水席的棚子看上去像馬戲團的帳篷

辦流水席要負責燒四頓。

前一天的中飯最簡單,一桌家常菜,用來招待最早來幫忙的人。晚飯比較隆重,是最為親近的親友。

喜宴當天,女方家的正餐是中午那頓,男方家是晚餐那頓。正餐之外的另一頓就相對簡單點。

一早,幫工阿姨和廚師就忙開了。

燻魚、油爆蝦、糖醋排骨、豬肚、豬肝、八寶飯、春捲……都要有序地一樣樣做好。

當天晚上用來招待親友的飯菜,陳紅萍決定用“老八樣”。

老八樣是南匯傳統喜宴的菜式。

冷盤採用大拼盤形式,滿滿一大盆裡依次放著糖醋排骨、豬肚、豬肝、叉燒等葷菜。

熱菜大多用扣碗的方式,如扣肉、扣三絲等。

“有一陣子,老八樣不流行了,大家追求菜式新穎洋氣。但這幾年,又返古了。這就像衣服款式一樣。”邵駿介紹說。

“老八樣做起來費人工,以這來招待親友很道地(南匯話,周到)了,這是主人家用傳統的酒水來體現對客人的重視。”

南匯這頓宴席,市區花錢都吃不到……丨識味上海

“老八樣”的冷盤(右)採用大拼盤形式

雖然“復古”,但也有所改良。

“比以前高端多了,以前扣碗打底的是大白菜、茭白,現在都用筍絲、菌菇、馬蹄等。”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南匯人家辦喜事,準備得最多的一樣食材是大白菜,要備上好幾筐。

扣碗上面一層是葷菜,看著挺好看,其實下面鋪的都是蔬菜。

如今不需要這種“欲蓋彌彰”的遊戲了。

鄉間辦喜事,從來就是要在自家條件允許的範圍內,把最好的東西擺出來讓賓客吃得滿意。

所以現在扣碗的葷菜都是實打實的,配菜也努力想花樣。像陳紅萍家那道傳統的走油肉扣碗,邵駿為它搭配的是小鮑魚。

邵駿現在不直接上灶臺,更多是做統籌工作。

陳紅萍家有16桌賓客,配備了一個廚師,是邵駿的徒弟王建明。

他20歲不到就跟著邵駿學廚,並沒有嚴格的師徒界限,邵駿一直叫他“弟弟”。

叫習慣了,即使王建明現在已是30多歲獨當一面的廚師,團隊裡所有人還是都叫他“弟弟”。

鄉間可不是靠著涇渭分明的僱傭關係來運作,依靠的是人情。

邵駿稱呼廚師“弟弟”,叫幫工們“阿姨”或“阿姐”。

而這次的東家也有點特殊。陳紅萍閒暇時在邵駿的團隊中做事,所以幫工阿姨們都說:“這是半個自家人。”

南匯喜宴上的菜餚早經過了好幾輪“變革”。

村裡的老人要是看到喜宴當天的菜,一定會感嘆:“哦喲,現在高級唻,菜完全不一樣了。”

菜全部進入陳紅萍家後廚之後,幫工們忙著殺龍蝦,殺石斑魚、青蟹,處理海參……

“90年代,婚宴上的菜以蝦、魚、肉為主。突出的是河鮮,甲魚、河鰻、黃鱔都是上檔次的。”

南匯這頓宴席,市區花錢都吃不到……丨識味上海

在南匯人的喜宴上,雞鴨魚蝦已不稀奇。

“現在,以海鮮為主,龍蝦已經很普遍了。特別高檔的話,用澳龍,東星斑,帝王蟹,象鼻蚌,大王蛇。”

邵駿曾做過一次全部採用頂級海鮮的喜宴。

大廚王建明也補充說:“我五六年前開始燒流水席,那時海鮮一般還是白灼蝦、蔥油炒蟹。兩三年前,龍蝦變成標配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匯流水席上的菜品不斷追求著洋氣和高檔。

邵駿因為有在星級酒店工作的經驗,喜歡在菜品上翻花樣。

他會給每人準備一例木瓜雪蛤,會燉一盅佛跳牆,會在牛肉粒旁邊擺上乾冰,還會在鹿肉旁放上一隻小鹿做裝飾,取名“小鹿快跑”。

不過菜餚再怎麼翻新,有幾道菜在南匯的婚宴上必不可少。

一是走油肉,大廚早在前一天就開鍋炸了。

南匯這頓宴席,市區花錢都吃不到……丨識味上海

走油肉在南匯人的婚宴上必不可少

一盤濃油赤醬的走油肉端到桌上,女眷們猶猶豫豫地把筷子伸向它:“哦喲,吃了胖死了。”

旁邊必定會有人勸說:“油全炸出來了,不肥的。”

魚也是必定會有的,取彩頭“年年有餘”。

全雞全鴨也會有,但最近幾年由於人們對於肉食的胃口沒有那麼大了,會以鴿子來替代。

一定會上桌的一道點心是八寶飯。這也是在喜宴前一天就準備好的。

阿姨們從蒸箱裡拿出蒸煮好的白糯米和血糯米——這些都是陳紅萍家自己種的——加大量的糖、豬油、松子、瓜子仁等,擺放在一個大盆裡進行攪拌。

食材充分融合後,在碗裡先鋪一層飯,再鋪上豆沙,鋪上飯,一個八寶飯就完成了。

東家一般都會多做點八寶飯,等到酒席結束的時候送給親友。

陳紅萍家的喜宴定在11點08分正式開席。

早晨,親友們陸陸續續地前來。

客人來了,總先被邀請吃一碗熱氣騰騰的圓子。——沒錯,喜宴正日一早,女眷們也是早上五六點就來做圓子了。

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弟弟”王建明在大灶臺前油炸肋排,幫工阿姨們坐在小凳子上洗蔬菜,負責跑菜的阿姐們正在製作裝飾盤子的花束。

等到9點半,男方家來取嫁妝的時候,後廚的冷盤已經擺放齊全了。

阿姨忙著擺放龍蝦的盤子,用麵粉黏住兩隻小青龍的頭。喜宴的第一道熱菜肯定是大菜,這天的就是龍蝦。

又一個小時過去,此時氣氛漸漸緊張起來。

邵駿在後廚走來走去,安排著各種事宜,語速很快:“盆子全部整理出來,手套全部戴好。冷菜上好之後,先把糖上掉……”

南匯這頓宴席,市區花錢都吃不到……丨識味上海

喜宴當天,後廚緊張而忙碌。

新郎已經來娶親了。他招呼好一圈女方的親友後,走進廚房,給邵駿和王建明遞上香菸,感謝他們為喜宴辛苦忙碌。

按理說,東家出錢,“一條龍”團隊提供服務,僅是僱傭關係而已。但在鄉間,彼此之間都是客客氣氣的。

邵駿說:“東家對我們客氣,我們也為東家考慮。”

“如果一家東家條件差點,那我們弄菜的時候就會幫他們節約點。如果東家說不要省,那我就會花心思把菜品弄得好點,讓東家扎足臺型。”

11點08分,喜宴開始了。

身在後廚,腎上腺素似乎全程飆升著。一片忙碌的景象,沒有一個人閒著。

一切好像很亂,卻又有條不紊。

因為邵駿肚子裡都有一筆賬,哪道菜在前,哪道菜在後,哪道菜需要怎麼樣的盤子,邊上會有什麼裝飾……

燒菜和上菜的節奏都抓緊著,一小時之後,壓軸菜餚石斑魚端上了桌。

這頓正餐共有28道菜,包含8個冷盤。菜都堆在桌上,滿滿的,疊了一層又一層。

南匯這頓宴席,市區花錢都吃不到……丨識味上海

桌上的菜疊了一層又一層

菜燒好,王建明坐在一邊抽著煙,此時,他整個人放鬆了下來。

陳紅萍招呼一條龍團隊吃同樣的酒席,也為大家敬上飲料。她說:“有幾個親眷都翹大拇指,說吃得很好。”

這樣的話語是對廚師團隊最大的恭維。

檢驗喜宴燒得好不好的標準就是,看桌上的菜餚還剩多少。菜不能剩得很多,但也不能全吃完。

“吃完就說明我們東家小氣了,準備得太少。”陳紅萍笑著說。

對於這種度的把握,彼此心照不宣。

所以,邵駿覺得,即使生活再怎麼改變,流水席在農村是不會消失的,因為這樣辦喜事熱鬧,價格經濟實惠。

而他沒有說到的,可能還在於,這樣辦喜事,東家的需求更能被照顧到。

王建明吃不下飯,他說燒好之後,充滿了油蒿氣,沒什麼胃口。不過休整一會,他又要忙碌了。

因為下午4點多,又要開席了。晚上的菜雖說會簡單點,但也有近20個菜呢。

吃完這一頓,才賓主盡歡。

南匯這頓宴席,市區花錢都吃不到……丨識味上海

- END -

拍片子:楊 卓 林國華 顧箏/

拍照片:楊 卓/編稿子:韓小妮/

寫毛筆:楊 卓/拿摩溫:陳不好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