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最美扶貧人」

【尋找“最美扶貧人”】秦曉柯:“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把我當家人”


尋找“最美扶貧人”​2017年12月26日,保安鎮脫貧攻堅數據質量加壓推進會後,秦曉柯顧不上吃午飯便匆忙趕回村裡安排工作。

尋找“最美扶貧人”​作為保安鎮楊令莊村駐村第一書記,秦曉柯以村為家,視責任如泰山,夙夜在公、埋頭苦幹、攻堅克難,作風上心繫群眾,發展上盡心盡力,帶領楊令莊村民逐漸走上了一條脫貧快車道。

“咱們的群眾特別樸實。我把他們當親人,群眾就把你當家人。”秦曉柯經常這樣說。他用一樁樁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貼心事,不斷溫暖著群眾、感化著群眾、幫助著群眾。

精準扶貧 不落一人

尋找“最美扶貧人”​秦曉柯是葉縣人民醫院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2015年10月被派駐到保安鎮楊令莊村任第一書記。

保安鎮楊令莊村位於縣城南30公里,屬淺山丘陵區。境內有黃花寺、椅子圈兩座水庫,有闖王寨、楚長城遺址及高老山、五里坡、馬頭山、敖山,有雙匯20萬頭大型養豬場和投資7億多元的風電、太陽能發電產業。全村有居民268戶,1200人,黨員28名,下轄7個自然村、8個村民組。該村總面積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00畝,林地面積4500畝,水域面積550畝。

尋找“最美扶貧人”​入村後,為了儘快對接工作,轉換角色,秦曉柯和駐村工作隊開始了挨家挨戶的走訪調查。經過一個月的不間斷入戶,最終確定全村貧困戶116戶441人。

“有的因為家裡有病人,有的因為孩子上學,有的因為沒有技術支持……每戶的致貧原因不一樣。”秦曉柯坦言,經過剛入村的調查後,他的內心既沉重又焦急,面對一戶戶貧困家庭的現狀壓力很大。

雖然心裡著急,但脫貧步伐不能亂。確定貧困戶後,秦曉柯每家每戶仔細分析致貧原因,從根本源頭規劃脫貧方案。

貧困戶中因病致貧者達66戶266人。秦曉柯便回派駐單位——葉縣人民醫院,及時向領導彙報。醫院研究決定,定期往楊令莊派出由各科專家組成的義診隊伍,結合健康扶貧保險等政策,減少因病致貧的群眾。

全村因學致貧20戶83人,秦曉柯便挨家挨戶進行宣傳,確保每一個貧困學生都能享受到各種助學政策。在縣住建局的幫助協調下,楊令莊還成立了“愛心築夢”基金會,對每個在校大學生資助3000元,幫其完成學業。

另外,該村因殘致貧7戶18人,秦曉柯向縣殘聯、縣民政等部門爭取補助和輪椅等;因災致貧3戶11人,秦曉柯入戶幫助貧困戶制定新的發展策略,早日擺脫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缺技術致貧12戶41人,秦曉柯聯繫縣畜牧局、農業局、科技局等專家來村,舉行各類知識講座,向農戶講授科技增收的辦法;缺勞動力致貧3戶9人,秦曉柯便組織幫扶人員在農忙季節到田間地頭幫助貧困戶搶收。

“扶貧先扶志。村裡還有自身發展動力不足脫貧的5戶13人,我跟駐村工作隊員們隔三差五就入戶溝通,一定要先樹立他們奔小康的幹勁兒。”秦曉柯說。

黨建助脫貧 產業作引領


村兩委會是農村各項工作的“主心骨”。秦曉柯深知村子的發展離不開村兩委會班子的凝聚力和執行力。

秦曉柯上任之初,便多次召開村兩委會班子會議和全體黨員大會,要求每個兩委會成員充分發揮特長,大膽幹事,做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雁;鼓勵村裡年輕黨員理思路、求發展,以點帶面,共同致富。

在一批黨員幹部的帶領下,該村的經濟發展很快有了起色。村黨支部書記李聚家為了讓群眾儘快脫貧致富,把自家的養雞場無償捐獻給集體,讓有發展養殖意向的貧困戶無償使用。村裡的種菜大戶、年輕黨員李維舉充分發揮懂技術、會管理、有銷路的優勢,鼓勵貧困群眾入股分紅,同時免費向貧困群眾提供菜種、技術。

尋找“最美扶貧人”​走進李維舉的蔬菜大棚,新鮮的芹菜鋪滿了十多個大棚。“這些芹菜可以趕在春節前上市,一個大棚差不多能掙一萬塊錢。”李維舉說,入股他的合作社的貧困戶可以去他的大棚裡打工,收入按其他人的收入再增加百分之二十;也可以租種他的大棚,建大棚的投資全免,只需繳納租地金。

這些優厚的致富措施吸引了村裡眾多的貧困戶加入,也讓村民短時間裡見到了效益。目前,李維舉已經帶動20多戶貧困戶種植無公害蔬菜,解決本村及附近村莊富餘勞動力50多人。

另外,秦曉柯根據雙匯20萬頭養豬場用工需求,安排11名貧困人員進場務工;依託比高新能源公司,引導35戶貧困戶發展光伏產業;通過評級授信,對50餘戶貧困戶發放小額貸款發展產業;資金互助社會員達56人,其中8戶貧困戶從中受益;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11戶貧困戶,通過參加五保、低保的途徑給予脫貧救助……

“你看,這就是黃花寺水庫。我們投資1400萬元的移民村旅遊試點項目規劃已經編制,規劃的黃花寺水庫周邊開發工程即將招標。同時與江蘇揚中市客商進行了多次洽談,雙方準備用入股分紅的模式實施旅遊開發,總投資2.5億元。”秦曉柯對於發展村集體經濟也是信心滿滿,該村投資85萬元的飲食服務中心整體將對外承包經營,每年可收益15萬元。多個集體經濟項目實施後,既能安置大部分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每年還可為村裡增加收入100萬元以上。(喬培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