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育仙草——鐵皮石斛的附主選擇與選地整地

1、附主選擇

鐵皮石斛為附生植物,附主對其生長影響較大。石斛既不同於糧食作物,也不同於其它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都是靠主根、側根、鬚根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分,而石斛則是靠裸露在外的氣生根在空氣中吸收養份和水分,糧食和其它作物的載體是土壤,石斛的載體是岩石,礫石或樹幹;即石斛的附主既可是岩石、礫石,也可是樹幹等。

若選擇鐵皮石斛附主(生產地)為岩石或礫石時,則應選砂質岩石或石壁或亂石頭(有藥農稱之為“石旮旯”)之處,並要相對集中,有一定的面積,而且陰暗溼潤,岩石上生長有苔蘚(有藥農稱之為“地簡皮”),周圍有一定闊葉樹作為遮蔭樹的地方作為發展石斛附主進行生產。

林下育仙草——鐵皮石斛的附主選擇與選地整地

若選擇樹幹為附主時,則應選樹冠濃密,葉草質或蠟質,皮厚而多縱溝紋,含水分多並常有苔蘚植物生長的闊葉樹種為附主發展石斛生產。

林下育仙草——鐵皮石斛的附主選擇與選地整地

若選擇蔭棚栽培石斛,則應選在較陰溼的樹林下,用磚或石砌成高15cm的高廂,將腐殖土、細沙和碎石拌勻填入廂內,平整,廂面上搭100~120cm高的蔭棚進行石斛生產。

林下育仙草——鐵皮石斛的附主選擇與選地整地

石斛通常附生於岩石或樹幹上,對生長環境有特殊的要求,用地栽方法是不能成活的。如把石斛栽培於大樹幹上或石縫中需3~5年後才能旺盛生長,見效緩慢。因此,研究石斛的馴化栽培方法,篩選適合石斛生長的基質對石斛資源恢復相當重要。若將生長在大樹幹上或岩石、石壁、石縫及石礫等環境中的石斛移到地面馴化栽培時,必須具備其適宜的栽培基質。經實驗研究,現己對8種石斛人工栽培基質出進行了比較篩選,結果表明鋸木屑及石灰岩顆粒是最優的栽培材料,為石斛新附主選擇,發展石斛生產開拓了新路。

本實驗研究的試驗材料為金釵石斛試驗苗(採自貴州赤水市長沙鎮)。

栽培用的基質為:①洋松的鋸木屑;②木質中藥渣;③直徑1cm以下的石灰岩顆粒;④5cm以下的砂頁岩石碎塊;⑤石灰岩顆粒加鋸木屑;⑥河沙;⑦碎磚塊加鋸木屑;⑧稻殼。

試驗方法與處理:用高約20cm的舊木箱和磚塊切成大小約1200~1330平方cm的方格,內盛試驗處理的各種基質,於3月初各栽種石斛苗1kg。設重複3次(稻穀殼處理重複2次)。

管理方法:主要在4~9月每半月灑施一次含有N、P、K、Ca、Mg、S、Fe、Na、Zn、Cu、Mo、Mn、B等元素的複合營養液。11月連根拔出,抖掉根部基質後,測定產量,並觀察和分析生長情況。

林下育仙草——鐵皮石斛的附主選擇與選地整地

結果表明:各栽培基質處理大都存在著顯著差異。與鋸木屑栽培的作比較,除石灰岩顆粒、石灰岩顆粒加鋸木屑2個處理外,都存在著顯著差異。據觀察,鋸木屑栽培的石斛一直生長旺盛;石灰岩顆粒及其加鋸木屑的2個處理也較好;木質中藥渣栽培的石斛前期生長較好,但後來隨著中藥渣的腐爛,出現生長停滯、根系腐爛;砂頁岩碎塊基質的石斛根系生長較緩慢,是造成產量低的原因;其它基質栽培的石斛則一直處於生長不良狀況。

從上研究可見,石斛馴化栽培首要因素是必須提供其根系良好的生長環境。鋸木屑因其疏鬆透氣,又能保持水分及肥料,適合根系生長的要求。石灰岩顆粒加適量鋸木屑或單純的石灰岩顆粒也不失為石斛栽培的較好基質,特別是在長江流域禁伐區,鋸木屑來源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下,石灰岩顆粒則是石斛栽培的良好材料。另外,稻殼雖似與鋸木屑差異不大而易得,但其實際保水能力極差;河砂栽培石斛也很難長根,均不宜作栽培基質。

2、選地整地

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不同品種對質地的要求,栽種石斛時要先進行地塊整理,其基本要求是:在大塊的岩石上栽種石斛時,應在石面上用鑽子按株、行距30×40cm的間距打窩,窩深5~10cm左右。打的石花放在石面上(留著壓根之用),在石面較低一方打一個小出水口,以防積水引起基部腐爛,打窩時應保護好石面上其它部位的苔蘚。在小礫石上栽種石斛時,將地內雜草、雜枝除去,預留好遮蔭樹,將過多過密的小雜樹清除,以利增加透光程度和太陽的斜曬力度。此外,還可選擇適宜場所進行樹栽、牆栽、盆栽,或種於石縫、巖壁及其人工栽培基質上進行石斛種植。

林下育仙草——鐵皮石斛的附主選擇與選地整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