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彌渡,地處雲南高原西部、大理州東南部,它是紅河發源地之一和瀾滄江中游經濟帶的腹帶,古稱“六詔咽喉”,是聞名全國的花燈之鄉和民歌之鄉,因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出自彌渡,所以彌渡也被稱為“小河淌水”的故鄉。彌渡是雲貴高原上四面環山的“盆壩”。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據考,古代的彌渡,是一片浩瀚的水鄉澤國,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清代改稱為彌渡。“天氣渾如三月裡,風華不斷四時春”,說得是彌渡溫和的氣候和秀美的環境。彌渡不僅風光秀麗,而且物產豐富。

彌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如春,農業發展得天獨厚,有稻穀、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還有烤煙、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據說,彌渡還是花卉之鄉,蔬菜之鄉,這裡的大蒜遠近聞名而且還出口;芋頭長得能足球那麼大……

本期,讓我們走進小河淌水的故鄉彌渡,去哪裡領略奇妙的自然風光,去感悟清水潭的涇渭分明,去攀登群山崢嶸的太極頂,更要去品嚐來自彌渡這片土地奉獻給我們的“特產”。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來到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不論走進哪一家尋常百姓的屋裡,你都能品嚐到一種色鮮味美的豬肉食品——一層薄薄的熟食嫩皮,包著細膩的熟瘦肉,放進口裡,醇香四溢,美滋滋的。

這種食品,就是遐邇聞名的彌渡卷蹄。彌渡卷蹄別具風味,密祉豆腐宴瀰漫著亙古不變的原始氣息,豆腐被做成各種口味,可以讓人大飽口福,吃完再來上一杯清涼爽口的彌渡木瓜水,其實,彌渡誘惑人的不僅僅是這些傳統美味。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彌渡大蒜

在雲南說起大蒜,沒人不知道大蒜盛產地彌渡。彌渡農民素有種大蒜的傳統,所產大蒜個頭肥大、蒜素含量高於平原地區3倍多,備受國內外市場青睞。近年來,該縣擴大種植面積,推廣科技措施,著力把大蒜培植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

彌渡充分發揮該縣作為滇西蔬菜產品交易集散中心的區位優勢,建設了14個蔬菜及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同時,積極鼓勵扶持本地的大蒜運銷大戶“升級換代”,加速擴大了大蒜加工出口產業集群規模,其中90%以上的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東南亞、南亞、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為國家賺回了不菲的外匯收入。彌渡縣制定了大蒜等8種蔬菜生產技術規程,完成01蔬菜無公害產品認證14個、A級綠色食品認證7個,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普及率達95%以上。

彌渡大蒜於2015年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商標。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彌渡大竽頭

憨厚質樸,實誠可愛,是彌渡大芋頭給人的印象。酥香可口,營養豐富,是彌渡大芋頭給人味蕾的享受。時日既久,久負盛名,大芋頭甚至成了彌渡人的諢號,成了彌渡人四百年來不變的品牌美味。

彌渡大芋頭很實在,因為它可煮、炒、蒸、燜、燒,是一方百姓的美食佳餚。在過去,遇荒年則可當做糧食果腹,豐年則可作蔬菜佐餐,芋杆還可醃製酸菜,糧菜兼用,正所謂“家有芋頭,無米不愁”。彌渡大芋頭由於富含蛋白質、澱粉、鈣、胡蘿蔔素和維生素,口感香糯、酥軟,色、香、味俱佳,故有“芋大如瓜,水漲就粑,香膩可口,營養最佳”的美譽。

大芋頭在彌渡的種植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一般在海壩莊以南、新村以北的東邊村子種植,如今,彌渡大芋頭以其獨特的品質贏得了廣泛的市場知名度,遠銷成都、重慶、上海、南京、廣州、深圳、香港等城市,甚至加工出口韓國及歐美國家,成為一個最具地理標誌的特色食品,聞名遐邇。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香酥梨

香酥梨盛產於氣候溫和、水分充足的彌渡東山紅星、新莊一帶,尤以朱坊、黃礦廠的更佳,它以皮薄、味甜香脆、果肉細嫩而聞名於省內外。香酥梨是彌渡特有的一種水果,成熟較早,一般在農曆七月至中秋節前收穫,果實不大,兩頭稍扁,大小均勻。底色金黃,陽面胭脂紅,肉質細嫩無渣,香甜酥脆如蜜。

金秋時節,碩果滿枝,熟透的香酥梨皮薄、鮮紅透亮,尤如那青春美少女的臉蛋一樣嬌豔,甚是惹人喜愛。離果數米香氣誘人,置於室內滿屋飄香,故名香酥梨,現年產量近2萬噸。在炎熱的夏季,吃上一個香酥梨,一定會滿口清香,心礦神怡,回味無窮。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彌渡黃粉皮

到了彌渡,有一種美味是不得不嘗的,那就是寅街黃粉。寅街黃粉可是非凡之物,早在400多年前,它就以製作工藝的獨特和鮮、嫩、香的口感而名揚四方。黃粉皮的發明也很有來頭。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相傳清朝年間,彌渡馬尾村有戶人家,男女主人勤勞而聰慧。有一年秋收秋種,某天清晨,賢惠的女主人早早起床做好豌豆粉留作晚飯,又做好早飯喊丈夫一起吃,然後雙雙外出勞作,一直忙到太陽落山才回家。女主人端出早晨做的豆粉一看,豆粉已經變硬,心中好生懊惱,覺得丟棄了可惜,於是就剔了一根馬尾,將黃粉削成薄片晾在簸箕裡。有一天做早飯,恰好沒有菜,女主人就把晾乾的黃粉皮用油炸過後,拿出來讓丈夫嘗一嘗。沒想到,粉皮在油鍋裡炸過,不僅顏色鮮黃,而且香脆回甜,一個不小心一道絕佳美食就誕生了。

自此,也傳出“馬尾村的女人最聰慧,馬尾村的黃粉提不得”的佳話。彌渡的黃粉皮長約30釐米,寬約10釐米,金黃透亮的彌渡黃粉皮,是家庭必備的乾菜,尤其在冬日早晨,來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稀粉,加上花椒油、芥末、辣椒醬、薑末、蔥末、蒜末(水),吃起來滿口鮮爽,溫暖直透心脾。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彌渡米花糖

彌渡米花糖是選用優質糯米加工而成,泡、香、酥,顆粒大。米花加糖、核桃仁末,用開水衝飲,其味香甜可口,別有風味,是彌渡人新春佳節迎賓待客的特殊飲料。用大麥芽漬出的糖稀將米花粘合後可以做出米花糖系列。

其中以“獅子糖”和“圓糖”為米花糖系列產品之最。獅子糖經美術工藝精製為獅形,造型美觀,典雅大方,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為傳統佳節喜慶食品。圓糖其特點是形體各異、色彩鮮豔、如花似珠、故名圓糖。伴與獅子糖擺設室內滿屋生輝,格外喜慶。每逢春節,是家家戶戶競相必備的年貨。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家裡來的客人走時,送一份獅子圓糖,預示年內的生活甜甜美美。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紅粬米

紅米是彌渡縣果子園村獨有的純天然生物無公害食品防腐劑、染色劑、調味佳品。主要成分為紅斑素、紅紅色素,因為其顏色呈玫瑰色,又像櫻桃鮮紅誘人,故稱為“紅米”,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紅米採用天然中草藥先配製成粬種,然後將煮熟的大米按一定的比例加上種,入的倉中發酵,歷經8天時間,經過多道工藝反覆而成。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在彌渡,每到冬季,家家戶戶都喜歡醃製肉製品。添加過紅米的肉製品不僅顏色鮮豔,味道別具一格,而且能防腐。彌渡人最愛吃紅米粉蒸肉,儘管用的是油膩膩的膘肉,但是因為有紅米的造化,可保證膘肉油而不膩,其味妙不可言。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釀雪梨

雲南白族有一道能潤肺涼心、消痰降火的傳統甜品釀雪梨,此佳餚雪白晶瑩、細嫩鮮甜、芳香味濃,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富含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及維生素B1、B2、C等成分。

釀雪梨做起來並不難,挑選出幾個好的雪梨去皮掏空梨核,在梨下開一切口為蓋,將梨放入五成熟的油鍋內炸至金黃色,取出瀝乾油,把大棗、桂圓、火腿、柿餅、松子、白菜、蓮子等配料切碎、混合、蒸熟,加入洗沙拌均成餡,裝入梨中,蓋上梨蓋,再插上竹籤,上籠蒸透後即可食用。如果想要做得美觀些,挑選梨的時候注意大小均勻即可。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烤餌塊

雲南是古人類的發祥地,水稻栽種歷史悠久,民間到了農曆歲末,家家戶戶都要挑選最好的大米,洗淨浸泡後蒸熟,放在碓中舂細如泥,案板上用蜂蠟抹好,再搓揉為長方、橢圓、扁圓等形狀,用作饋贈的食品,稱為“餌饋”,時間一久,老百姓就把它諧稱為餌塊了。

烤餌塊是雲南大理當地的一種民俗小吃。是用煮熟的大米飯壓成塊狀,通常是圓形薄餅狀。在炭火上面烤制,然後塗上醬料和菜陷即可。大米的清香搭配醬料的風味,是雲南人民普遍喜愛的食品。做法與餈粑相同。但餈粑的原料是糯米,餌塊的原料是大米。餈粑是糯米做的,軟而粘,餌塊是大米做的,硬而韌。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彌渡木瓜水

“木瓜”非南方木瓜樹上結的那牛奶頭似的吊吊瓜,而是一種植物的果實,取其籽,搗爛,再做成水晶一樣透明的膠狀物,撒入星星點點的黑芝麻,冷卻後猶如果凍,卻軟溜得近乎無形。弄出一小塊,搗碎,加入冰水、紅糖水及涼“米蝦”(一種米制品,看起來形似蝦米)之類,即製成木瓜水。舀入玻璃杯或碗內,鮮活活地誘人極了。彌渡木瓜水老少皆宜,涼爽可口,既解渴又解饞,木瓜水喝到嘴裡滑爽的感覺能令你頓消疲憊。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彌渡卷蹄

卷蹄是雲南少數民族的傳統美食,素以色鮮味美、食法多樣、易於貯存而深受當地各族人民的喜愛。其中尤以彌渡縣一帶所制最為有名,故又稱“彌渡卷蹄”。彌渡卷蹄曾為清代宮廷名菜,五百年來久負盛名,是彌渡地方特色飲食中的一張王牌名片,它有“五百年一種吃法”之說,就是從古到今,吃的都是涼品,從罐中取出後切開裝盤即可食用,不需要放在鍋裡煮。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彌渡山茅野菜

彌渡是全國菜籃子生產先進縣,也是雲南省商品蔬菜基地縣,也是“山茅野菜”的天堂,這裡有樹頭菜、枇杷菜、龍刺花、山芹菜、香香菜、蕨菜、香椿、魚腥草、車前草等“山茅野菜”。最值得一提的是生長在海拔3064米的“道山佛地、古滇瑰寶”太極山十三峰九溪畔的野蕁麻,它吸納青山綠水之精華,沐浴天地之滋養,更是妙若天仙。

蕁麻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胡蘿蔔素及人體需要的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極高,它可以烹飪加工成各種美味菜餚,剛從山野裡採摘回來的蕁麻極鮮、極嫩,只需放在沸水中翻滾兩三次,然後加點鹽,點幾滴香油就成為一道美食。

到小河淌水的地方去尋覓人間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