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南方人是如何奔赴北京考試的?都路過了哪些地方?

最近很火的一首詩《從前慢》裡面有一句話:“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

如今,我們從南方到北京,坐飛機只需幾個小時。那麼在從前,要從南方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參加科舉考試,這些學子都是怎麼去的呢?他們都要經過哪些地方呢?是否真的很慢呢?

下面,就讓我詳細地給大家講講明朝福建人是如何從福州到北京去參加會試的。

明朝的交通事業在明太祖朱元璋時就被列入重點建設項目,明朝陸路水路算起來將近二百條。道路的順暢,不僅是對各地方能否及時有效反饋信息的保證,更是帝國霸業的基礎之一。

當時福建境內主要有四條主要驛道:

1、從福州府經延平府(今南平市)到建寧府(今建甌縣);

2、從福州府經泉州府至漳州府;

3、延平府至邵武府(今邵武縣);

4、延平府至汀州(今長汀縣)。

明朝的南方人是如何奔赴北京考試的?都路過了哪些地方?

萬曆十五年的兩京(北京、南京)至十三布政司主要驛路圖

大家可以大致瀏覽下這張圖,大概瞭解北京、南京和福州府的位置,看看長江、黃河,心裡有個底,然後我們繼續往下看到底走了哪些路:

明朝的南方人是如何奔赴北京考試的?都路過了哪些地方?

明朝萬曆十五年的福建驛路分佈圖

聰明的你可能會發現福建的大多驛站驛路都是建在板塊周圍,因為福建是個丘陵地貌,一座山接著一座山,交通主要依賴水路。當時的年代還沒開山打隧道的技術,也因此只能沿著河建路,挑些平點的山開路了。而且每座山裡都有自己的語言,所以同為福建人,大家要互相交流還是有點語言障礙的,這也是福建為何被稱為“鳥語之鄉”。ˊ_>ˋ

那麼問題來了

橫穿版圖中間的那條驛道又是啥呢。是閩江,也是福建的母親河。就像四川的母親河府南河一樣。上面三條黃線標記的是閩江的主要分支,其發源於福建江西交界處,向東三條分支於南平匯合,然後向東經過福州,流入東海,驛道也多是依河而建,因此福州才得以成為布政使司衙門的駐地。

明朝的南方人是如何奔赴北京考試的?都路過了哪些地方?

明朝時期福建的驛道分佈圖

再來看張比之上圖更為詳細完整的圖片。因此我們挑這張圖來繼續說:

福建出省有三條路,經福州府前往延平府,延平府再往東北坐船經浦城進入浙江邊界,這兒有個山口:仙霞嶺,由此進入浙江,這條路是明朝進京之水路,直到清朝才沿路修建驛站。

若從延平府往西北邊走,經過崇安,在與江西的交界處有個山口:分水關,由此進入江西,這條路是明朝進京之陸路。

此外還有邵武杉關以及汀州與江西瑞金之間的驛路、汀州通向廣東潮州的驛路。

我還在圖上標記了一條黃線,這條路上均未設任何驛站,但卻是一條很重要的道路,史稱大北嶺古驛道。明朝國力強盛的標誌之一便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許多民間自己開闢的商路,這條驛道是從福州府經連江、羅源、寧德、霞浦、福鼎通往浙江溫州的北驛道,是古代福州與內地連接的商道。這條路比較險峻,皆由人工在峻嶺之間開鑿而成,依山勢修建,還記得《大聖歸來》裡江流兒和他父母跟著商隊被怪物襲擊的場景嗎,就是那種路。故其並不是官方道路,不然要是有那種十萬火急的軍情豈不得在這耽擱上好幾天。縱使其山路漫長,仍不妨礙人們把它當做來往於浙江還有京城之間的主要道路,來往於這條古道上的百姓、商賈絡繹不絕,十分繁華。

你們有看到沙縣嗎?聽說那兒的小吃味道不錯,很遺憾我還沒去過。

就這樣,我們沿著分水關的方向前進來到了江西邊界。

這裡提醒一下客官,我走的這條路在明朝是條貫徹南北的交通幹線,也有的學子會走上面我說的大北嶺古驛道,這裡我就不另外介紹了。從總的路徑來講,我得經過: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南京)→山東→北京。

明朝的南方人是如何奔赴北京考試的?都路過了哪些地方?

江西驛路分佈圖

進入了江西省,我們會經過鉛山向東北方向來個90度轉彎經過廣信府(今上饒)進入浙江省。上饒地扼閩、浙、皖、贛四省交通要衝,處於武夷山脈與懷玉山脈的南北夾縫之中,是江浙沿海進入南方內地諸省的必經咽喉,有著“牙閩、控皖、襟淮、面浙”的地理位置,自古享有“豫章第一門戶”之美譽。但是看上面這張圖,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不往饒州府的方向走?那裡的黑線明顯比較粗……因為!我們從廣信府走進入浙江!直達杭州!就會遇到傳說中的!!京!杭!大!運!河!

明朝的南方人是如何奔赴北京考試的?都路過了哪些地方?

浙江驛路分佈圖

看到黃圈了嗎,杭州府,再往右邊一點便是紹興府。視線移到右下角,有個溫州府,還記得前面講的大北嶺古驛道嗎,通過溫州府進入杭州府也不失為一條路。

到達杭州後,只要坐船沿著京杭大運河便能直達北京了,方便快捷。當然了,你要是抱著遊山玩水或者訪親探友的心思,我也不會阻攔你繼續沿著驛道走的。

明朝的南方人是如何奔赴北京考試的?都路過了哪些地方?

京杭大運河

但是!!你以為京杭大運河有那麼好走嗎!!那可是要收費的!!

從杭州到北京,路程約為1700多公里,要過十多個收費站,彼時稱為“鈔關”。每個鈔關都要收取過路費,雖然只有少少幾錢,擱到現在也就十幾二十元,但一路下來,還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且鈔關也負責收稅,明朝稅制是三十稅一,如果船上運了一萬多銀兩的貨物,便得交三百多兩的稅費。也因此,沿路各關的榷使那個個滿手皆是肥油呀。但是這個規定也有特殊之處,即1、官府的船不收費。2、太監的船不收費。3、進士、舉人、秀才的船不收費。也因此有些民營商船最喜歡招呼一些舉人秀才一起上船,遇到鈔關便將秀才推出去一看,過路費便能省下來,至於稅費,就看各家本事了,中國人的經商之道可不能小覷。而事後只需給秀才些功勞費,順帶路上伺候吃喝,好生得意。還好我是個舉人,不用交錢,出門在外,褲頭得勒緊呀,先吃包辣條壓壓驚,順便看看有沒有商船停泊。

解決了收費的問題後,就只要舒服地躺在船上,溫習溫習功課,做做八股文,萬一考試就剛好考到了呢。然後一睜眼一閉眼,一睜眼一閉眼……就到京城了,大運河的終點相當於現在北京的什剎海、後海那一帶。到了京城後,便是等待次年二月份的會試啦。

京杭大運河上的船隻在經過黃河長江時會使用船閘,具體的東西建議各位看官去百度,在這裡你只需知道我們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也許他們無法橫跨長江黃河建一座橋,但是他們總有船可以通過吧。

哦,對了,還沒告訴你們交通工具。我們那會哪有什麼火車、飛機輪船,用的都是畜力車,什麼馬啊牛啊驢啊騾啊都行,而且馬車還是有錢人的玩意。再窮點的就只能靠走了,風餐露宿,餓了就在路邊旅店打打尖,喝點下午茶。有時趕路趕過頭了,結果還沒到下一個村落就天黑了,那隻能找路邊的村民借間草屋睡覺了。

所以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話真不是說著玩的,明朝讀書人之多,科舉之興盛,也帶動了全國道路交通的發展。如果能一次就考中進士倒還好,如若落榜,還得回程,等待下一個三年又要繼續進京趕考,走的路沒有萬里也有千里了吧。

明朝的南方人是如何奔赴北京考試的?都路過了哪些地方?

大家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在下面評論留言,我都會一一回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