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文爵字话麻风

千百年来,人们视麻风如虎狼,谈之色变、闻而生危、见者逃避,古今中外,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究其原因是害怕被传染,导致人类社会对麻风患者不公正待遇、偏见和歧视,被看作“不治之症”。人生苦,不外乎疾病磨;疾病磨,莫过于麻风恶!是人世间对麻风认识的真实写照。沾上麻风,对患者产生无边无际的痛苦、无休无止、不堪入目的凄惨、心有余悸的恐慌、难以启齿的忧伤与悲凉及断亲、断友、断故、断情的绝望。

稽文爵字话麻风

最早收容麻风患者的“疠人房”

英国有一古老的谚语:‘Once a leper,always a leper’,中文为:“一旦成了麻风佬,他就永远是麻风佬”!与印度电影《流浪者》中一句话‘贼的儿子永远是贼’毫无二致,‘ leper’即是麻风佬﹙麻风病人﹚,其含义是:‘由于道德败坏和污秽不洁、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人’。由此可见得了麻风病,身体受害不能得到应有的同情,反而连道德也败坏了,令人咋舌无语。在中国,麻风的名词有3000多年历史,林林总总就其麻风名词的演变,也能看出麻风被歧视的坎坷经历,如‘厲、疠、癘、癘风、癞、冥病、恶疾、大风、天刑、麻疯、痳疯、麻风’。依据汉字的派生规则,习惯把有病用词冠以‘疒’字头,显然造字‘痳’欲和‘麻’会意,借字于‘疯’,将‘麻风’写成‘痳疯’有太多的情理不合,而‘疯’为精神症状的表现之实。公元978年《太平圣惠方》首次使用‘麻风’一词,该词应视为相对科学、合理、严谨,较为和谐、规范及文明的词语。麻,临床表现为麻木不仁矣;风,其致病也。微微两个字把麻风症状、因果关系释然的淋漓尽致,可谓言简意赅,是中华传统文化医学命名的精巧之作!尽管宋朝有此高大上、非常专业、非常犀利且具有现代气息的名词出现,但明清两朝及民国并不认可,仍袭用‘痳疯’或‘麻疯’。就连中国最早经典学术刊物《痳疯季刊》也不例外,且多混用,时至今日中国港澳台部分文献仍有使用,最令人费解的是台湾旅游体检也有‘麻疯’字样及旅游限制之规定。

稽文爵字话麻风

彗介﹙疥﹚疒﹙病﹚甲骨文龟板

稽文爵字话麻风

有关麻风康复英文描述为‘leprosy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习惯翻译成:麻风病的残废和康复。单纯从英文字典上解释没有错,但意义有所不妥,仔细推敲字面发现,“残”是指外观形状,可以应用,“废”是“无用”的代名词,带有明显的歧视不可用,一个‘废’字很可能使麻风康复工作大打折扣,反复推敲,翻译为:麻风病的残疾和康复。“残疾”和“残废”一字之差,体现了中国麻防工作者的睿智和博大情怀,倾注了对麻防工作的忠诚及人文关怀。

稽文爵字话麻风

1985年,全国现症麻风病人6.5万,每年新发病人1.5万,党和政府提出到20世纪末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在马海德博士的倡议和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于1985年在广州成立。作为协会的机关刊物及麻风学术交流平台,《中国麻风杂志》应运而生。1988年开始把每年元月最后一个星期天定为中国麻风节。

人们因缺乏科学知识避麻风而远之,不知者有情可原。如果明白了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的道理,相信大家不会再往麻风伤口上撒盐加醋,再也不会歧视、污名麻风病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麻风防治增砖添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