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翰林,金石大家,修復岳陽樓的書法家張德榮

晚清翰林,金石大家,修復岳陽樓的書法家張德榮

●“吏才詩筆當今無”

張德容(1820—1888),衢江區黃壇口人,因為黃壇口舊有古松地坪,故自號“松坪”。清咸豐二年(1852)舉人,三年(1853)中進士二甲第二十六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六年(1856)因為成績優異留任,被授予編修一職,正式成為翰林。此後,他又在朝中歷任軍機處章京、兵部郎中等,職掌軍政機要。也就在這一時期,他與晚清的許多飽學之士深有交往,如軍機大臣潘祖蔭、太傅翁同龢、大藏書家朱學勤、金石家何崑玉等。

1871年以後,張德容離京外放,曾兩度出任湖南嶽州(今岳陽)知府。在任上他編撰了《嶽州救生局志》,並先後兩次主持重修了岳陽樓。關心民瘼,頗有惠政,影響深遠。這只是政績,張德容的文采也少有人比,詩、書、畫無一不精,太傅翁同龢《題張松坪瀟湘夢遊圖》評之:“嶽州太守賢大夫,吏才詩筆當今無。”衢州市博物館就珍藏其書法作品數幅和翁同龢贈之楷書八言聯一對。

晚清翰林,金石大家,修復岳陽樓的書法家張德榮

●“服官之暇”著巨編

除了“吏才詩筆”,張德容在金石學方面的貢獻極大。作為一個曾有著發達青銅文化的國家,我國的金石學研究有著相當長的歷史。據考:金石學始於漢,魏晉至唐逐漸演進,到兩宋臻於極盛,出現了趙氏夫婦的《金石錄》。衰於元明。至清末鹹同年間,雖然從全國文化學術界來看,理學還是主流,但上海、江浙一帶的儒官卻鍾情於金石學研究。張德容出仕鹹同間,平常與潘曾瑩、陸增祥、潘祖蔭、何崑玉等交誼,他們都是金石愛好者,都是有“一技之長”的名家。所以說特殊的歷史環境,造就了一些特殊的人才,他們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豐富了中華傳統的人文環境。

張德容是晚清大藏家,收藏以金石碑帖為主,並以藏宋拓《石門頌》為世人驚歎。隨著藏品的積累和時機的成熟,1872年在嶽州任上,他完成了《金石聚》十六卷,“十餘年間服官之暇”,於“草堂養痾時”完成。由於他的齋號是“二銘草堂”,所以書取名《二銘草堂金石聚》。

晚清翰林,金石大家,修復岳陽樓的書法家張德榮

 光緒五年(1879年)張德容再任嶽州知府。此時,岳陽樓“斷碑殘碣,縱橫滿地,樓基拆裂,大有傾圯之勢。”他果斷決定撥茶釐稅及勸四邑(巴陵、平江、臨湘、華容)富紳捐款,於次年動工大修岳陽樓。為了使岳陽樓免遭洞庭波濤沖毀之災,遂將樓址從湖畔坡地移進六丈多,建於巴丘山頂高敞處。樓頂的玻璃瓦用桐油石灰調拌,隔瓦則以鐵鉚連結,十分牢固,暴風難揭,滴水不漏。樓前的石砌泊岸和城牆上的雉堞,都用糯米粉調細瓷灰修砌,刀斧不入。左仙梅亭、右三醉亭亦加固築。此次維修歷時一年,共費資2萬餘緡。後張德容在《重修岳陽樓記》中這樣寫道:“自宋以來,或修或毀,不知幾易。其修也,則層簷飛閣,岌煥於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其毀也,則橫波巨浪,衝擊於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這說明他對保護這座古樓有極深的見識與創舉。

通過這次岳陽樓大修,不僅解決了岳陽樓樓基免遭洪水波濤沖洗的問題,而且使樓臺更為雄偉壯觀,樓觀視野更為開闊,形成了“大湖南北形勝之地,以斯樓為雄”,參觀攬勝者絡繹不絕的新氣象。

為保護好岳陽樓,大修竣工後,張德容又出具告示:“嗣後登樓遊覽,務各恪遵禮法,不得肆行喧譁”,“不得酗酒滋鬧”,“倘有違玩不遵,定即拿案懲治不貸”。並刻碑於樓旁。後經民國年間維修,特別是新中國建立後落架大修,岳陽樓整舊如舊,復古出新,熠熠生輝。

晚清翰林,金石大家,修復岳陽樓的書法家張德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