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陽「稻+」模式讓農民巧發「生態財」

绥阳“稻+”模式让农民巧发“生态财”

绥阳“稻+”模式让农民巧发“生态财”

這個夏天,綏陽風華鎮金字村村民楊思華又孵養了2000只鴨子,只是與村裡其他養鴨大戶不同,他養的鴨子每天只在稻田裡活動。

2017年,楊思華養殖5000只鴨子,每隻鴨子均價賣到了120元,到得近60萬元收入。

“我是在稻田裡養鴨子,這些鴨子主要以各類蟲子、雜草為食,每天只需補充少量的玉米麵飼料,”楊思華養了30多年鴨子,也算該領域的半個“土專家”,他聲稱自己所養的稻鴨採取生態飼養,肉質品質早已獲得市場認可,每年訂單供不應求。

绥阳“稻+”模式让农民巧发“生态财”

立足於生態發展,稻鴨增值的同時,楊思華所種的60畝稻穀也在受益。“如果稻田裡不養鴨子,稻穀產量只有1000斤左右,稻鴨共作後,稻穀的年產量超過了1200斤,”楊思華告訴筆者,更為關鍵的是,由於鴨子進入稻田後,將田裡的害蟲、雜草全部啄食,就無需再為稻穀打農藥,而且生出的稻米品質也更高,價格增長了2倍多。2017年,楊思華通過稻鴨綜合種養得到100多萬元收益。

看著楊思華的“稻+鴨”綜合種養髮展得風生水起,村裡不少村民也躍躍欲試,前不久,村裡一家合作社就與村民合作,打算髮展稻田養魚、稻田養蝦。

“合作社與村民的合作方式分為三種,一是村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由合作社實施‘稻+魚’‘稻+蝦’項目;二是合作社幫助村民投入相關設施,發動更多村民自主實施,最終由合作社收購農產品或村民自行聯繫收購商;三是村民用土地向合作社入股實施,從合作社獲得分紅,”金字村村委會副主任蔣應仕認為,這三種方式能快速擴大“稻+”綜合種養規模,讓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

近年來,綏陽縣立足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在多個貧困鄉鎮大力發展“稻+魚”綜合種養。溫泉鎮是綏陽縣發展“稻+魚”綜合種養較早的試點鄉鎮,如今在公平、雙河、募陽三個貧困村重點推廣,2018年,該鎮流轉150畝土地發展“稻+魚”綜合種養。

“溫泉的稻魚賣得貴喲,雖然個頭不大,但每斤要賣20元哩!”溫泉鎮副鎮長吳立軍介紹,在“稻+魚”模式下,每斤稻米售價5元,畝產值近5000元,稻魚畝產值可達6000多元,綜合產值165萬元,能帶動50多戶群眾穩定脫貧。

“綏陽的‘稻+魚蝦’‘稻+鴨’等模式,就是一條循環的生態鏈發展模式,實現一次種養、雙向增值。”綏陽縣農業園區管委會主任蔣貴龍告訴筆者,綏陽2018年實施“稻+”模式綜合種養近900畝,實現綜合產值1000多萬元,明年將大面積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