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之前的国君,对秦的统一都有什么贡献?

津城沐雨


个人认为秦襄公、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庄襄王对秦国统一的贡献比较大。

秦襄公:让秦国从附庸国变成名符其实的秦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被外族杀了,秦襄公和晋国君主、卫国君主、郑国君主一起勤王,打败了外族。后来又带兵帮助周平王东迁洛阳,周平王人秦襄公去打击外族,并许诺把原来周室一带的土地送给了秦襄公。秦襄公回国后,整兵秣马攻打戎族,自己牺牲在了这场战乱中。

秦穆公:秦穆公任用蹇叔、百里奚、公孙枝、丕豹、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贤臣。护送晋惠公夷吾和晋文公重耳回晋国,把他的女儿许配给了晋文公重耳。后来晋楚城濮之战时,秦穆公出兵帮助晋国一起对抗楚军。后来出兵打败了西戎,被周襄王任命为方伯。

秦孝公:秦穆公死后,秦国开始衰弱。秦孝公支持商君变法,迁都咸阳。秦孝公趁着魏国被齐国打败的机会收复了部分河西的土地。他是秦国由弱变强的领导者。

秦惠文王:继位初期让公孙衍带兵在河西打败了魏军,活捉了魏将龙贾。他拜张仪为相国,拿到了整个河西的土地。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秦军在修鱼之战中大败了公孙衍组织的魏、赵、韩、燕、楚五国的合纵联军。他派司马错带兵灭了巴国、蜀国,秦国从此拥有了富饶的天府之国。

秦昭襄王:秦昭王任用白起为将,在伊阙之战消灭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中期派兵与燕、赵、魏、韩合兵,在济西之战打败了齐军。后来派白起攻打楚国,攻陷了郢都,白起受封武安君。秦昭王派武安君救援韩国,在华阳之战打败了赵、魏联军。秦昭王灭亡了义渠国,从此秦军出征再无后顾之忧了。秦昭王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秦昭王派武安君在长平之战打败了赵军,赵国全体成年男子都死在了长平战场上。从此,秦军无敌于天下。秦昭王晚年,灭亡了西周。

秦庄襄王:秦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亲,他在位3年。秦庄襄王在位期间多次派蒙骜攻打魏国。秦国派吕不韦带兵灭亡了东周,并把东周以前的部分城邑送给了吕不韦。秦国除去了劲敌魏国的信陵君魏国公子魏无忌。


潇若扶风


自秦襄公成为诸侯,秦国开始建国到秦王政继位,历时五百多年,期间,涌现出了许多有作为的君主,他们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秦国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绝不是一人一时之为,而是浸透了数代秦人的努力,贾谊在《过秦论》中有“奋六世之余烈”之语,但我们不能单纯的将秦的统一归功于秦始皇之前的六世,而应该把时间线拉长,把眼光放远来看。

秦襄公

秦襄公之前,秦国只能算是周王室的“大夫”,又与犬戎世代对战,生存空间很小,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秦襄公继位后,积极寻找秦国的出路,他将妹妹嫁给了戎人;迁都汧邑;和周王室搞好关系。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同申国、缯国、犬戎三国联军开战,秦穆公带兵支援周幽王,虽然周幽王被杀,但犬戎好歹被击退,之后,秦襄公又护卫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因功成为诸侯,秦国正式建国,周平王将岐山以西的土地给了秦国,当然这得秦国将犬戎打跑才能真正拥有。

秦穆公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继位,秦穆公有称霸的雄心,但奈何东进之路被晋国阻挡,他只能和晋国搞好关系,先是迎娶晋献公的女儿穆姬,顺便得到了能臣百里奚,百里奚辅佐秦穆公改革内政,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晋献公去世后,晋国内乱,秦穆公先后帮助晋惠公和晋文公回国继位,实现秦晋之好。但晋惠公言而无信,晋文公抢先一步称霸,秦穆公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之后两度和晋国开战,均告失败。

迫不得已,秦穆公转战西戎,得能臣由余,由余深谙犬戎境况,帮助秦穆公夺得疆域千余里。秦穆公得以称霸西戎。

秦献公

秦穆公之后的近两百年间,秦国并没有什么作为,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为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秦献公在国内实行改革,废除了人殉制度,最大可能节约了青壮年人力;东迁栎阳;鼓励增加人口,扩大工商业活动;编制户籍;推广县制,给秦国带来了新气象,并对外作战,在收复河西的对魏作战中取得阶段性胜利。

秦献公的改革并不彻底,但却为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

秦献公去世后,儿子秦孝公继位,秦孝公效仿父亲欲强大秦国,他深感秦国人才不足,遂招纳贤才,任用商鞅进行了最为彻底的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改革的严厉性在于即便太子犯法也不能免刑,因为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亲自接受刑罚,就由太子的老师代为接受处罚。

秦孝公一面改革,一面走出秦国,开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或攻打,或结盟,在列国间赢得了名声。秦国开始崛起。

秦惠文王

秦孝公去世后,儿子秦惠文王继位,为了立威也为了取信于贵族,秦惠文王将商鞅车裂,但商鞅改革却并未被废止,继续为秦国的强大发挥作用。

秦惠文王任用张仪、司马错等良臣猛将,北扫义渠,西平巴蜀,南下商於,东出函谷,收复河西,开疆扩土。秦惠文王时期,张仪采取连横策略数次击败公孙衍的合纵抗秦。

秦惠文王成为秦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秦国的称霸之路已然开启。

秦昭襄王

秦惠文王去世后,儿子秦武王继位,继续改革内政,对外南征北战,但很快,秦武王因为举鼎而死,秦国陷入短暂的内乱,芈八子的儿子继位,是为秦昭襄王。在秦昭襄王的前期,国政多有宣太后把持,宣太后色诱义渠王二十多年,最终以最小的代价攻灭义渠,秦国东进再无后顾之忧。而巴蜀之地也已稳定,给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

之后,范雎来秦国,说以“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帮助秦昭襄王夺权,废掉宣太后,赶走以魏冉为首的秦国“四贵”。 之后,秦国发动规模巨大、伤亡严重的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再也无力单独对抗秦国,秦国的东进又进了一步。西周国也灭亡。

秦昭襄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孙子相继继位,历时三年,东周国灭亡。公元前247年,秦王政继位,吕不韦为相,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后除掉吕不韦,任用李斯和尉缭,制定灭六国策略,自公元前230年开始了灭六国的步伐,之后统一天下秦王政称始皇帝。

综上,秦国能够灭六国统一天下,与数代秦人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萧晓四姑娘


秦国还真别说,它能从边锤一个弹丸小国成为战国七雄最后统一天下,还真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甚至可以说,秦始皇的功劳还不是第一的。

我们看看秦国历史上那些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国君。

1.秦襄公

秦襄公对秦国最大的帮助,是帮助秦国拿到了一块地盘,并且正式成为诸侯国。

秦国之前,只是给周王室放马的,到了秦襄公父亲一辈,还不是诸侯,而是一个大夫。而这时,发生了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周王室国内大乱,犬戎人打进了镐京,周王室无法在发家之地立足,就搬到了洛邑,史称平王东迁,王室搬家阵势浩大,需要各大诸侯国共襄盛举,这其中就有秦襄公。因为搬家给力,周平王一高兴,封秦襄公为诸侯,这样,秦朝才跻身为诸侯之列,而且周平王还把岐西之地给了秦国。这样秦国有了一块发家之地。

2.秦穆公

第二个出过大力的就是秦穆公,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蹇叔,又利用晋国内乱的机会,介入中原事务,一时之间,成为暴发户式的大国,曾经一度打败了晋国。但是秦穆公的运气不好,碰上超级腹黑男晋文公,最后竟然成为晋文公的小弟,为晋文公称霸摇旗呐喊,是谓自己的天花板竟然是人家的起跑线。他内心不平,趁晋文公去世,起大军突袭郑国,结果被人家识破白跑了一趟,回军的时候被晋国突袭,全军覆灭。但因为这一败,他终于认识到自己还没有到挺进中原的时候,开始专心发展自己的后花园,接连灭掉了戎人二十个国家,拓地千里,打下了秦国强大的基础。

3.秦孝公

秦孝公最大的贡献当然是起用商鞅实行变法,把秦国变成了一个军法立国的国家,他继位时,秦国正经历一个低潮期,碰上了强大的魏国,把河西之地都丢了。经过变法,秦国终于有了跟魏国一较高下的实力。

4.秦惠文王

他是秦孝公的儿子,虽然跟商鞅不对付,把商鞅车裂了,但他还是很明白的,知道变法是强国之本,所以杀人不废法。在他任上,最大的功绩是拿下了蜀国。

5.秦昭襄王

如果不是最后时刻没抓住机会,或者能够多活十年,统一天下的任务可能会由秦昭襄王完成。秦昭襄王在位的时候,秦国的实力已经是诸国第一,也由他正式开始了吞并大业。最有名的当是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数十万人,打掉了秦国统一大业的最大敌人。当然,他的业绩中,有他母亲宣太后芈月的一半功劳。

秦昭襄王死后,他的儿子孝文王即位,不过服完丧,正式上岗三天后就死了,位子传到了儿子秦庄襄王手上,他也只干了三年,然后才轮到了秦始皇。

所以,秦朝的霸业是五百年打拼来的,绝非一朝一帝之功。


脑洞历史观



追溯历史,秦国的霸业萌芽,最初是在秦简公任内逐渐萌发的。公元前415年,秦简公从魏国结束了长期流亡生涯,归国继位,登上了摇摇欲坠的秦国国君宝座。

在此以前,秦长期内乱,由若干庶长掌权,常改易国君,因而秦公子常出亡至魏。新立国君常为自魏归来之秦公子。日本学者吉本道雅在《先秦时期国制史》一文中说“躁公死后直到献公,王位继承持续混乱,表现出世族统治体制已经走到尽头。然而,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矛盾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秦国与魏国的军事紧张。简公的拥立否定了秦国传统的父子继承,显示出世族通过自行选择君主而依附于国君的情形,说明对外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同时这一危机也导致了世族支配体制的自行解体。”

秦国发愤图强,厉行变法,富国强兵的最主要推力,就是要对抗东面强大的邻国——晋(以及后来分裂为的赵魏韩三国)。早在公元前645年,晋于韩原之战中败于秦,惠公被擒,被迫割让河西之地,为大兴战备,兴师复仇,晋国开始鼓励国人与“野人”开垦荒地,并征收税赋,实行“爰田”与“州兵”两项改革,即废黜周代国人定时“易田而耕”的轮换制,延长农民对于土地的占有年限,并以此尽征国人为兵,国力由此迅速增强_秦灵公10年(公元前419年),魏在河西建立了少梁城(今陕西韩城市南少梁村),自公元前413年起,魏国出兵攻击秦国郑县(华阴),繁庞(韩城市东南),进而攻克临晋(陕西大荔东),元里(陕西澄城县南)等地,在洛河以东,南至临晋,华阴以东设立了河西郡,魏文侯以名将吴起任郡守,秦国失去了河西大片领土和作为天然屏障的黄河,被迫退守洛河一线。

秦晋两国,为了在战国时代残酷的诸侯争霸中胜出,争相开展改革变法。前415年,秦简公继位之同年,正当魏文侯三十一年,也正是魏国大规模进行法家性质的改革,国势鼎盛的时候。魏文侯师田子方、子夏、段干木,乐羊攻中山,吴起守西河,西门豹治邺,任用李悝、李克,使魏国在很短时间内转变成一个极利攻战的新型国家。魏国对其他国家的战争的胜利,使这种改革迅速向其他国家传播,而简公从魏归,对三晋特别是魏国的政治、社会制度当有相当的了解,有利于把中原地区先进的制度引进当时还落后的秦国。


秦国的变法,从政治,经济到兵制,其思想根源无不来自于三晋。吴起尉缭子一派兵学,极端强调军法制度与刑赏,跟法家思想几乎如出一辙。吴子中有“进而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的说法,尉缭子也强调“审法制,明赏罚”,更提出人民只有“内畏重刑”才能“则外轻敌”,其篇幅的一半,在于论述制定各种军中律令,诸如《重刑令》,《将令》,《伍制令》,对于败战投敌,违背军法之士卒,更要处以“身戮家残”之刑,追加销取户籍、变卖家属做奴隶等惩罚,更有“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杀一人而万人喜者,杀之”这样的法家功利主义思想体现,故而《武经七书》作者刘寅曾明确地评论说:“《尉缭子》乃商鞅之学,儒者无所不谈。

后世商鞅改革措施中举足轻重的“什伍连坐”之法,亦出于三晋兵学著作,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说“何谓四邻?四邻即伍人谓也。”自家和前后左右邻居合成一个政治社会单位,就是“伍”,伍邻互相担保,一旦一家违法,其他四家如举报,连同受罚。什伍起于兵制,所以,各国的间里什伍制起初是春秋中晚期以下军政改革的结果。公元前543年,子产在郑国实行“庐井有伍”,以什伍部署人民,不久随之“作丘赋”。可见使庐井有伍与军事有极大的关系。《尉缭子·伍制令》有规定,同伍军士有违反军法者,揭发者免罪,如试图隐匿,则全伍同罪受罚。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扩充军队,掌握兵源而清查户口,整顿户籍,多先后编组什伍以约束人民。所以吴起《教战法》讲述兵械行阵之同时,亦说:“乡里相比,什伍相保”。’齐国的什伍制在春秋晚期以前己建立,司马穰苴谓齐景公曰:“臣素卑贱,君摧之间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可以肯定春秋末年战国初期,中原各国的间里普遍都部署什伍,但直到秦国变法,“什伍制”才得以与其他政治间架管理制度紧密结合,发挥其最大效用。

在具体作战理论与指挥方法上,三晋之兵学也偏重实际,与其他传统兵学理论高屋建瓴,注重抽象原则的特质截然想法,吴起就详细而生动地指出:“夫齐阵重而不坚,秦阵散而自斗,楚阵整而不久,燕阵守而不走,三晋阵治而不用”,在战法上,也讲求谋略诡计,整个春秋时期,晋国主动发起战争90次,秦国44次,皆名列四强。秦晋齐楚四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它们不仅率先拥有了先进的军事动员体制与经济后盾,也是因为率先抛弃了周代以降的“战争礼仪化”政策,在冲突中不仅强调领土占据,而且以杀伤对方有生力量为高优选择,晋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年),晋国遇饥荒,向秦国借粮,秦穆公听从百里奚的建议借粮于晋。次年秦遇饥荒,向晋借粮,晋国不但不借,而且阴谋乘机攻打秦国。晋臣虢射的理由是,往年,上天使得秦国有机会获取晋国,秦人居然坐视不取,而今天晋国有机会谋取秦国,如果放任机会溜走,就是“逆天”,从而导致秦晋两国在韩原大战。公元前628 年,晋文公病逝,秦穆公欲乘晋国丧乱之际,远袭郑国,归途中被晋军在崤山设伏,全军覆没,百里孟明视以下三名统帅被俘,此种你死我活式,旨在彻底消灭对手的征战杀伐,在秦晋冲突中屡见不鲜。

历史的天平终于在公元前384年,向西陲的秦国作出了第一次倾斜:秦献公(前384年至前362年)上台后,宣布“止从死”,废黜了自武公以来实行294年的人殉制度,次年,迁都至位于泾渭中心,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又便于就近进行伐魏的军事经济重镇栎阳,又下令“初行为市”,“户籍相伍”,即鼓励商品流通与交换,将广大原有的国人 “野人”编制户口以便利赋税军役,又推广县制,集权于国君。

经过一系列改革,秦国国力大振:公元前366年,秦军主动出击,于洛阴击败魏军,次年秦军又过黄河,深入魏地,取得石门(山西运城西南)大捷,斩首六万,震惊关东诸侯,周显王也不得不给予献公“伯”的称号,魏惠王遂被迫迁都大梁,其结果是河西、泾、洛之区远在魏国都城拱卫范围之外,后来轻易落入于秦国之手,而魏国西境遂无宁日,秦强魏弱的战略大趋势从此初露端倪。前362年,秦军在少梁再次击败魏军,俘虏魏国大将公孙痤,收回繁庞。

正在秦国数挫魏师,气势正鸿之际,秦献公却因病溘然长逝,即位的是年仅21岁的太子渠梁,是为秦孝公。孝公继位后,秦国的形式依旧岌岌可危,一旦魏军西出长城,冲破秦军的洛水防线,九能直逼泾渭地区,不仅新都栎阳难保,旧都雍城也难以保住,于是孝公在登基伊始,即发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明确提出了招徕人才的首要标准是身怀富国强兵之策,而非门第显贵或者德性纯笃与否。,

孝公继位同年,为秦所俘的魏相公叔痤归魏后病死,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其府中的中庶子,年仅29岁的卫国人公孙鞅,说其才大志高,可以担任国相之重任,但又警告魏惠王说,如其不用,则必须诛杀,以免其为他国所用,成为心腹大患。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孙鞅预计在魏难酬壮志,遂离魏入秦,日后遂以商鞅之名见诸史册。


晴天有时下猪


秦人从最初给周王室养马到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我觉得以下几位国君对秦的贡献非常大,分别是秦襄公、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昭襄王。

秦襄公

公元前771年,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因此被封为诸侯。而且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并开始了东进。

秦穆公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38年,招揽人才,东征西伐,东面被晋国压制的抬不起头来,转而向西讨伐戎人,“灭国十二、遂霸千里”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石。

秦孝公

他是秦国发展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在位期间任命商鞅,通过一系列变法使秦国开始富强,尤其是军功授爵制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后来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要知道在此之前东方诸侯国会盟都不通知秦国的,韩昭侯甚至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王,史书评价他在位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武王

他虽然在位只有3年,但他力排众议打下了韩国的宜阳,拔除了东方国家阻止秦国东进最为重要的屏障,并以此为基础在河东筑城,拉开了秦国挺进中原的序幕。

秦昭襄王

他在位期间秦国继续扩张,并打赢了决定秦国命运的长平之战,从此以后东方六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最后顺道灭了周朝和西周国。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基本扫清了障碍。


皮耶霍


秦始皇之前的国君,从秦献公赢师隰开始对外扩张,秦献公一生致力于维护秦国的政权,在内忧外患下,秦献公无能为力,最后被魏国魏武卒方阵射杀。

秦孝公

秦孝公赢渠粱上位后,在天下广招贤士,这时,商鞅也来到秦国,在秦孝公的极力支持下,商鞅变法顺水推舟,秦国国力大增,十几年间就收复失地,并夺取魏国的关中之地和函谷关,为后来秦国东进称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虽然杀死了秦国功臣商鞅,但是,他确实是一个明智之君,为了秦国最根本的利益,他做了这样的选择,而秦惠文王最大的功勋还是要数他收腹蜀地,为秦国带来这个得天独厚的天下粮仓,为秦国的发展带来更大机遇。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时候,秦国的国力已经达到各国第一,而且已经开始吞并,而秦昭襄王没有抓住时机,但是,如果秦昭襄王再多活十年,千古一帝也许就是秦昭襄王了。秦昭襄王最大的功劳就是长平之战为秦国除去了最大的对手赵国。


学于古今


《过秦论》说秦始皇奉六世余烈,六世到底是哪位些人呢?他们就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秦孝公

秦孝公秦国崛起的奠基人。他爹被魏国打的割地求和,甚至迁都栎阳。秦孝公继位以后一心恢复秦穆公时的霸业,启用商鞅变法。秦孝公征服西戎,成为西方霸主。两次击败魏国,为收复河西之地奠定了军事基础。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赢驷秦国制霸天下的开创者。赢驷,对内诛杀商鞅,统一政权,任用张仪,公孙衍,司马错等人。奠定了秦国“不唯秦人”的用人策略,为秦国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才。

对外东进魏国,吞并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全部领地,并且在黄河东岸建立了前沿阵地。南方灭蜀败楚,得到楚地汉中地区。将汉中,巴蜀和关中连成一体,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让楚国失去了争霸天下的资本。对西伐取义渠二十五城,为秦国赢取了西北地区优良的马场。

外交上采取张仪的连横之策,分化六国同盟,各个击破,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秦武王

秦武王赢荡,孔武好战,他联魏攻韩,成功占领了韩国的军事重镇宜阳,为秦国东出函谷关打通了粮草和兵员运输通道。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秦国统一天下的决胜者。他在位期间秦国取得了对六国的决定性胜利。虽然六十岁前都是母亲芈月的傀儡。六十以后人生如同开了挂,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秦昭襄王最大的贡献就是任用白起打赢了长平之战,消灭了秦国东进路上最强的敌人。秦昭襄王作傀儡期间,秦国也没闲着,秦国蚕食了赵国四座城,攻占了楚国国都,占据魏国十五城。

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仅在位一年,善待了老爹的功臣,保证了秦国政事的稳定。

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在位三年,消灭了东周,奠定统一的决心!秦庄襄王关键性的功绩就是将魏无忌的五国联军挡在了函谷关外,让六国失去了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


张野禅


奋六世之余烈,六世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代。其中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位时间短,属于过渡型君王。对秦国贡献大者,为孝公、惠王、武王、昭王四人。

秦孝公时代,最重要事就是商鞅变法。变法对秦国的制度建设及重要意义,自不必多说,这里单引用秦相蔡泽的话:“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除了变法之外,秦之军事力量在孝公时代开始变得强大。在此之前,天下重心在魏国,然而,齐之孙膑在马陵之战击败庞涓,秦之商鞅击败魏公子卬。后世学者雷学淇曾这样评论说:“(魏)惠王之败于齐、秦,此盛衰一转关也。”,此后,“齐威奋起于东夏,秦孝起于西陲”,天下重心,由魏国分移到齐国与秦国。这是秦国崛起的开始。

秦惠王时代,秦国开始在军事上碾压三晋,同时以张仪为相,开启纵横捭阖的外交时代。秦国在对三晋的一系列战争中,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在领土扩张上最重大成果便是吞并巴蜀之地,获得了一个坚强可靠的大后方基地。张仪最出色的外交表演是一而再地忽悠楚怀王,在发动外交攻势的同时,秦国在丹阳之战重创楚军,歼灭八万人。

秦武王在位时间较短,期间最重要的事,便是发动宜阳之战,歼灭韩军六万人,从此韩国沦为三流国家,而秦国则实现“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的梦想。从此,秦之势力深入中原。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这是秦国扩张史上最重要的半个世纪。在此期间,东方诸侯中实力最强的三国,即齐国、楚国、赵国均遭重创,失去与秦国争霸的机会。可以说,秦之统一事业虽在秦始皇,实际上最艰难的事业,都在秦昭王时完成。秦昭王时代可以分为两段,前为魏冉执政,后为范雎执政,这两人都为秦之扩张做出巨大贡献。昭王的武功,与白起又不是分不开的,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这几场大战,歼敌少则十余万,多则四十余万,楚与三晋全部被打趴下。此时秦统一天下的步伐已经停不下来,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秦孝文王上台一年就死了,秦庄襄王上台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以吕不韦为相。秦国相权是很重的,秦之事业,不仅是君王之事业,更多归功于这些来自东方的政治冒险家。从商鞅到张仪,从魏冉到范雎,再到吕不韦、李斯,秦国政治就是一群来自东方六国的人把持。搞笑的是,这些到秦国呼风唤雨、权倾天下的能人,在本国多落魄潦倒。像秦国这样一代代君王都积极进取,的确是比较少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