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网难捞小鱼,道是无雨却有雨,强对流预测就是这么难!

步入汛期,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强对流天气。

也许刚刚还晴空万里,眨眼间,就暴雨狂风。

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将会大大提高。

究竟,这样的强对流天气,能不能准确预报、预警呢?

相信,在考验气象部门专业度的同时,也无形中检验了极端天气条件下公众对气象部门的认可度。

大网难捞小鱼,道是无雨却有雨,强对流预测就是这么难!

强对流天气,通俗来讲,包括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短时强降雨等。

这种天气,通常还伴有雷电,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

以大风为例,“对于强对流天气,尽管南方和北方的人们感受上有差异,气象界也有各种讨论,但一般情况下,每小时降水量达到20毫米及以上,风速达到17米/秒(8级)及以上,而且伴有雷电,就可以判断为强对流天气。”

据了解,强对流天气会造成多种灾害,如城市内涝、山洪、高空坠物、农作物损失、雷电灾害等,还会影响航空和海上航行安全。我国70%的自然灾害都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每年造成的损失不小。

然而,对于强对流天气的观测手段,除了常规的探空手段、自动气象站等之外,还包括卫星、雷达、闪电定位仪等。受观测条件与技术手段限制,现在只有部分强对流天气可以被预报和观测到。

目前,根据强对流天气的特点,时效越长的预报,不确定越高。如72小时时效预报,很难预计精准的数值,只能做出趋势性的把握和判断。

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生命史短、局地性强,很难实现精准预报。

关于降雨,每年夏天似乎都有出现一批批的段子手。明明预报没雨,却大雨倾盆;预报大雨,却时常爽约。想想也能理解,毕竟“大网难捞小鱼”。头顶的那片小雨云,尺度小,没有遮盖整个天空,“东边日出西边雨”也就是常态了。让强对流天气精确预报“难上加难”的是,任何一点细微变化,例如城市的热岛效应、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等,都可能影响某一个地区的天气。因此,对于这种强对流天气降雨,很难打出足够的提前量,提前半个小时预警已经非常不容易,往往等观测到了,发出预报,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已经濒临结束。

面对强对流天气,大家要关注相关预报预警,减少户外活动。

对于强对流天气,首先大家要调整过往认知,不能提前一天看预报,第二天管一天。可通过相关部门推出的APP等实时气象,有出行计划的,更要多次了解气象信息。

最后,艾力泰尔提醒大家,强对流天气条件下,远离棚架、广告牌等搭建物,尽快到就近的安全区域躲避,关闭门窗,远离危险电源、天线、铁丝网、金属门窗等带电设备和金属装置。山区易受强对流天气影响,产生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概率较高。在可能发生强对流天气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前往这样的危险地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