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集賢縣供給側改革激發農村新活力

楊軍 黑龍江經濟報記者 高嘉慧 來源:黑龍江經濟報

在廣袤的集賢大地上,到處湧動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春風。

雙鴨山市集賢縣,一個黑龍江省聞名的農業大縣。對此,集賢縣委書記於世軍說:“對於集賢而言,要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以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進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按照縣委的安排部署,今年全縣將圍繞“調結構,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品質,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降成本,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促融合,充分發揮適度規模經營的示範引領作用;抓統籌,激發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活力;抓扶貧,通過細化扶貧舉措謀求脫貧攻堅新成效。” “六路出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此帶動產業發展和扶貧攻堅,推動全面實現鄉村振興。

調結構。積極根據市場需求和消費導向,科學推動種植結構調整,擴大水稻、大豆、果蔬等優質高效作物面積,2018年,集賢縣預計減少普通玉米種植面積20萬畝,計劃增加大豆14萬畝,高粱3.1萬畝。力爭“東農豆252”高蛋白大豆大面積種植。“鮮食玉米”種植4000畝以上,通過“鮮食玉米”項目示範帶動農業機械化生產,實現富民增收目標。加快林下經濟發展,擴大北藥、食用菌規模,新栽植紅松堅果林3000畝。同時全力推進“虎力秸稈綜合利用暨‘古城子’花菇生產加工”項目,努力打造農副產品加工特色縣,推廣秸稈壓塊、土地深翻技術應用,實現秸稈科學合理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穩步推進畜牧業發展,實施千頭肉牛規模養殖場項目,力爭清真屠宰場開工建設,拓展農民增收空間。擴大綠色食品產業規模,實施永安鄉優質水稻基地工程,完成腰屯鄉蔬菜基地項目建設,“三減”示範區達到25萬畝。

提品質。積極適應城鄉居民食品結構升級需要,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重點打造“集賢品牌”, 努力使該縣的弱鹼米、放心肉、精品油、有機菜、優質瓜、純糧酒等綠色食品走出龍江、走向全國。加大標準化果園、菜園、水稻基地和標準化養殖場建設力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高集賢農產品的美譽度和消費者的信任度。

促融合。積極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種、養、加、銷一體化,強化利益聯結,激發產業活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推廣定製營銷、微商營銷等現代營銷方式,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以“賣得好”倒逼“種得好”。以培育壯大合作社為抓手,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重點打造糧食、畜禽、果蔬三大產業,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現代農業企業。通過扶持“永勝農機合作社”等項目落地生根,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率。通過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延伸農業產業鏈,充分利用威克特10萬噸特優食用酒精、鴻展30萬噸特優食用酒精等項目加工能力,為農民銷售普通玉米提供可靠保障。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搞活農產品流通。積極推廣“以產促銷、以銷助產”的循環農業新模式,重點培養扶持電商創業典型,創新綠色農副產品營銷模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目前縣內企業已與“臻美農”簽訂“鮮食玉米”訂單2000萬穗,促進了訂單農業發展。

降成本。積極有序引導農村土地流轉,加快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抓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降低管理成本。充分發揮農機合作社示範引領作用,推進保護性耕作,完成深松整地50萬畝,秸稈還田20萬畝。繼續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實行精準生產,降低物資成本。緊盯薄弱環節,加快研發推廣適地適業新型農機具,提升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

抓統籌。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年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低於24個,新增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社8個。推進土地加快流轉,土地流轉面積達到60萬畝。將綜合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努力建設美麗鄉村、全力推進產業精準扶貧等農業農村重點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系統謀劃,協調推進,為全面振興鄉村聚集力量。

抓扶貧。堅持產業扶貧先行,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實現扶貧產業全覆蓋。加快貧困村產業項目建設,靈活運用“五種產業扶貧模式”,持續推進光伏發電、花菇養殖等項目,在實現貧困群眾產業全覆蓋基礎上,帶動邊緣戶、困難戶、一般戶共同發展,實現致富增收。實現政策保障全覆蓋。繼續深入實施“12345”醫療救治保障辦法、危房改造、飲水安全保障等措施,徹底解決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問題。做好脫貧人口的鞏固幫扶工作,保證脫貧戶絕不返貧。

連日來,集賢縣委書記於世軍就深入推進產業扶貧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工作多次深入到各鄉鎮調研,並強調指出,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雙鴨山市委書記宋宏偉兩次到集賢縣調研時的講話精神,把推進產業扶貧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主線,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使全縣扶貧攻堅和“三農”工作再登新臺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