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從11級晉到10級,除了崗位工資,績效工資上漲麼?不同單位區別大嗎?

xue0920


這種情況下,績效工資下個月就會上漲!

下面這些照片來自於某縣政府辦公室關於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實施辦法的文件。

這裡面是說,教師的績效工資總量是根據學校工作人員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資額度和公務員規範後津貼補貼平均水平核定的。

那麼,教師的績效工資總量是如何調整的呢?請看下圖:
圖中明確規定,績效工資總量隨著基本工資和公務員規範後的津貼



補貼的調整而調整。就是說,只要二者調整了,績效工資就會調整。

而這裡必須明確的是,教師的基本工資包括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兩部分。崗位從11級提高到10級的同時,崗位工資必然要提高(按照2018年7月1日基本工資標準,崗位工資大約可增加2007-1819=188元)。

績效工資總量之中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70%的平時就隨月工資打卡發放的基礎性績效工資,另一部分是按照學期分階段考核之後另外發放30%的獎勵性績效工資。

而基礎性績效工資又包含基礎津貼和調離之後不再享受的農村艱苦學校津貼兩個項目。

基礎津貼會按照崗位級別適當的拉開差距,同時,工作人員崗位(職務)發生變動時,這種津貼就會從崗位發生變動的下月起執行相應的標準。請看下圖:
也就是說,崗位級別從


11級升到10級時,基礎性績效工資就應該從變動的下個月開始上漲了。

而不同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在同一地區基本上是沒有多麼大的區別的。

看了我的回答之後,你明白了嗎?


中小學教育者


本人從事辦公室工作有20多年, 曾經參與制定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管理辦法,以及績效工資的獎罰發放方案。

那麼事業單位的崗位工資就是根據個人的身份來定崗定級的,每年會進行一次微調,也就是工齡工資加個幾十塊錢。

而績效工資是根據崗位和崗位級別來定的,單位可以制定重要崗位的崗位係數,如中層幹部,一般管理人員等相對應的係數,比如1.4、1.2、1.0。

一般上級單位會給確定一個績效工資的打包方案,比如說人均4.9萬每年,如果單位有100名職工,那麼全年的績效,工資總額為490萬,確定一個績效工資基數,再乘以職工崗位係數,就是該職工的工資月度發放的金額,如果該職工崗位不發生變化,那麼績效工資相應的,也不會發生變化;如果崗位調整了,就有可能增加或減少績效工資。

若根據績效管理辦法,該職工在本月有獎勵方面的項目,那麼在月度發放的時候,必須把獎勵項目的金額加到績效工資裡發放;如果該職工本月有扣分項目,那麼本月的績效工資就會相應的扣除,扣除部分就被其他的職工拿走了。


光刻印象


本人長期從事體制內人事工作,對事業單位工資績效等有一定了解,下面由我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分析。


題主從11級晉升到10級,猜測題主應該是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人員。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從高到底依次為1-13級,其中1-4級屬於正高級,5-7級屬於副高級,8-10級屬於中級,11-13屬於初級。題主從11級晉升到10級,直接從初級晉升到了中級崗位。

事業單位的工資構成:

事業單位工資主要由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組成,其中基本工資包含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薪級工資只隨工齡的變化而變化,崗位工資隨崗位等級變動而變化。崗位從11級晉升到10級,崗位工資就會有相應的變化。


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的分配方法各個單位基本都有不同,至於績效工資是否會隨崗位變動而變動,這個不能一概而論,但大部分都是會有變化的畢竟從初級到中級,也算是得到了很大的晉升。

績效工資是根據單位性質決定的。一般來說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績效工資較高(有一定收益,財政差額撥款,公益一類較低(財政全額撥款),自收自支更是差距大(完全靠單位效益)。正常情況下,績效工資的標準原則上是財政部門按編制內每個人大概一定數額進行總額核定,各事業單位根據單位實際情況制定一定分配準則,依照準則進行績效工資分配,這個沒有統一的準則標準,單位具有靈活分配權,但最高和最低差距應該在一定範圍內(不超過3倍)。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相同單位的績效分配都有三倍差距,那單位之間績效工資差距就更大了,所以說績效工資分配更容易引起內部矛盾,值得注意。

  • 我是“輕輕鬆鬆談體制”,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