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地「玩」

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地“玩”

波士頓教育創新系列專題:

波士頓是美國東部的創新引擎,很多的創新都從這裡開始。本專題結合國內教育創新的熱門方向,實地走訪當地的教育創新組織,通過採訪瞭解他們的新思路與新實踐,給國內的教育創新者提供新的靈感與思考。

越來越多時候我們會聽到兒童教育者說,我們要讓孩子們有更多機會玩,在玩當中成長。但玩耍究竟會幫助兒童在哪些方面成長?如何玩會幫助兒童成長?

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地玩的波士頓兒童博物館,無疑是這方面的專家。這裡是既是兒童教育體驗中心,也是兒童教育研究中心,還是兒童教育設計中心。

  • 1)兒童教育體驗中心:沉浸式的玩耍體驗+思維習慣引導及養成

不同於傳統的博物館,兒童提供的展覽和活動以兒童為設計對象,具有非常強的互動性,啟發孩子在玩耍當中學到知識。

在玩耍當中學習STEM知識

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地“玩”

不用任何說明,孩子們一進到泡泡館裡就開始玩起來,在親手製作泡泡的玩耍中瞭解泡泡是如何形成的(圖片來自Candy)

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地“玩”

在磁力板上,孩子們可以自由挪動管子組建管道,然後把一個小球放到管道里,可以嘗試不同的做法看如何可以讓小球滾動得更久、更遠(圖片來自Candy)

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地“玩”

在不同的道路狀況當中行駛小車,體驗斜度對速度的影響(圖片來自Candy)

在玩耍當中練習現實生活的社交場景

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地“玩”

在雜貨店裡,孩子們在模擬收營員和顧客(圖片來自Candy)

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地“玩”

在理髮店裡,一個小朋友正在準備給大人理髮(圖片來自Candy)

在波士頓兒童博物館,所有的展覽和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需要導覽員介紹,孩子們可以迅速地進入情境,並且毫無障礙地玩起來。為了幫助教育者和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博物館介紹了“思維習慣”(Habits of mind)四步驟:觀察(notice),思考(wonder),question(提問),play(實驗)。

以泡泡實驗為例,博物館在四步驟上提供了四個引導建議:

  • 觀察:有沒有看到不同形狀、大小、顏色的泡泡?
  • 思考: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的時候泡泡會破?
  • 提問:怎麼樣才能把一個泡泡放在手裡呢?
  • 實驗:做一些不同的嘗試,探索一些新的東西!
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地“玩”

泡泡實驗的引導說明(圖片來自Candy)

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地“玩”

博物館的科學遊樂場入口處,思維習慣四步驟被放在非常顯眼的地方(圖片來自Candy)

  • 2)兒童教育研究中心:基礎性研究+創新型產品體驗

波士頓兒童博物館之所以是兒童玩耍教育的先鋒,在於其持續地開放和來自醫院、高校、以及專業研究機構圍繞兒童教育的合作。兒童博物館的活動和展覽可以作為研究小組接觸研究對象、收集研究數據的實驗田,兒童博物館共享研究結果,並且通過其平臺分享給更多人。

目前,與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同時在合作的研究就有十來個。比如與麻省理工的玩耍實驗室(Play Lab)的研究合作,通過給兒童看一些短視頻、玩一個小遊戲,研究三個月到八歲的兒童是如何解讀他們所看見的事物與活動,如何建立理解因果關係的認知;和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凱里實驗室合作(Harvard University Carey Lab),讓兩歲到六歲的孩子通過玩一些隱藏了一些挑戰的遊戲來研究在兒童和現實世界交互的背後,認知系統是如何工作的;和波士頓學院語言學習實驗室(Language Learning Lab)合作,通過讓兒童參與讀故事書,看視頻,用手偶表演單詞等活動來研究三到六歲的兒童是如何學習詞彙的。

此外,波士頓兒童博物館也通過科技廚房(Tech Kitchen)的項目,邀請本地的創新創業公司/組織及創客來分享他們的科技成果。一方面,孩子們可以體驗現實世界中最新最有創造力的產品,另一方面,這些公司/組織和個人可以收集到孩子們對這些產品的反饋。目前,來科技廚房分享過的項目包括視頻遊戲,機器人原型,DIY藍牙設備,人工智能兒童玩具等等。

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地“玩”

科技廚房現場照片(圖片來自兒童博物館)

  • 3)兒童教育設計中心:向教學者與家長輸出課程與活動,延展玩耍教育的情境

研究的結果、關於兒童玩耍教育的新的認知,不僅會轉化成兒童博物館自己設計展覽與活動的基礎與靈感,也會轉化成設計課程的洞察。事實上,最開始兒童博物館就是由一群科學老師們創辦的,在過去一百多年來,秉承幫助更多教育者和家長了解兒童教育的使命,兒童博物館一直都在設計各種各樣的課程以及教育資源,並且將其免費開放給教育者和家長。

其中,兒童博物館最知名的一個課程輸出案例是"Beyond the Chalkboard" (黑板之外),這個項目在網站上提供了包括科學、文化、藝術、健康、數學、工程等不同領域的課外課程與活動設計,目前被超過100個國家的教學者所使用。大部分活動的設計都是遊戲,卻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比如通過”你是一個食物偵探嗎“讓孩子探索食物背後的營養,“為什麼我們需要兩隻眼睛”讓孩子探索自己的身體,“你在月球上可以跳多高”讓孩子們理解重力的概念。

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地“玩”

除了提供多種多樣有趣的課程/活動設計,兒童博物館也總結梳理出讓兒童的學習體驗變得有效的四部曲:

  • Make it Matter:為了讓孩子們理解為什麼一個體驗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在課程/活動設計的時候得結合現實世界中的生活情境。
  • Make it Happen: 當讓孩子們理解這個體驗與現實生活情境相關之後,向孩子們展示他們面對的挑戰,然後讓他們沉浸在10-20分鐘的活動中
  • Make it Click:當孩子們的活動已經有一些成效但還沒有完全完成的時候,讓大家停下來分享他們的經驗
  • Make it Better:當聆聽完同齡人的經驗,對自己的項目產生一些新的想法後,再讓孩子們回去完成他們的挑戰
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地“玩”

有效學習四部曲(圖片來自網站截圖)除此之外,兒童博物館還針對家庭情境設計了一些家庭可以做的活動,比如 《26個家庭可以一起做的活動》 ;《100種可以與孩子一起玩耍的方法》等等。

這家兒童博物館,花了100多年來研究如何讓兒童科學地“玩”

26個針對家庭的互動活動

對於波士頓兒童博物館來說,兒童是他們的核心關注對象,但所有和兒童相關的人都是他們的服務對象,包括教師、家長、為兒童提供服務和支持的組織。因此通過一個館,發展出一個互相支持的生態,在協作當中持續創新,是這家已經發展了100多年的兒童教育機構成功的關鍵。而波士頓兒童博物館的影響力也已經從波士頓走向世界,無論是展覽的設計,還是課程的設計,都已經輸出海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