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导读 | “贵州现象”发端于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美术史实,也成为美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一时期,“贵州现象”艺术家群体,利用贵州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为中国美术界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现象”——“贵州现象”。

“贵州现象”在民族美术和现代艺术上取得的成功,为中国民族美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王建山,贵州民大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协版画艺术委员,贵州文联委员,贵州美协副主席,贵州画院版画专业学术委员。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苗岭叠翠》 35x102cm 绝版木刻 2014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阳光下的清水江》 45x58cm 绝版木刻 2013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流之二》 42x52cm 绝版木刻 2012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高原花》 78x56cm 绝版木刻 2011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流之四》 55x100cm 绝版木刻 2014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流之三 》 70x100cm 绝版木刻 2013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不尽的辉煌》 1993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贵州美术现象|王建山

《被围剿的净土3》68.5x98cm 绝版木刻 2007

翻阅王建山的画册,看到他的多数作品都是绝版套色木刻。绝版套色木刻,是对传统套色木刻观念和制作程序的突破,套印过程由凹版阴刻逐渐转换为凸版阳刻,刻印中的主观随意性,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性,以及不可逆转的一次性,使创作过程成为充满激情的冒险,在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刀刃木板色彩撞击中,在偶然的机遇中,捕捉奇绝的突发效果,它更富于现代艺术的创造精神。它的特性和在复制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性可以增加版画的表达力,它的精细的技巧值得反复欣赏和回味。

创造性贯穿于王建山版画作品的画、刻、印的始终,我能感到他在创作过程中的兴奋的心情,这种感觉是艺术中很可贵的东西,它保持了鲜活的感染力。王建山说:“刀法是木刻的生命,我喜欢洒脱而富有动感的刀法,这些刀法如同舞蹈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然而那些变化丰富的刀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是真情实感在刻刀下自然的流露。”

他在版画艺术从国画艺术、民间艺术中揣摩那有力的线条与鲜明的色彩,意象性的构思构图和意境诗韵的追求,吸取油画艺术和谐的色调处理和粉画的厚重丰富感。在创作实践中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色彩、体面、空间、明暗、结构等因素和大小、简繁、粗细、浓淡,均按自己对具体物象的观察、体验后的艺术感受和真情实感去制作,以充分抒发情感、蕴含,开拓气韵情景为目的。他的构图出奇、刀法多变、色彩明丽、意境深邃,作品总有一股拨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难怪他的版画在每次展览时,都会受到那么多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扬。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王建山认为美术创作同样亦是此理,功夫需下,然而佳作往往出于偶然之间。尊重自己的情绪和理解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很重要。“我喜欢在刻刀和木板中放纵自己,它们经常是我的思想、情绪的释放地,转动的刻刀不断地抚平我起伏的情感世界。艺术不只是反映,也是表现与创造,艺术是自由的象征。它包括着非认识,非理性,无意识。大自然太精彩了,但比自然更精彩的是人类的心灵,艺术是心灵与自然平行的工作。”

王建山认为:“现代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向传统挑战,这些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使我进一步明白,艺术是需要民族的、独特个性的,这样世界才会丰富多彩不至单调乏味。再说,我们也不需要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作为艺术,艺术家,我们只需要一种自由的,互通的交流渠道,这就够了。路,还是得自己走!”

作为第18届全国版画展的评委王建山,站中国版画整体水平的高度对中国目前的版画创作现象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从18届全国版画展的入选作品的整体水平来看,中国版画家队伍的精力在转移,投入的创作精力不够也是造成近年版画停滞、精品匮乏的原因所在。由于市场的原因,一些画家转产,做畅销的艺术产品,也有些画家因工作需要走上各级领导岗位,许多精力用于行政管理而无时间从事版画创作,象我自己也就属于这一现象之一。

即使一些仍专注于版画的画家,像过去那样为一个展览创作一件作品花上几个月以至半年的人已微乎其微。人心浮躁,投入不足,怎能搞出有分量的作品?看来,稳定版画队伍、把画家的精力吸引到版画创作中来,不仅要想法打通版画市场的销路,而且还要提高版画展作品的稿酬与奖励额度,同时更要注意打造版画展的品牌效应,以唤起版画家积极参与、全心创作的热情。

贵州版画家在表现本地区特定生活的艺术实践中,以可贵的独创精神,闯出了一条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新路,展现了一种新风格、新气派。贵州版画的突出成就为中国当代版画创作的发展和多样化进程做了了卓越贡献。无疑,王建山应该算是做出卓越贡献的主要人物之一。在他的带领下,在美术界出现了“贵州民族学院美术家群体现象”一说,“贵州民族学院美术学院是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摇篮,而且也是贵州美术创作的重要基地”,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央美院教授吴长江如此评说。

从他分配到贵州民院执教25年以来,在王建山的努力下,民院美术学院已发展成了贵州版画的教育基地和创作基地,从这里走出了大批的画家,象现今活跃于贵州画坛的朱世伟、谷旭、李丰等艺术家均是王建山老师的学生,他真可说是桃李满天下。在第17届全国版画展中,学生吕昌清、胡明超创作的《春色物语》获银奖。在今秋结束的第18届全国版画展中,贵州入选的10作品中,有6件是该院历届和在校学生。在全国学术大展中,学生入围和拿奖再次让业界对贵州民院学术学院刮目相看。该院学生以贵州民族风情及贵州少数民族为创作题材,作品获全国奖项7项,省级奖项36项,入选国际美术作品展览3幅,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8幅。学生的油画、版画、国画、设计作品、书法等在各级各类美展中获省级以上奖94项。

王建山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一直在默默地、兢兢业业地为版画艺术事业的发展而坚持和努力,我们衷心地祝愿王建山老师的艺术生命常青,同时也期待看到王老师更多佳作的出现。《郑波:解读王建山的版画艺术(二)》

温馨提示:《黔艺空间》所刊文图如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欢迎点赞分享,可以详细获取更多艺术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