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TALK HER|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

杜國楹 小罐茶創始人

小罐茶是我第6次創業,6年前我曾經說過,做茶是我最後一次創業。

科技是美國更強,中國雖然有騰訊、阿里巴巴,但並不是因為他們技術比亞馬遜、Google更強,而是因為有14億人口,這是第一要素。今天,從硬件、操作系統、芯片技術都在美國,如果我們想要主導科技供應鏈需要很長時間。奢侈品行業也如此,幾乎所有的大牌全部來自歐洲。

什麼行業是中國人有優勢的產業機會?對很多行業重新分析之後,我們發現是茶。

不但是中國人認為中國茶最好,全世界人民都會認為中國就是茶的故鄉。中國茶在世界人民的認知中有天生的優勢。

陸羽在盛唐時期寫下了《茶經》,清末中國最衰落的時候,中國茶也很糟糕,使得印度茶當時成為世界第一,改革開放後90年代中國茶產能重回世界第一的位置。貴州省在過去15年內從100萬畝擴張到了700萬畝,可想而知現在的中國茶市場需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傳統的中國茶產品有三種,工業化原料,茶飲品,原葉茶。傳統的原葉茶主要用於茶館,傳統的茶葉店也有很多。新中國茶會改變這一切。

70後選擇了原葉茶創業,80後、90後選擇了新茶飲創業,有什麼不同?

傳統的茶從業者最接近茶園,他們講的都是田間地頭的事。

70後、80後、90後茶從業者到用戶,我們的創業邏輯是有差異的。我這樣的典型70後在茶園和用戶之間,我站在中間位置,我為傳統中國茶用戶做了重新翻譯的工作,告訴用戶新中國茶應該是什麼樣子。80後、90後創業者更像是做殺手級應用,場景還有第三空間。

小罐茶第一季度線上用戶數據顯示,55%是女性,73%是85後。看到這組數據,我非常驚訝,本想我們的用戶一定比傳統茶行業用戶年輕,我的目標是要年輕10歲,結果年輕了20歲以上。我發現原葉茶做的漂亮一點好一點,年輕人是可以接受的。

不是因為年輕人不愛中國茶,是因為中國茶老了,我們只是讓它年輕了一點,方便了一點,就會有這麼多年輕消費者擁抱。

不是世界人民不愛中國茶,而是因為中國茶沒有跟上世界變化,這幾十年來,中國茶的目光都在山上,不在用戶的生活空間裡。

我跑茶山跑了6年,發現上游對茶的理解從來沒關心過用戶,不關心場景,這樣真的很難去做品牌。

茶是什麼?

茶來自一個意外的發現。神農嘗百草發現葉子能喝,這就是最早的綠茶;紅茶的出現是因為戰爭,當時需要保存,發現烤著喝茶不錯;烏龍茶最大的特色是香;普洱茶是因綠茶餅而誕生的,最早的普洱茶由於運輸茶馬古道要壓成餅方便運輸,但是儲存和運輸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有了後來的熟茶、年份茶等等。

茶是生活方式的記錄。我們今天的沖泡方式來自明代,朱元璋時代開始。英式下午茶及日本的抹茶道,中國傳統的功夫茶,都是不同國度,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對生活方式的記錄。新茶記錄著現在,未來一定會進入我們的歷史。

原來,中國茶葉是計劃經濟的一部分。跟今天的鹽、菸草一樣國家統購統銷,民間不允許自由買賣。

第一年做茶,我有一個表哥問我在做什麼,我說做茶,他說茶怎麼做,茶在中國就是沒有價的東西,茶企業也沒有品牌,牛奶喝伊利、蒙牛、三元,喝茶喝什麼,在北京有張一元、吳裕泰,但大部分消費者對茶的認識是什麼?普洱!

年輕人眼中的中國茶,太土了。喝茶都是爸爸爺爺那一代的事。辦公室的80後、90後誰有一個茶杯就覺得你老了。說起喝茶要用複雜的茶具和專業的流程,不這麼喝都不好意思。

囉嗦、麻煩,天價是阻擋茶業發展的弊病。

從品牌上說,中國的四大名酒,十大名煙,十大名茶,最大的區別是什麼?煙是中華,酒是茅臺,茅臺的品牌是茅臺股份公司的,中華煙是上海捲菸廠的,西湖龍井是杭州市政府的,是一個公共品牌,包括黃山毛峰、安溪鐵觀音,所有茶前面都是產地,後面是品類。

十大名茶都不是真正的品牌,拋開產地品類,我們必須換一個視角建立品牌,這是我們對這個行業做的第一個判斷。

這個行業前100名加起來不到行業的10%份額,原葉茶的“老大”的零售市場規模才15億,沒有一個強勢品牌。

茶的整個產業鏈分工沒有協作,上游是農業、中游是工業、下游是商業,整個鏈條很長。專業分工不足,全產業鏈為主。

我們對茶產業鏈給出的結論是:缺乏集約化、標準化和品牌化。

集約化指的是農業,包產到戶之後的最直接結果就是沒有大戶,西湖龍井是中國綠茶第一,西湖龍井核心產區沒有一家企業規模超過100畝,所以怎麼做品牌?做什麼企業?怎麼整合?

大量的核心產業群面臨這樣的問題,中游缺乏工業化、標準化。我以前喝茶從來不洗茶,轉了一年回來之後,第一泡我從來不敢喝,一定把它洗掉。整個工業化水平非常原始,標準混亂。

小罐茶的核心策略路徑是:看用戶。小白類、習慣類和發燒類。

茶無非就三個需求,買、喝、送。買沒標準,喝不方便,送沒價格。

看看茶葉的消費場景,無非三個:一個是招待,有朋友;第二個是自己在上班,;第三個是移動狀態,離開了家,離開了辦公室在移動狀態可能車上、高鐵上,可能是酒店,三種不同場景。

還有三種不同的中國茶:柴米油煙醬醋茶—農產品的茶、菸酒茶—消費的茶、琴棋書畫詩酒茶—文化的茶。農產品的茶是偏大宗茶,真正未來的品牌茶一定是消費的茶,文化的茶是發燒友的茶。

發燒友的茶怎麼做,我進入茶行業已經6年了,至今也沒有想太清楚,我覺得這個人群挺難伺候。

如何讓複雜的中國茶變簡單?

不是盲目的變簡單,一定用我們的專業能力把複雜的東西抽絲剝繭,保留真相,讓用戶的認知變簡單。

現在,你進任何一家茶葉店的時候,比如西湖龍井,會有幾百個商品,從山腳下一直到山頂上,為什麼要有幾百個?有這樣的必要嗎?我們把所有的要素統一化,重量、價格、評級報告,我們努力做到消費者認知的標準化,把用戶認知標準建立起來的方法就是做減法。現在小罐茶所有廠就一個價錢,成本肯定不一樣,但是呈現給消費者的價格是一樣的。

茶具變得生活化一些。到茶區裡,誰家都有一個大木頭疙瘩,很多北方人也在辦公室擺著木頭疙瘩,幾百年前的喝法一定要搬到今天的生活場景嗎?中國的改革開放這40年的變化是幾百年變化的總和,我們為什麼不研發新的道具出來滿足他們喝茶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傳承傳統。傳統的東西必須與時俱進,所以小罐茶是物質的茶。

標準化指的是產品標準化,同時讓文化的茶生活化,沒有生活化就沒有文化。文化不是說古人都是對的,而是我們要創造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有傳承還有創新,更好的滿足我們的現在。

小罐茶的核心策略是:物質的茶標準化,文化的茶生活化,商業端做品牌。

小罐茶要制定茶葉的認知和體驗標準。

什麼是好茶,什麼是差茶,普通用戶應該怎麼認知,我們要改變從茶葉到用戶嘴巴之間這段距離的體驗。

在產品上,我們找到了每一個品類裡面,我們認為最好的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們的規模和理念能夠跟我們匹配到最好,最後鎖定了八大名茶的非遺傳承人。每一罐茶都是按大師標準做的。部分環節不是手工,是機械,但任何一個品類都是依據大師的理解單獨研發的機械設備,每一罐都是真空衝氮。

我們重要的理念是一灌一泡,過去喝茶體驗到辦公室無論多好的茶葉一個大茶葉罐子,你來了抓一把,洗手嗎?沒人洗,中國人都司空見慣了。市場有一些小包裝的茶做的也不錯,每次出差我帶小包裝茶,喝不完放包裡。

小罐茶整個設計過程中一直試圖尋找一個新答案,保護茶不受外界干擾,幾年掙扎出來這麼一個小罐子,這就是小罐茶。我們小罐子的鋁箔和鋁製結構的結合,過去整個行業沒有研究過,所以現在市場很多人仿我們這個罐子都合不上。我們做了很多的研發工作,最後小罐茶膜的開啟力18N,力度太小沒有質感,力度太大拉起來非常吃力也很容易出問題。黑、金、銀3個系列的包裝,茶具的3個使用場景,我們開發了不同場景下同樣視覺風格的產品。

中國茶講究的功夫泡,客人一動手主人也得動手,功夫泡一口就喝完了,一次性紙杯太大。最後我們利用大數據,把杯子的容量設計在110毫升,5分鐘時候溫度保持到60度,茶葉的整個香氣還是有的,既保持中國茶的特色,又能解決傳統大杯子和太小功夫杯之間的矛盾。

產品背後的複雜等於用戶的簡單,設計師、工程師不站在用戶角度去思考解決用戶,就是在給用戶添麻煩。小罐茶讓用戶買的時候有標準,喝的時候簡單又科學,送的時候有清晰的價格標籤。

在產業鏈上,茶行業裡面沒有富士康,我們自己做,是問題,是困難,是挑戰,也是機會。

2017年我們開始建立自己的工廠,2018年,我們開始在中國十大名茶所有核心產區建立自己的茶園,小罐茶要把整個產業鏈打通。

未來我們將會做到橫向做多品牌佈局,定位不同人群,不同價格,甚至不同形態的產品。多品牌解決效率問題,未來我們整個供應鏈打通之後,可以對新茶飲品牌供貨。

小罐茶經歷了從產品創新到營銷模式的創新,再到全產業鏈的創新。

讓中國茶重新走向世界,第一個環節就是讓中國製造走向全世界,下一個30年一定是與第一個30年完全不同的路徑,我們覺得能代表中國符號的商品,走向世界的機會已經到來。

西方文化怎麼滲透的,是要做一個孔子學院嗎?不是的。從第一杯可樂開始到第一個漢堡,第一部好萊塢的電影,產品為載體,市場為手段實現了文化滲透,實際上東方文化向西方輸出也是一樣,最終必須以產品為載體,以市場為手段輸出我們軟實力,而不是將廟堂放到資本主義國家去,茶也一樣,我覺得整個產業路徑對標的時候茶葉更像咖啡,最終全球的咖啡市場,主導整個咖啡行業格局的是品牌。我堅信中國未來的茶葉市場也是一樣的,是品牌商場,誰掌握用戶,誰就能控制整個產業鏈,來推動整個產業鏈重新做再次的整合。

如果中國茶不能讓現在的年輕人喜歡,中國茶真的無法走向世界,這是一個基本的判斷。

功夫茶在國外參觀觀摩可以,表演可以,讓他們日常生活這麼喝,不可能。不走進日常,商業上就沒有未來。

就像星巴克一樣,最早意大利人看到星巴克的時候就問,這是咖啡嗎?牛奶比咖啡多,又加糖又加奶。就猶如今天的新茶飲,產區的茶農會問,這是茶嗎?他們說,這不是茶,這是飲料。但是未來的商業世界,咖啡行業的第一品牌叫星巴克。中國的茶也是一樣,茶農眼中的茶不會是未來中國的第一,一定會變異。

小罐茶5年前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做中國好茶,做好中國茶。

過去我們不懂,為什麼茶這麼便宜?你如何去判斷?我們找到了影響茶葉成本的最重要的3個要素:產業的稀有性。喝龍井還是喝西湖龍井,不一樣;喝大紅袍非要喝真的,就是貴,被炒起來了。產地的稀有性是中國的標準。

第二個茶葉的採摘標準。做毛尖的一畝地5公斤,一斤幹茶6萬到8萬個芽頭。但有些茶一芽兩葉三葉都可以做到50斤、100斤了,同樣是中國的土地,中國的農民用工,5倍、10倍的產值差異一定導致價格不一樣。

第三個是工藝的複雜程度。綠茶、白茶工藝相對簡單一點,烏龍茶整個製作過程比較複雜,用工成本也高,這也是影響成本的重要因素。

小罐茶怎麼做?在三個要素之間尋求一個最佳的平衡。我不要西湖龍井,我往外走10公里,就可以找到最好的茶。我們躲開那個村子,然後把採摘標準最好,工藝最好。跟如果拘泥於過去傳統產區炒作的思路,中國是沒有品牌出現的,西湖龍井產區連過億規模的西湖龍井茶都沒有,非常糟糕。

小罐茶是看到真相之後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標準化是根基。無論做原葉茶還是新茶飲,沒有標準化,商業上的一切都很難。產品主義精神是靈魂。今天因為所有新茶飲的創業都是年輕人,比跟老一代的人交流起來簡單很多,需求、場景、體驗、生活方式、一直到價值觀,對用戶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是新茶飲的從業者,這是一個我們做中國茶重要的靈魂。

讓我們共同努力,讓中國茶更好的滋養國人,同時也讓中國茶早日重新走向世界。

-關於TALK HER-

TALK HER 是 TOP HER 定期推出的全球創新女性 TED 演講,針對中國商業財經領域的菁英女性所關注的話題與領域,嚴格甄選演講嘉賓,努力呈現她們在各自人生和事業中經年奮鬥所沉澱下來的思想精華,讓每個傾聽者所投入的時間都能獲得超值的滿足,都能實現真實而深入的價值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