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團消費重又興起,背後的假貨誰買單?

隨著電商增速的放緩,拼購如今成了各大電商平臺追捧的一塊“香餑餑”。

有很多創業公司上線了拼團模式,比如:洋碼頭、良品鋪子、網易嚴選等。同時,阿里、蘇寧、京東等“巨頭”的加入則讓這一市場的競爭趨熱。但對於這些“老手”來說,如何在新的戰場,拉攏新的用戶,同時不攤薄“主場”的高價值用戶,並且讓工廠的“保質低價”可持續,都是它們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業內專家認為,拼購本質上又是一場價格大戰,對於傳統電商而言,拼購目前更多仍然扮演著營銷工具的角色。

為“拉新”只收1%佣金

今年3月,京東第一次設立拼購節,在京東APP、微信、手機QQ、M版(移動端京東網頁)、小程序、京東大賬號(有1.6億用戶)“六大渠道”同時發力。

據京東微信手Q業務部運營中心手Q運營總經理張靜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透露,目前京東拼購的供應商,以新供應商為主。不過老供應商在某個時間點,也可以將某個商品放到京東拼購來“試水”。今年一季度,京東老供應商中有40%試水拼購;二季度,這一比例提升到60%。因而京東CFO黃宣德認為,“高質量商品的團購業務也有強勢的發展前景。”

京東希望拼購頻道發揮“拉新”作用,拉來新的供應商、新的商品和新的用戶,最終帶來新的市場增量。為此,京東拼購比京東主場的門檻低。

“京東主場商家是按品牌進入的,一般一個品牌有多個SKU(庫存量單位)支撐店面;而京東拼購是按商品SKU進入的,一個商品只要庫存量達到5000件就可以進入。而且,相比於京東主場收取賣家銷售額5%作為佣金,京東拼購只收1%的佣金。”張靜介紹說。

拼團消費重又興起,背後的假貨誰買單?

無疑,拼購業務給京東帶來不少新用戶。

據張靜的描述,新用戶分幾類:第一類是3~6線城市的用戶;第二類是大學生,他們收入不多,喜歡抱團;第三類是媽媽群,包括跳廣場舞的大媽、帶寶寶的靚媽等。

省中間成本

為了做到“保質低價”,京東正在積極推動“產地直供”的模式,借鑑品牌供應商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標準,直接對接供貨源頭,去掉中間成本。按照張靜的說法,有的商品廠家每件只賺3~5元。

由於利薄,廠商需要走量。而對於一些傳統的零售企業來說,拼購則是另一個出貨的好渠道。

拼團消費重又興起,背後的假貨誰買單?

“變相”營銷工具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分析認為, “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和蘇寧,都不會把拼團購物作為其主要的業務來經營。對於傳統電商而言,拼購目前更多仍然扮演著營銷工具的角色。”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移動網購交易規模為51027億元,比2016年增長14.1%。至此移動網購對網絡零售佔比達到71%。2017年全年和2018年一季度,拼多多總訂單量分別為43億單和17億單,總交易額分別為1412億元和662億元,訂單平均金額從32.8元增加到了38.9元,如果增速保持,2018年不論是訂單數還是交易額都將實現100%的增長。從GMV來看,距離阿里、京東仍有較遠距離,但也僅次於阿里和京東。

主打低價商品的拼購市場的興起也被認為是國內居民理性選擇的結果。

有人這股消費潮概括為“花最合理的價錢,買最合適的商品,理性地消費,過更聰明的生活”,其實質並不是所謂的消費力下降或消費降級,而是理性消費、環保消費等。

更多資訊:麥淘網專業網店轉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