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民族風趣

布依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歷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來源於古代“濮越人”,在新石器時期,貴州高原已有布依族的先民古越人活動。布依族主要分佈在貴州、雲南、四川等省,以貴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據第7次人口普查統計,貴州布依族有281.06萬人,佔全省人口的9.23%,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25%,,主要聚居在貴州省的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順市的鎮寧、關嶺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貴陽市、六盤水市及全省各市、州、地。

布依族地區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村寨依山臨水而建,寨前田疇縱橫,河溪環繞。在布依族居住地,有被譽為“高原明珠”的花溪、馳名中外的黃果樹大瀑布、安順“龍宮”、興義“馬嶺峽谷”、關嶺“花江大峽谷”、荔波“小七孔、樟江大峽谷”、平塘“藏字石”、貞豐“三岔河、雙乳峰”、清鎮的“紅楓湖、百花湖”、普定的“夜郎湖”、長順“杜鵑湖”、安龍的“招提”等等。

布依族的民族風趣

布依族村寨

文化和風俗習慣:

文化藝術 布依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民間廣泛流傳的神話、故事、童話、寓言、諺語、詩歌等口頭文學,傳述著古老的民族歷史。布依族的民歌,富有民族特色,有敘事歌、古歌、生產勞動歌、習俗歌、情歌、苦歌、哭嫁歌、兒歌、新民歌等。布依族民歌的曲調分為“大調”、“小調”兩種。“大調”用於婚喪等隆重的場合,音域寬到八度,音調高昂,頗帶山歌風味,歌手常在結尾使用假聲的唱法而使其另有一番情趣。“小調”則在月夜或“朗紹朗冒”(布依語譯音,交朋友、談戀愛的意思。)談情說愛的時候唱,音域一般只有五度,很少作四度以上的大跳,音調柔和、婉轉、活潑動聽。銅鼓是布依族最古老的樂器,用青銅鑄成,鼓身鑄有各種花紋圖案。

工藝美術 歷史悠久、色彩絢麗、圖案美觀的布依族蠟染,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此外,色彩絢麗的刺繡、精工巧織的“仲家布”,美觀精緻的涼蓆、斗笠等,不僅結實耐用,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建築 “幹欄”式建築,是布依族傳統建築形式。這種樓房上層高,用於住人;下層低,用於圈牲畜。它的結構簡單,外形美觀,適用於南方山區的地形特點。黔中一帶,由於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地產石頭,布依族民居,從基礎到牆體都用石頭壘砌,屋頂也蓋石板,稱為石板房,是布依族的特色建築;加上石砌的寨牆和山頂的石砌古堡,形成典型的石頭建築群。石板房的正面講究裝飾,以線條和圖案為主,每一圖案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布依族的民族風趣

當地石板房

服飾 : 布依族服飾多用青、藍、白幾種顏色。婦女服飾多種多樣,鎮寧、關嶺、普定、六盤水市一帶目前還保存布依族較古老服飾。布依族婦女上著大襟短衣,領口、盤肩、衣袖和衣腳邊沿,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下穿百褶長裙,用白底藍色蠟染花布縫成,戴各種銀質首飾。黔西南州和黔南州的羅甸等縣,布依族婦女普遍穿大襟衣,長褲腳。衣服的盤肩、袖口、襟沿鑲有蘭幹。褲腳為大褶邊,或藍色褲腳鑲青布和蘭幹。衣服的長短和褲腳的大小,各地區都不相同。自制的織錦和蠟染是布依族服飾的主要特點。

布依族的民族風趣

節日: 布依族有許多傳統節日,除過大年、端午節、中秋節等與漢族基本相同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三月三,祭山神或掃寨趕鬼,預祝豐收。掃寨時,外人不準進寨。青年男女則上山對歌。四月八是紀念耕牛的節日,家家戶戶都做“牛王粑”,或五色糯米飯,先祭祖先,後招牛魂,再把一半喂耕牛,並讓耕牛休息一天,表示人們對耕牛的愛護和酬勞。“六月六”這天,家家戶戶殺雞、殺狗,有些地方還要殺豬宰牛慶賀節日,祭祀祖宗;婦女們抱著雞仔,探親訪友;當家的男人則聚會於寨中,端杯暢飲,青年男女則成群結隊邀集於曠野或寨中,進行對歌、浪哨(談戀愛)、丟花包等活動。有些地方把“六月六”稱為歌節,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匯聚一起,載歌載舞,歡度歌節。

飲食 :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稱,特色食品主要有五色糯米飯、耳塊粑、狗肉,五色糯米飯,有五種顏色,用糯米制成。選作五色糯米飯的染料為天然植物,由天然植物汁浸泡蒸出的糯米飯,不僅色澤美觀,香味濃郁,還有良藥作用。耳塊粑,用具有粘性的晚米加工而成,可烤著吃,也可炒著吃。狗肉,以鎮寧、關嶺、紫雲、興仁、貞豐、貴定、都勻等地最出名。狗肉不但營養價值很高,還可祛風除溼。所以布依族人稱狗肉為“地羊”,並有“肥羊不抵瘦狗”的評說。

布依族的八音古樂:

“八音古樂”,是長期流傳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北盤江流域布依族地區的一種古老音樂,是布依戲最具民族特色的唱腔之源。古時的“八音”通常由竹筒琴、月琴、短笛、芒鑼、兜鑼、小釵、小鼓、嗩吶8種樂器組成,8種樂器發出8種不同的樂聲,又因布依族崇拜“八仙”而得名“八音”。隨著時間推移和藝術發展的需要,其樂器由原來的8種增加到10多種,計有牛骨葫、葫蘆、竹筒琴(今多用京胡、二胡、板胡代替)、直簫、短笛、月琴、三絃、芒鑼、小兜鑼、手鼓、小釵、木魚等,演唱人數由原來的8人增至10多人,“可單獨演奏,也可邊奏邊唱”。

八音古樂最初起源於布依族“摩公”(布依語曰‘卜摩’、‘報摩’)活動中的“摩公調”。“摩公”是布依族祭祀活動的主持者和扮演者,多為族中或寨人舉辦消災祈禱,驅鬼納福之類的神化人物。“摩公”在其長期的祭祀活動中,創造出許多別具特色的調試,饒有情趣,富於神韻。八音古樂從“摩公調”裡孕育出來後,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吸收、融和了南、北盤江流域的布依族民歌韻味的起落調,同時也吸收了貴州花燈、廣西彩調的有關曲牌,經過多年多代民間藝人的實踐和探索,逐步形成了比較穩定、且藝術特色鮮明的八音坐唱或八音坐彈唱。它的結構主要由唱腔中的《起落調》和伴奏曲牌中的《過場調》相交回環往復而構成的聯曲樂體。“曲牌有正調、長調、倒長調、反簧調、倒茶調、吃酒調……唱時唱腔多用布依語,道白用漢語,有小嗓、平嗓之分,由樂隊分擔角色,曲目多來自民間唱本,故又稱八音坐彈戲、板凳戲”。

布依族的民族風趣

載歌載舞的少數民族

八音古樂的民族特色和藝術個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起落調》其調式的音域、旋律,都比較平和舒緩、優美、悠揚,正像青山綠水間悠然飄蕩的流雲,又像河谷大壩上緩緩流淌的水聲,使人聽後感到一種柔美、纏綿、淳樸的音樂美。(二)從八音古樂的調式和旋律來看,很多唱腔和曲牌往往運用布依族情歌的旋律對其裝飾處理,使它具有濃烈的民族音樂藝術特徵與個性。(三)布依族“八音古樂”的演奏樂器,亦很具有民族特色。通常所用的竹筒琴、月琴、短笛、芒鑼、兜鑼、小鼓、嗩吶、勒尤、勒榔等,管、弦兩組樂器發出不同於其他民族樂隊的音響;獨特的吹奏樂器勒尤、勒榔,發出別具一格的音色;打擊樂器中的芒鑼、兜鑼也有著不同於其它鑼的音韻,再伴隨演唱時的“男調女腔”,整個奏樂便產生出一種“優美”、“奇特”、“敞亮”的複合音響,充分體現了布依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