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八怪》陝西人民發來致電

簡要介紹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關中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關中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關中八大怪”。秦關漢月,民風淳樸,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澱的陝西,沿襲歷史民俗,形成了生動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風古韻古長安”的獨特魅力,成為外地遊人探尋的一大熱點。

一怪介紹

麵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原字是: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咸陽)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麵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麵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歌謠為證:三秦麵條真不賴,擀厚切寬像褲帶。面香筋道細又白,爽口奈飢燎得太。

《陝西八怪》陝西人民發來致電

二怪介紹

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槓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歌謠為:餅大直徑二尺外,又圓又厚像鍋蓋。陝西把餅叫鍋盔,裡酥外脆好捎帶。

《陝西八怪》陝西人民發來致電

三怪介紹

油潑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歌謠為證:刨(不)說川湘能吃辣,老陝吃辣讓人怕。辣面拌鹽熱油潑,調面夾饃把飯下。

《陝西八怪》陝西人民發來致電

四怪介紹

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歌謠為證:老陝楞娃碗真大,麵條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撐得歡,老碗會上諞閒傳。

《陝西八怪》陝西人民發來致電

五怪介紹

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關中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關中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關中幹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裡,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關中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歌謠為證:鄉間房子半邊蓋,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風擋雨又耐寒,冬暖夏涼時運來。

《陝西八怪》陝西人民發來致電

六怪介紹

板凳不坐蹲起來

陝西人吃飯的時候喜歡捧著個大碗蹲著吃,蹲在一起邊聊天邊吃,而且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陝西人愛蹲的習慣。在關中,經常看到,人們端一碗飯,蹲在凳子上,你就是敬他們一把凳子或椅子,他們也會鞋子一脫,蹲在上面。據說當年文革期間,北京的幹部下放來到我們陝西農村,他們聽說我們陝西的農民能蹲,就想惡作劇試一試,在麥場給農民開會時,他們坐在主席臺上泡杯茶,故意馬拉松式的輪流講話,你講完了他講,誰知他們坐都坐累了,而農民居然蹲在那沒事。

歌謠為證:老陝脾氣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來。問他為啥不坐著,他說這樣很自在。

《陝西八怪》陝西人民發來致電

七怪介紹

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裡的形,和你在電影裡看到的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歌謠為證:陝西農村老太太,花格帕帕頭上帶。防曬防塵又防雨,擦手抹汗更實在。

《陝西八怪》陝西人民發來致電

八怪介紹

秦腔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臺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歌謠為證:民風淳樸性彪悍,秦腔花臉吼起來。臺下觀眾心歡暢,不怕戲臺棚要翻。

《陝西八怪》陝西人民發來致電

另有:姑娘不嫁外

陝西關中地區自古就是土壤肥沃,當地居民大都不用為生計而四處奔波。家裡的口糧甚至還會有多餘的。從1961年的三年大災害,河南等省的災民紛紛赴陝就可以瞭解。良好的地理環境使陝西人不願遠離家鄉。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