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文:可快

周敦頤老先生在《愛蓮說》中寫道: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可要我說,不只是唐人愛牡丹,牡丹的雍容華貴,牡丹的國色天香,歷朝歷代的人都放不下。說到牡丹,就不得不提到洛陽的牡丹花會,當然它被選進非遺之後更名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可不管叫什麼,都是“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可真要說起來,細細比對,那麼多個朝代,也就只有盛唐的氣質與牡丹最為相配。盛唐的氣度恢宏、萬朝來賀,牡丹的國色天香、花中王者;盛唐的風流肆意、歌舞昇平,牡丹的雍容華貴,豔色無雙;盛唐的文氣鬱鬱、品格自成;牡丹的勁骨剛心、獨有風骨。毫不誇張的來說,洛陽牡丹文化節的文化底蘊和牡丹身上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十之八九都是來自於大唐那個時代,我們牡丹花會賞牡丹、評牡丹,看的已經不止是花的那一抹豔色,更多的是那小小一株裡帶著獨特烙印,可以追溯到盛唐的烙印……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牡丹栽培是從唐代開始繁盛起來的,就像荷蘭人發現鬱金香的美一樣,唐人在發現牡丹的美之後,悉心照料,讓牡丹更加驚豔的盛放在了更多人的眼中。就說開元盛世那個時間,洛陽人士宋單父善於栽培花草、精於園藝,他種的牡丹,紅白鬥色,變異千種,被尊為花師,有“幻世之絕藝”。他因此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召見,在驪山種下了牡丹萬本,花色紛繁。也就是在牡丹花海這個背景下,詩仙李太白寫下三首《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雲想衣裳花想容,” 沉香亭裡花色人面相交映,楊貴妃豔若桃李,牡丹花嬌豔動人,人比花美,花勝人嬌,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光渾然一片,簡直要把人的眼給看迷了。一陣春風拂過,人、衣襟飄飄,花、花枝輕顫,忍不住想起袁四爺送給程蝶衣的那句話“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此境非你莫屬,此貌非你莫有”。從李白的詩中看來,此人、此花、此情、此景,除了在皇家貴苑的山上看得到,也就只能在皎潔月色籠罩下的瑤臺裡一睹了。

“一枝紅豔露凝香,” 色香雙全,人和花天然去雕飾之後已經是人美花嬌,若是稍加裝飾,更是動人心絃。楚襄王對夢中的神女思之慾絕、腸斷心裂;漢宮裡的絕代佳人趙飛燕她的臉龐也需要新的妝容來襯托。無論是夢裡的神女,還是那個掌上起舞的趙飛燕,都比不得眼前的楊妃絕代風華,都比不上眼前的牡丹國色天香。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名花傾國兩相歡,” 傾城傾國的美人與名貴的牡丹兩相輝映,博得君王含笑側目,久久捨不得移眼,花在闌外,人倚闌干,這春風自然就是掌天下大權的皇帝。在別人的詩中,春風要麼幽怨,要麼含恨,可在這花間人前,君王帶笑,這無限恨自然就消散了。

關於李白這三首詩主要是寫花還是寫人的爭論很多,從詩的字面來看,更多的是寫楊貴妃的風華來討好唐明皇和帝妃,這一點從李白以後扶搖直上的際遇也可見一斑。可是想想李太白這個人,想想那名花牡丹的風采,他心中想寫,更多的可能只是那一株牡丹。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提到高風亮節,人們更容易想到梅蘭竹菊四君子,梅花的凌霜傲雪,讓人稱道高潔志士;蘭花的空谷幽放,讓人評道是世上賢達;淡竹的篩風弄月,讓人讚道是謙謙君子;菊花的淡然飄逸,也唯有世外隱士與之相匹。看到牡丹的雍容華貴,端莊富麗,怒放似錦,誰人又想得到它背後那流淌的淚泉?它展示在世人眼前的這份美,來之不易!皮日休在《牡丹》一詩中寫道:

落盡殘紅始吐芳,

佳名喚作百花王。

竟誇天下無雙豔,

獨佔人間第一香。

話說武則天在天寒地凍的冬日裡到花園裡遊玩,興致正高,卻只看到了百花凋謝、萬物蕭條的淒涼景象。她心中不滿,認為自己貴為九五之尊,那百花見到她卻只是一幅衰敗之相,實在無禮!於是下詔: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那百花仙子一見都慌了神,聚在一起商量。一邊是寒冬臘月,若是開花則不合時令;一邊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武則天,若是違令必是下場悽慘。兩相考量,百花懾於權勢,頂風冒雪紛紛綻放。武則天看到此番景色心情正好,卻忽然看到一片花圃盡是荒涼,馬上惱怒詢問何花,得知全是牡丹花,一怒之下把牡丹從長安貶到洛陽。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此時洛陽正值花時,就算只是被隨便埋在土中,牡丹花也拼盡全力嬌豔綻放。武則天知道後,更是惱怒,派人前到洛陽,要一把火把牡丹燒個乾淨。熊熊烈火,無盡痛楚,牡丹花浴火重生,枝幹雖然變得焦黑,但那花朵卻愈發的奪目絢麗,這也就是“焦骨牡丹”一名的由來。從此之後,不懼權貴的牡丹花被尊為“百花之王”,而有了牡丹的洛陽,更是盛名天下揚。徐書信詩《牡丹傳說》記載了這個故事:逐出西京貶洛陽,心高麗質壓群芳。鏟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詩人說武皇。而舒元輿《牡丹賦》也點明瞭牡丹的勁骨剛心:

我案花品,此花第一。

脫落群類,獨當春日。

這樣的牡丹有誰人能不愛呢?劉禹錫愛她的國色天香、風情萬種,於是寫下“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什麼豔麗的芍藥,什麼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都比不上牡丹的無雙豔色,“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是它,名動京城的也只能是它。王維愛那一株紅牡丹的倩影,才能寫出“綠豔閒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的美好詩句,心佛那清淡的文字與紅衣綠枝的牡丹放在一起就是絲毫的不突兀,搭配上結句的淡淡愁緒, 不知把他心裡這株牡丹又刻在了多少人的心中。韋莊放不下那一朵白牡丹,於是吟道“閨中莫妒新妝婦,陌上面慚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 閨中女子看到別人有著一個新的妝容,會忍不住的豔羨嫉妒;在路上看到少年郎粉面倜儻,有人會自慚形穢,可他們,和玉白花色的牡丹相比,不值一提。如水月色下的庭院,因為牡丹的顏色過於瑩潤潔白,韋莊竟看不到花在何處,可庭院裡的花香卻提醒著他牡丹的存在,這才是“占斷城中好物華”!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今天的我們愛牡丹,也不用像古人一樣寫詩抒發喜愛之情,只需到洛陽,畢竟“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參加一次洛陽的牡丹文化節,定會讓你不虛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