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读毛主席诗词,知伟者当如昆仑山

1935年,当走完两万五千里的最后一程,即将迈入陕北的毛主席站在苍茫的岷山峰顶写下了一首气势恢宏的诗词——《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读毛主席诗词,知伟者当如昆仑山

词的上半阕叙述了昆仑山的宏伟气势,提出了"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个大问题。后半阕则表达了诗人的伟大胸怀,盼望"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宏伟愿望。全词想象力丰富,气魄宏大,充分抒发了浪漫主义精神。在毛主席的诗词中,或许只有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能与之相比。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读毛主席诗词,知伟者当如昆仑山

昆仑山是我国最大的山脉,它从帕米尔高原起,沿新疆西藏边界深入内地,其雪山消溶时的雪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与长江的水之源头,正是她们养育了中华民族和培育出了中华文明。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山,她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毛主席在词中没有正面写它的功,反而突出了它的罪,并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为什么这样写?这很令人深思。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读毛主席诗词,知伟者当如昆仑山

时光已逝,岁月如歌。伟人正像昆仑山那样,功罪只能任人评说。这样的比喻是很恰当的。一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正如昆仑山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那样,是任何力量所无法撼动的。就像昆仑山那样,无论功与罪,都将永远屹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是无可争辩的伟大之处。

出品:星火燎原新媒体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