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併購大降溫?德國再收緊審查 英國將出新政……

據21世紀經濟報道

“前幾年是項目自動送上門來,一般是正做著一個項目的同時,客戶會開始討論下一個標的去哪裡買,有的確實買得很瘋狂。最近項目量少了很多,更多時候我要去追著客戶問有沒有需求,多數客戶只是諮詢一下,就沒下文了,還有的談完條款後,覺得風險太大,就放棄了。”近日,一位兼併收購領域律師向記者坦言。

上述經歷可以說是中資海外併購降溫的一個縮影,普華永道近日發佈的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交易披露金額與2017年下半年相比下降了25%至412億美元,交易數量由2017年下半年的376宗下降至了315宗,報告還預計短期內料延續跌勢。

不難發現,在2016年創出歷史高峰後,中資海外併購活動進入了“壓力期”,難題接踵而至。第一波壓力來自於自2016年底以來境內收緊對外投資監管,第二波壓力來自於美國,自2017年以來,美國監管對外商投資的國家安全審查趨嚴,赴美併購規模大幅下跌。在美國環境趨嚴之下,有中國投資者表示看向歐洲,但歐洲亦出現了類似的收緊跡象。

跨境併購大降溫?德國再收緊審查 英國將出新政……

德國將再次收緊外商投資審查制度

“目前就像是一場外商投資審查升級的‘軍備競賽’。”有業內人士這樣說道。

“在美國帶領下,一系列國家的政府正在逐漸加強其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審查,尤其是在涉及潛在國家安全問題的情況下。”富而德律師事務所亞洲反壟斷業務聯席主管Alastair Mordaunt表示。

繼7月末兩起中國對德國企業併購交易遭到阻攔後,德國政府正在考慮進一步收緊外商投資審查,據德國《世界報》8月7日發佈的報道顯示,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部長Peter Altmaier稱正考慮將當前非歐盟公司對德國公司的股權收購的須申報門檻從25%進一步下調至15%,希望在年內通過該項修訂。而德國政府在去年7月才修訂過《德國對外貿易條例》,把申報門檻下調至了25%。

對於新的立法動向,德國經濟和能源部發言人Korbinian Wagner表示,“修訂的目的在於讓德國投資審查規則更好地應對目前面臨的挑戰,擴展併購交易審查範圍的意圖並不是為了阻攔更多交易,而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審查,查明德國正當的安全利益是否受到影響。基於這個出發點,為了應對歐盟外對德國公司併購大增的現象,德國聯邦政府將下調申報的門檻。有必要進一步關注涉及國防、關鍵基礎設施、某些安全相關的技術,比如IT技術領域。修訂案可以使政府能審查目前25%門檻以下的併購交易,將有利於強化敏感領域投資的審查工具,並擴大其使用範圍。如此一來,更會對我們國家安全利益、公共秩序和安全形成更好的保護。我們希望內閣可以快速地採納上述修訂。”

Wagner還表示,德國仍然歡迎外商投資,德國是世界上最為開放的投資市場之一,且無論是貿易還是投資都和其他國家有著高度的關聯性。目前修訂工作正在幾個部門之間協調展開,無法提供具體細節和草案。

有業內人士透露了這項修訂動議背後的故事,正是和50Hertz案有關。德國政府7月27日宣佈,已指示德國國有銀行KfW收購德國輸電系統運營商50Hertz20%的股份,這一動作使得中國國家電網的相關計劃再次落空。

“據我瞭解,在50Hertz案中,當時把收購股份的比例定到了24.92%,剛好不觸及25%的紅線。德國政府表示不高興,因為這是規避法律。然後,我們都看到了德國政府後來的動作,找了國有銀行行使優先購買權收購了50Hertz部分股份。把25%下調至15%的這個動議是怎麼產生的?據我向德國同事瞭解,50Hertz這個案例是第一個,後面又出現了類似的規避25%紅線的案例,這些規避動作的出現,就是前述動議產生的背景,德國政府方面認為2017年的修訂力度可能還不夠。”接近該交易的人士向記者透露。

監管風險劃分成談判焦點影響交易時間表

有擅長工業領域併購交易的業內人士透露,今年已做的德國項目,都未到審批階段就因為各種商業原因而終止了。

因為監管風險的上升,買賣雙方誰來承擔這部分風險成為了談判的一個膠著點,交易時間表和交易成本因此受到了影響。

“去年德國修訂相關法律後,尤其是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內觸及25%股份收購的,需要強制申報,其他還是自願申報。監管不確定性的上升,對於交易的主要影響是怎麼去劃分審批風險,買賣雙方之間往往要花大量時間做談判,談判本身的進度把交易的時間線給拉長了。需要自願申報的,如果不申報的話,德國政府可以在簽約後5年內進行追溯,可以要求推翻交易。”年利達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顧曉鈕表示。

“眼下如何劃分審批風險仍然是個膠著點,賣方還是不願意承擔審批風險,但這也沒有阻擋買家的收購意願。從交易量角度來看的話,德國市場還是有很多中國買家有併購的意願。”顧曉鈕說。

“我對於德國監管方面的發展並沒有感到非常意外,去年將紅線下調至25%之後,馬上有聲音質疑力度不夠,再加上美國的趨勢,歐洲其實一直在觀望美國的進展。雖然各國監管力度增加,但是仍有市場反映只要前期工作做好、標的合適、積極溝通,其實還是有機會的。”美國瑞格律師事務所兼併收購業務部門合夥人顧㛃妮表示。

英國投資新政大幅改革歐盟也在醞釀

無獨有偶,英國政府也正在尋求大幅擴大對外商投資的國家安全審查的力度,繼2017年11月頒佈綠皮書及推行“短期”改革後,英國政府在2018年7月末發佈了一份白皮書,闡述了其對設立一套獨立的外商投資的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設想。

“白皮書提議,在收購交易中,如果收購超過25%的股權或者‘重大影響或控制’,並且目標公司在英國開展業務,英國政府就可以對交易開展審查。國家安全的概念非常寬泛,這給了政府更多自由裁量權,但審查重點將是關鍵基礎設施、先進技術、政府供應商,以及軍用和軍民兩用技術。英國外資審查制度的這一發展同樣反映了歐洲各國對外國投資人投資關鍵基礎設施和敏感技術的更多政治關注。” 高偉紳律師事務所中國區聯席管理合夥人符國成表示。

英國新政的改革幅度讓業內人士感到驚訝,有業內人士感嘆英國的白皮書和美國CFIUS太像了,“從全球監管收緊的趨勢來看,英國政府可能覺得有必要建立一套成熟的體系來保護自身的利益,這可以理解,但我對於調整幅度之大感到驚訝,因為白皮書顯示,英國要建立的國家安全審查制度高度接近美國CFIUS。這個新政有可能會阻攔一大批的項目,出境併購的寒冬期已經到來。”

那麼改革幅度有多大呢?一個直觀的改變是英國政府介入的交易數量預計將從每年1起上升到每年200起。

“到目前為止被政府幹預的交易數量平均是每年1起,歷史的累積數量大約為12起,白皮書顯示,新政實施後預計每年將會有大約200項交易需要進行申報,這其中有100項可能會產生國家安全風險的考量從而需要深入審查,再進一步,英國政府預計在100項中又會有50個交易需要採取補救性措施。也將是自願申報制度,政府的追溯期是6個月。” 顧曉鈕說。

“白皮書中載列若干計劃,其將大幅提升英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審查投資的權力,在此之前於2017年進行了諮詢。初步改革於2018年6月生效,降低了英國政府對某些涉及開發軍用及軍商兩用、計算機硬件及量子科技行業的交易進行干預的門檻。中國投資者將需要做好準備應對白皮書中建議的改革,預期白皮書最早到2019年生效。” Alastair Mordaunt表示。

除了英德之外,歐盟層面亦有類似的發展,2017年9月14日,歐盟委員會(“歐委會”)公佈了建立歐盟外商直接投資審查框架的提案,該提案將使歐委會有權審查其認為有可能有損歐盟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的特定外商直接投資,包括關鍵技術、基礎設施、敏感信息等領域,並向投資涉及的成員國出具無約束力的意見(即使交易已經完成)。但業內人士預計該框架短期內難以落地,“有關在歐盟層面設立相關審查制度的這一提議需取得歐洲議會以及歐洲理事會成員國的批准。並不是所有的歐盟成員國都支持這一提議,相關流程可能需要花費一段時間。”符國成稱。

據瞭解,在上述情形之外,還存在一種最糟糕的可能性,就是計劃收購的英國或德國標的在美國擁有業務或資產。“之前一個德國項目,在美國有大量業務,中國買方堅持申報美國CFIUS,賣家聽了二話不說和其他競標方簽約了。”有業內人士坦言。

上述人士表示,歐洲市場大項目預計會下降,因為監管收緊後的一大直接影響就是大項目變少,小項目也會跟著下降。預計2019年歐洲市場尤其是德國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至為重要的是,在確定合適的收購資產時,要嚴格篩選並深思熟慮,確定交易可能涉及的關鍵利益相關方並制定相應的溝通方案,儘早獲得專家意見,並在確定存在實質問題後,做好準備制定降低關注的救濟措施。” 富而德律師事務所中國反壟斷業務聯席主管尹冉冉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