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聞:原來古人也講究理性飲酒

從古至今,無論是歷史上的文武英雄,還是現今的酒場豪傑,都以酒量大為榮。要是一個人能喝酒,酒量大,大多也會被認為才華高,氣量廣等,彷彿能喝酒的才是真英雄。但是,這也許只是一種假象,現實往往不是那麼一回事。

歷史上被譽為豪飲派的有:李白,武松等,但也有酒量平平之輩,甚至是酒量差的名人。例如:北宋詩人蘇軾,就酒量極差。據說,蘇軾不僅酒量差,聞到酒味都容易醉。但他偏偏又十分喜愛喝酒,終日酒杯不離手,細酌慢品,可謂是十分愜意。

而另一位酒量差的名人就是明代文豪袁宏道。據說,袁宏道是聽見酒就走不動的人,經常招呼酒友流連於酒肆之間,動輒通宵達旦。他認為喜歡喝酒是人的天性,但很多酒徒喝醉後形態醜陋、言行粗魯,實在是有違禮儀和理法。因此他專門編寫了一篇《觴政》,從古代典籍中,把飲酒的禮法挑選出來,又加入自己的經驗。在《觴政》中,袁宏道闡述了對理性飲酒、文明飲酒的理解和方法。這些總結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借鑑意義。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

趣聞:原來古人也講究理性飲酒

1、理性飲酒關鍵在令主

《觴政》認為,在酒場中,酒司令不僅僅要調節氣氛,還要制定合乎禮法的飲酒規則,確保大家飲酒有度,形容得體,而且對於違反酒令的人要嚴懲不貸。而現代的酒司令一般以勸酒為主,渲染宴席氛圍、烘托主人熱情為主,這顯然不符合理性的飲酒要求。

2、選擇合適的酒友

《觴政》認為,喝酒如交友,交友不慎會吃虧。一場愉快的飲酒會,選擇合適的酒友自然十分重要。因此它把適合飲酒的朋友分為十二個類別,分別是誠懇、開朗、聰慧、和善、幽默、儒雅、詩性和有自制力的人。

3、飲酒要注重儀態

飲酒要把握分寸,高興時節制,疲勞時休息,倦怠時說笑;飲酒的禮法,既要輕鬆,又能治亂;對新交的朋友要真誠;遇到志向和情趣不同的人就退席等。

趣聞:原來古人也講究理性飲酒

4、飲酒要講究時令和場景

飲酒的目的是享受愜意、彰顯自由、獲取快樂,因此飲酒的時光和場景很重要。所以《觴政》對於適宜飲酒的時令、場景、禮樂一一作出建議,這些建議均與愜意的意境和詩意的意蘊相關。

5、飲酒一定要選擇場合

《觴政》認為飲酒有“五合”、“十乖”之分。五合,指的就是可以愉快飲酒的五種條件。五合注重的是適意、自然地飲酒。十乖,則是指導致飲酒不歡的十種原因。《觴政》認為人們可以根據一場酒宴是否歡愉,從而決定是留下還是離開。

6、小飲也瘋狂

為了盡興喝酒,袁宏道自創了一套“小飲成狂”飲酒法。他認為,同席飲酒必須氣氛活躍,所有人都不能避閃退讓,否則一隅不悅,全席不歡。但飲酒的方法要因人而異:酒量大的人可以憑藉自己的酒力,豪飲者可以藉助酒令遊戲,善談者可以用鋒利的言談,有才學的可以現場賦詩作詞,有智謀的可以與對手較量謀略,但前提是不必勉強,使身心受累。

趣聞:原來古人也講究理性飲酒

7、違令者受刑

在古代社會,不合禮法的飲酒行為是要遭受刑罰的。在《觴政》中,飲酒態度傲慢的要處以墨刑,故作媚態的要處以刖刑,頤指氣使的要處以宮刑,譏諷他人者受械刑,借酒罵座的將受罰勞教或流放,而借酒發瘋又虐使他人的將被處以殺頭。至於其他不合禮法的飲酒行為,處罰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小結: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群飲還是自酌,都是十分注重精神情感的愉悅或者藝術境界的自我實現,而要抵制非理性、不文明的飲酒方式和生活習慣,則需要通過禮法來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