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殊像寺

殊像寺在五臺山懷鎮西南0.5千米處,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創建於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曆年間(1573-1620)又予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

殊像寺為典型漢式寺廟,東西115米,南北約200米,佔地面積2.7公頃。採用庭園佈局手法,大規模疊砌假山,散植松樹,創造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山門面南,面闊三楹,進深兩間,單簷歇山頂,內供護法神哼、哈二將。山門前左右置石獅一對,兩側設腰門。過門殿兩側擺鐘、鼓樓,均為面闊三楹,進深一間,單簷歇山。山門正北為天王殿,面闊五楹,進深兩間,單簷歇山。前後格封木壁板,中三間設歡門,稍間開歡窗,殿兩側置腰牆,界以一進院落,腰牆闢腰門與二進相通。天王殿北兩側為東、西配殿,東殿名饌香室,西殿名演梵堂。天王殿正北地勢增高,上多級大石階可登達月臺,月臺北起主殿會乘殿,面闊七楹,進深五間,重簷黃琉璃歇山頂,下簷施五踩單翹單昂斗拱,上簷施七踩單翹重昂斗拱。

殊像寺內原有一口大鍋,直徑2.41米,高2米,壁厚6釐米,由88塊銅塊鑄接而成,重約5噸,用18根鐵柱支撐。平時儲水防火,每逢臘月初八,該廟喇嘛就用此鍋煮“臘八粥”,承德各廟的喇嘛都到這裡吃粥承恩。

  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經常臨幸之所,建築佈局高低錯落,內部擺設考究,環境幽雅,園林氣息濃厚,猶其疊石更為馳名。今存會乘殿、山門、鐘鼓樓,餘皆毀。

  殊像寺坐鳳林谷口,面對梵仙山,風景優雅。該寺創建於元代,於明代弘治年間和萬曆年間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候寺並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寺院。現佔地面積為六千四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五十餘間。寺內正中文殊閣,殿闊五間,重簷歇山頂,是五臺山臺懷上心區最大的殿宇。寺內康熙御製殊像寺碑文載:“茲殊像禪寺,開基臺畔,結宇山阿。谷邇鳳林,環千巖之紫翠。堂臨鹿苑,俯萬壑之煙霞。峰曰梵仙,望層巒於天際。泉稱般若,落清澗於雲中。殿有金容,因名殊像。天人肅穆,群瞻龍象之尊。儀度莊嚴,共禮狻猊之座。青蓮妙相,琉璃光映於林瑞。碧樹幽棲,鍾磐聲聞於嶺外。”由此可見,殊像寺確為一處勝境。

五臺山殊像寺

五臺山殊像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