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評有感,意韻無限

雪原林子老師雖然沒有從政,卻深諳官場之道;雖然沒有涉足板話,卻對板話藝術頗有造詣。她的這篇美評從研究板話藝術入手,細膩地剖析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將原作的未盡之意深挖細鑿,使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多姿,詡詡如生,從而將讀者帶入到一個更高的欣賞境界。其評論內容緊扣原文主題,精心展開二度創作,給人以畫龍點睛之感;其語言親切樸實,恢諧幽默,令人有耳目一新、如飲甘泉之暢;其論點鮮明犀利,一目瞭然,充滿了正能量,體現了正義感,顯示了文學的魅力,起到了引發共鳴,震憾心靈之功效;其文筆流暢,文采飛揚,條理清晰,綱舉目張,讓人不由得拍案叫絕,高歌陳唱!

用板話寫接訪---淺評小溪細水老師板話作品《接訪記》

讀評有感,意韻無限

時值早班高峰期,單位人員卻不旺。

正找保安問情況,門外闖進倆女郎。

故事就這樣開篇了,時間、地點、人物,蒙太奇般衝擊著讀者的視覺,閱讀的興致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倆女郎?幹什麼來了?怎麼還是闖進來的?咋一看題目,接訪記,我便有些茫然。其一,對接訪知之甚少,其二,對信訪,上訪,纏訪,鬧訪時有耳聞,並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偏頗的印象,而這類案例又多是通過新聞披露、焦點訪談之類的多媒體來了解和認識的。作者要用板話來寫接訪,能說得清、道得明嗎?因著一個"闖"字,我好奇地走進了板話《接訪記》,就隨著這流水潺潺的韻律,一讀到底,酣暢淋漓,結果是釋然,感慨,欽佩。

老實說,我對板話瞭解不多,還是讀了作家婁炳成先生的一篇研究板話的論文,才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板話,這一獨特的曲藝藝術品種,以成熟的面目出現,已經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了,但它卻是現代著名作家趙樹理先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命名的",從《李有才板話》問世至今,板話逐漸為人們所熟知,由俗走向雅,又在雅中透著俗,已然成為人們喜聞樂見、家喻戶曉的傳統藝術形式了。用快板的韻轍,有板有眼說出來的話就叫板話。它來自人民大眾,講老百姓的事,說老百姓的大實話,其表現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長短句,最長的句子有十六字之多,但以七言為主,不論何種句式,完全根據作品所要反映的內容需要來決定,看似隨意,卻很有章法,讀來很有節奏感,也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今天,板話已走向網絡,直面現實,以黃玉慶老先生為代表的現代板話已經在中國獨樹一幟,其弟子個個都是文采卓著,小溪細水老師便是黃老的得意弟子之一。"他的悟性很高,又特別善於鑽研,在作品題材的選擇、主題思想的琢磨、文字語言的提煉上,都下了一定的功夫;尤其是在學習和傳承師傅一代板話傳人、當代板話大師黃玉慶老先生的板話創作上,具有獨到的心得體會,走出了一條很正的路子。"因著這麼多板話人的努力,現如今的板話已成為雅俗共賞的民族藝術瑰寶,更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曲壇奇葩。

一韻到底,字字珠璣,獨具慧眼,善於捕捉。要想寫好板話,必須要有來自於生活的素材,有了素材還要刪繁就簡,佈局謀篇,找出最恰當的句子,最關鍵的詞語,用板話的形式表達完整,而且還要押韻,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尤其是一韻到底,作者若沒有生活經歷和感悟,沒有豐富的文字積累和堅實的語言基礎是斷難寫出來的。在作品《接訪記》中,作者採用七言短句形式,僅用98個字就把一場車禍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清清楚楚,也讓讀者一下子記得牢牢實實,過目不忘,這是其他體裁的文學形式難以望其項背的。

人物關係理順暢,上訪事由說端詳:

年輕少婦是甥女,年長女士為姨娘。

外甥女婿開貨車,家居東北黑龍江。

受僱車主跑營運,往返廣州日夜忙。

輪流駕車連軸轉,睏乏至極車內躺。

途中行至臨沂段,適逢濃霧鎖陽光。

疲勞駕駛神惚恍,迎頭就把前車撞。

車主昏睡撞重傷,司機當場命殞亡。

由疲勞駕駛引發的一場車禍,外因是"濃霧鎖陽光",內因是司機"連軸轉",從"睏乏至極"到"昏睡",終因"神恍惚"而釀事故,由此而成為全篇上訪、纏訪、鬧訪的成因,更成為接訪的難點和瓶頸,也自然成為板話創作的重點與戲眼。通篇板話精練簡潔,朗朗上口,語言樸素口語化,容易記住,也容易理解,加上"ang"音做韻腳,一韻到底,就在不經意間,讀者美美地享受在如行雲流水般的韻律裡,隨著這個韻律,把故事的開頭,過程和結尾瞭解得清晰明瞭。作者敘事抒情,讀者同震共鳴,彼此感染互動,相互心照神交,其情融融,其樂淘淘。我們不能不讚嘆板話的魅力,既有小說的情節,又有散文的神韻,亦不失詩歌的浪漫,獨特而又平實,簡潔而又細膩,於細微之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心動情來,難以忘懷。

讀評有感,意韻無限

作者在描寫倆女人的鬧訪時,僅用了寥寥數語,就把她們的"鬧"描寫得淋漓盡致。"吃飯隨我進食堂,要求四菜加一湯,晚上合衣沙發躺,我則乘車去巡防","一言不合氣滿腔,指桑罵槐損爹孃"。再來看對"纏"的描寫,"上班我要忙公務,娘倆穩坐把神養。我若外出辦事情,二人留守不退場","奔走出入各機關,堵門攔車把路擋"。讀到這裡,讀者沒有忘記在開篇時,這娘倆就把接訪的人都逼成了"開始還有人接見,後來藉故全跑光","進出不經樓門口,驅車地下停車場。車停就把電梯上,將俺樓外晾一晌"的尷尬場面。人若逼急,可以跳牆,可以上房揭瓦,尤其是女人,撒潑耍賴那是真讓你無法招架的。看看作者是怎麼描寫她們耍"賴"的?"車主願賠五十萬,司機親屬往上漲。姨娘昧心出歪計,誣稱車主駕車撞。"就是這樣的兩個上訪者,遇到哪個接訪的人也會心裡打怵,縱有百轉柔腸,千般同情,剩下的只是萬般無奈。如何接訪,擺在作者面前的是兩個如此蠻纏的女人,合起夥來非要把黑的說成白的,把假的說成真的,還要把無辜的人送進監獄方才罷休。上訪也會走火入魔,居然還真有人著了迷。作者首先是同情她們的遭遇,"我若將其推出門,娘倆勢必更絕望。化解糾結靠真情,尊重人格暖心房。"其次是作者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不是推諉迴避,而是"主動迎向前","不厭其煩"地用法制理念引導她們走正確途徑,走法律程序。學法三天,讓她們先懂得法理法規,依法上訪,知理明義,彰顯正能量。可誰知"學過三天氣氛變,娘倆交書罷課堂。"這句的描寫精妙之處就在於讀者本以為這回終於可以息訪了,可是作者卻筆鋒一轉,說她們"意欲攔截大領導,再把訴求重主張。"讀者原本放下的心又再次被懸了起來,更覺得這兩人難纏,頑梗,反襯出接訪的難度和艱辛。再次是作者對她們始終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情感心,以理服人,最後終使娘倆猛然翻悟,羞愧難當,打點行裝,起程回鄉。

終有一天攔住我,說是啟程回家鄉。

囑其維權走正道,切莫流浪再竄訪。

娘倆聽罷臉發紅,道聲再見把手揚。

目送人去身影遠,感慨唏噓生聯想。

倘若厚德伴善行,何來身心受重創?

真誠希望兩女士,端正態度莫迷惘。

這個充滿曲折坎坷的接訪終於息訪了。我們不得不折服作者的正氣凜然,愛心滿滿,依法接訪,不厭其煩,欽佩作者極強的責任心與厚德真誠。從"一人拉我一隻膀",到"有意迴避四處藏",再到"終有一天攔住我","道聲再見把手揚"。這娘倆就好像是走在霧霾天裡看不見陽光,迷失了方向,作者就是那個撥霧驅霾的引路人,引導她們走正路,化矛盾,信法律,遵法規,用誠意感化人心,用正能量打動人心,最終以坦蕩公道的心征服了頑固不羈的心,以善良寬容的心喚醒了重創失落的心,化干戈為玉帛,融堅冰為溪流。以人為本,以法為綱,以實為據,以和為貴,心繫百姓,情註上訪,令人敬重,值得頌揚。

接地氣,有才氣,聚人氣,揚正氣。小溪老師曾在給文友的一個回評中這樣寫道:"板話源於草根,來自民間,土得掉渣,俗得可愛。雖鮮登大雅之堂,卻因大俗而成其大雅,倍受大眾所喜歡,也為文人所樂見"。他在論壇發表的這幾篇板話作品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寫老百姓的事,用老百姓自己的話說自己的事。像接訪這種題材其實不太好寫,沒有親身經歷,沒有感悟昇華就無法把握好人物的內心,很多細節描寫也就無法捕捉得那麼細膩準確。"作為一代板話傳人、當代板話大師黃玉慶老先生的弟子,學習黃老先生的板話創作,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學習他老人家對板話語言的爐火純青的運用。黃老的板話語言是經過千錘百煉的藝術語言,是從老百姓的口頭語言中提煉出來的精華,是鮮活的民間語言,是真正的人民大眾的語言"。小溪老師正是秉承黃老的這一理念,在寫作上精雕細琢,大開大合,敘事說理,詼諧幽默,簡繁得當,情節曲折,體現了高超的文字駕馭力和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其主題貼近生活,關注民生,抑惡揚善,氣貫長虹,充滿了正義感和正能量;其文筆行雲流水,飛瀑落潭,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讓人們在笑聲中深思,在思考中啟智,達到了寓教於樂的境界。

《接訪記》猶如春風細雨,潤物無聲,既愉悅了讀者,也豐富了網壇,以大俗成大雅,於細微處見真情,無論是思想內涵,還是藝術風格都日臻成熟,給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的美感,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和讚揚,也備受同行們的關注和欣賞。我們期待著小溪細水老師寫出更多更精彩的板話作品,讓板話的藝術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為文學論壇這座百花園的繁榮昌盛增彩添色!

讀評有感,意韻無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