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建設,「小鎮」比「特色」更重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安排,到2020年,鄉村振興要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打造和建設特色小鎮,成為了各級政府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重要政策抓手,也是貫徹踐行精準扶貧方略的具體路徑。據統計,全國特色小鎮試點有403個,加上地方創建的省級特色小鎮,總數超過2000個。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特色小鎮,不得不讓人反思,特色小鎮發展模式路在何方?

時下,某些特色小鎮“穿新鞋走老路”,打著建設特色小鎮的旗號,繼續走跑馬圈地、搞房地產開發、搞產業園區建設,這種做法,不僅不利於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發展動能轉換,與特色小鎮建設的初衷相悖,反而可能加劇產能過剩和要素配置扭曲。有的特色小鎮,忽視市場力量,“看得見的手”猛推,花大成本投入,無視產業基礎、地方特色和發展路徑,強行跟風上項目,只圖一時政績。這樣的發展根本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使初期靠砸錢火了起來,一旦過了這一陣便後繼乏力,嚴重者甚至可能讓地方背上沉重的包袱,加大債務風險。

特色小鎮,重要的不是“特色”,而是“小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核心在於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只有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不斷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將“無源之水”變成“源頭活水”。

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關鍵在於重塑農民的精神世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7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652萬人,比上年增加481萬人,增長1.7%,增速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雖然農民工人數的增長部分因為進城農民工隨遷兒童教育得到較好保障,但更加根本的原因是對於自己家鄉發展情況的“失望”。能不能改變農民這種預期,激發他們內心對於家鄉的自豪感,是特色小鎮能否有持久生命力的關鍵因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振興人是核心,人是關鍵。只有重塑精神世界、重拾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才能讓“留守兒童”越來越少,歡聚的家庭越來越多;逐漸“枯萎”的貧困村越來越少,充滿生機活力了的新農村越來越多。

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核心在於啟迪農民的智慧之光。根據調查顯示,58.6%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為初中學歷,僅有10.3%的農民工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接受過農業或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佔32.9%,其中接受農業節能培訓的農民工佔9.5%,接受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佔30.6%。普遍較低的文化水平以及缺乏普及的職業技能培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出務工農民工的個人發展和求職競爭力,進而直接影響到個人收入。再加上部分偏遠村鎮教育資源匱乏、信息化程度低,更是令小鎮的產業發展難度雪上加霜。能否激發科技的力量,以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花大力氣破解人才瓶頸制約,造就更多鄉土人才同時,形成人才的自我造血和供血機制,是小鎮建設的核心要務。

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基礎在於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全面改善小鎮居民的生活條件、居住條件,讓他們有更強的獲得感,同時結合精神重塑以及智慧普及,讓他們對於家鄉的建設有更強的信心和內生的責任感,是促進小鎮穩固、可持續發展的必經路徑。

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重點在於建立新型的體制機制。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徵,做好頂層設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發揮好“看不見的手”的決定性作用和“看得見的手”的引導性作用,實現市場與政府作用互促互進、有機結合。

為了充分激發市場的力量,在資源配置方面,政府發揮引導作用,企業發揮主體作用,在大別山腹地的著名紅色鄉鎮金寨,就有一個這樣的案例。金寨吳家店鎮自然景色優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但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經濟發展方向不明確,技術水平落後。當地村民以外出務工居多,收入水平低,生活較為貧困。南北向貫穿小鎮的竹根河兩岸交通聯繫不便,自然堤岸損毀嚴重,區內各級路面硬化率低。大部分近年所建民居普遍質量不佳。偶見古風古韻、滲透著山居文明的大別山民居,卻年久失修、殘垣斷壁。同時,當地缺乏各類公共設施,汙水汙物無組織排放,垃圾就地焚燒,生態環境亟需整治。

2014年華潤集團在金寨吳家店鎮建立了希望小鎮,經過2年的建設,人居環境大大改善,結合當地的人文與自然環境特徵,已初步呈現出了“一河兩岸,面水依山;三縱五橫,阡陌相連;六村八景,漸次呈現;九塘十團,雅居山間”,突出並強化空間格局、交通網絡、文化景觀、生態聚落等四個方面的特點和特色,美麗宜居的新時代新農村景象。

學齡兒童上學條件升級,有50多名小鎮居民就近在新開發的千畝獼猴桃基地務工,個別外出務工的建築工、司機返鄉做起了農家樂生意,加入合作社的213名社員除了土地流轉金,每年還有合作社分紅,合作社的一部分利潤將留作小鎮集體開支。而且,經濟發展帶頭人在小鎮黨、政、企三位一體交叉任職,成為村“兩委”的領導人,真正實現強化和提升村民“自治”能力。

小鎮的產業幫扶,帶動小鎮村民建立了三個獼猴桃種植家庭農場。小鎮獼猴桃種植基地也在金寨縣及周邊產生了良好的引領作用,還帶動了湖北省羅田縣等地開始發展獼猴桃種植。在產業幫扶的帶動下,小鎮村民2014年人均收入7326元,2017年人均收入達9568元,產業幫扶開展以來增收31%;項目區內建檔立卡貧困戶54戶,共173人,2015年至2017年已脫貧103人,預計到2019年將實現全部脫貧。

據悉,金寨希望小鎮在接下來將大力發展產、供、銷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生產經營模式,探索發展“種—養—沼”生態循環農業,計劃在1-3年內建成一期存欄5000頭金寨黑豬種豬場,存欄5000頭育肥牛飼養場,年屠宰30萬頭生豬屠宰廠3個產業扶貧項目,帶動當地3000戶貧困戶脫貧,努力打造成為六安區域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種養循環農業龍頭企業。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