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巢湖,鄉村小鎮羅祝店

環巢湖,鄉村小鎮羅祝店

摘要:歷史機遇造就了古鎮以前的繁榮 ,願能抓住新機遇重振雄風。

環巢湖,鄉村小鎮羅祝店

以前,交通不便,上合肥去三河,都得步行。葛大郢離合肥60里路,離三河25里路,唯有羅小店就在家門口,只兩三里路,所以,以前村裡人的商業交易主要在羅小店。

上世紀四十年代,我跟媽媽上羅小店是經常的事。記憶中羅小店,很繁榮,特別是早市,紛至沓來,熙熙攘攘,人頭攢動,茶館裡高朋滿座。

近五年我五次回鄉,每次都要上小店,原主街還有幾家商店;早上,在主街與南街相接的地方有幾家買服裝攤位,有農民擺上菜蔬;有一家早點店。總的感覺是:市面蕭條,和以前是天淵之別。

為了瞭解羅小店的歷史及羅小店的興衰原因,並探討在新形勢下怎樣能得到新發展,2014年5月,我訪問了羅小店的八旬老人丁常玉、姚先艾、吳幫付和生在羅小店的李玉雪,丁常玉,吳幫付從出生到現在一直住在小店。 他們當年是孩子,兒時夥伴父親的生意還記得清清楚楚。

環巢湖,鄉村小鎮羅祝店

一、傳說中的千年古鎮。

丁常玉老先生說,一千多年前,一家姓羅的人在此賣茶又賣粥,得名羅粥店,後來將“粥”改成“祝”,名羅祝店。玉雪說,她聽老人說,在岳飛時代(南宋),有一位姓羅的人在此賣粥,還賣粑粑,得名羅粥店。吳幫付老人說,由於地處合肥南鄉又名南粥店或南小店,一般稱羅小店,從開始到現在有千把年。

此文裡,我以我童年熟悉的名字“羅小店”及簡稱“小店”相稱。

二、一首民謠。

從一首民謠說起:“羅小店沒好長,竟是茶館和米行,南頭倒有三怪頭,北頭倒有吳到霜,彎彎曲曲一人巷。新口崗,出機匠(織布),劉家柺子陰得陽;高家戶,出毛匠;秦家戶,出銅匠;葛三彎子開面坊;夏家坎子拉破網;姚大郢子多卵樣;葛大郢子發財相;丁大郢子有多長,南頭有個大祠堂,北頭有個小廟堂,當中有一個老戶長,兩旁邊出錘匠,你問錘匠是哪一個,大屁眼子羅明陽(土匪頭子)。”

(機匠——織布匠;毛匠——蓋草房的人;劉家柺子陰得陽——劉河集,街一邊高一邊低;錘匠——土匪)

懋良傳給我的這首民謠,簡要地概括了羅小店及他周圍莊的特點。

環巢湖,鄉村小鎮羅祝店

三、繁榮的小店。

我小時候,葛大郢東面永樂圩與西泊圩之間的圩埂上來來往往人很多,那是孫嘴子、丁大郢人去小店趕集。

羅小店的主街,正如民謠中說的“彎彎曲曲一人巷”,約一百多米長,南北向,不直不寬。主街的南北端頭是南街和北街,主街後有一條后街。好比上下兩橫,兩橫之間有兩直。

從葛大郢上羅小店先到南街,現在我依稀記得當年南街的景況。

南街最東頭是草場,以往家庭燃料是草,賣草的人把草挑到此,買的人看好那一挑草,買賣雙方討價還價,談妥,開草行的人過秤,並從賣出的費用中提取“行佣”,小郢的葛德餘和一家姚姓人家曾開草行。德餘是我19世祖葛訓智弟弟葛訓言孫子樹型的兒子。紗場與草場相鄰,以往鄉下人多穿家機布,農村不少家庭都有織布機,紡紗業在民間婦女中也就應運而生,抗戰期間,我媽就靠紡紗帶我度日。民謠中說“新口崗,出機匠”,新口崗,成了織布的專業村,織布小作坊多。紗場有幾張桌子,在桌子上進行交易。買賣雙方,打交道時間長了,彼此瞭解,收紗的人,知道誰紡的紗細而勻,他們往往站在路旁,看到紡得好的熟悉村婦,忙上前迎接,把紗接過去。媽媽紡的紗,經常在路上就被買紗人接走。市場定有價格,但根據質量上下浮動,買賣雙方討價還價。

南街靠南有四五家米行,有葛懋功、葛宜整父親、丁長華父親開的米行。農民若賣米就把米挑到米行來賣。懋功是開草行的德餘兄德熙的兒子。魚米之鄉,當然米行也多。懋功米行的房子還在,只是人已故去多年。

環巢湖,鄉村小鎮羅祝店

主街最熱鬧。

當我聽玉雪說,小店上有十多家茶館,我簡直不相信。經過調查,確實如此。光主街上有頭十家茶管,多在街西。還有有兩家炕燒餅和兩家粑粑店。

“羅小店沒好長,竟是茶館和米行”。民間藝人真偉大,兩句話道出了小鎮的特點。

做粑粑的有羅勤宏和羅勤業父親,只有二張桌子,也買點粥 。

昊學達茶館五六張桌子;羅修普茶館十多張桌子 ;吳邦達父親茶館頭十張桌子;丁守柱茶館30多張桌子,五路房子從頭到後全是桌子,最大;葛德良茶館,十多張桌子。丁常玉父親也開茶館,三家茶館相鄰,他家20多張桌子,僱了五六個人,開了三十多年,他說開茶館人要好,才有生意;左邊的是陳立和茶館,十多張桌子,右邊是吳大炮,十幾張桌子。

這些茶館早市供應旱粑粑,獅子頭,板凳腿(長條形燒餅),米餃子,春捲(約四寸長)和粥,農村特點,早市人最多,中午和晚上有飯菜,茶館照樣有人,名為茶館實際上就是飯店。

主街上有五六家肉案子。兩家魚行在街東,這一帶靠巢湖,且水多,所以魚也多,夏家坎子和巢湖一堤之隔,不少人靠打漁為生,冬季幾乎村村有人打漁,魚行經營人常換,堂伯葛德光和葛德增曾開過魚行。開魚行、紗行、牛行和豬行都同開草行一樣,負責稱重,提取行佣。

當然早市買賣菜的農民很多。

主街上還有豆腐店三家,糠面行,舊傢俱店。有兩家中藥店,一家是李玉雪大伯開的,另一家是回民白先生開的,還有專治蛇傷的蛇花子。

有約十家雜貨店,葛樹懷家,葛懋炤家,丁守簡家,萬大昌父親,車先發父親,羅壽加爹爹,僵三爺等。車家萬家在小店是單戶

主街北頭有汪家王家兩家鐵匠鋪,每家五六個學徒工。

天主教堂在街東葛家祖屋後面。

主街上有四五家鴉片煙館,設在後房。

主街北端頭是東西向的北街,有藥店,茶館和雜貨店,昊健父親開的米行。李玉雪家祖上中藥店在街北,這家幾代中醫,當年的中藥櫃現在小店衛生所。街東頭有四五家茶館,吳邦存父親小名小財主,有十來張桌子。吳邦成父親十七八張桌子,他是保長頭,造的假錢用到三河合肥 。

北街李玉雪家後面即小店的最北面有牛場和豬場。牛市每年六月六日開市,正如民謠所說的“六月六牛上市,一個俠們兩個獅子頭”。在這一天,凡是把牛牽到牛市來的牧童,發兩個獅子頭(油炸麵點),這對苦孩子來說,難得,有的牧童把牛牽到塘邊,記號洗淨,又可領兩個獅子頭。葛德鳳開過牛行。

主街後面,與主街平行有一條后街。后街有三家木匠店,即丁永發父親、丁常春和許家貴父親開的店,做農具、傢俱和棺材;礱(long)匠店,磨稻子,稻脫殼;四家絞棉籽店,我的故鄉出產棉花,棉花去除棉籽後,才能彈,擀成棉條紡;還有永發父親和姚先兵開的兩家茶館,有頭十張桌子。

環巢湖,鄉村小鎮羅祝店

以前嚴店、中派河逢單趕集,程店、上派河逢雙,唯有羅小店天天有集,而且是從早到晚。

為什麼羅小店當年如此繁榮?

羅小店以前是合肥通三河的交通要道。合肥經義城,丙子,下派到羅祝店,再經高家茶棚到三河,南來北往的人很多。這是古鎮繁榮的根本原因。

小豐寺(原名西來山)離羅小店只裡把路,從小豐寺到巢湖東岸的中廟,必經羅小店到巢湖西岸乘船。一般10月,虔誠的佛教徒往往組織起來,到小豐寺中廟拜佛朝聖,先到小豐寺再去中廟。吳幫付老人回憶,有一次下大雨,船不能開,小豐寺滯留了三十干旗(三十個組織)。佛教的發展給了羅小店繁榮的機遇。

如民謠裡所言,周圍村莊的專業化,給羅小店帶來生機。

我的曾祖父說過,由於政府不善政,地方多盜賊。巢湖裡的焦草又高又多,腰盆划進去,看不見。剿匪時,成了掩護土匪的場所。“兔子不吃窩邊草”,巢湖西岸的土匪到東岸搶劫,白天這些土匪到西岸羅小店坐茶館,頭子抽大煙,都規規矩矩付錢。所以羅小店白天茶館人也多。

歷史給了羅小店機遇,羅小店得到發展。

世事多變,解放後,嚴店劉河通公路,地方政府也設在那,這樣很自然,羅小店的生意被搶。但是歷史的機遇又來了,隨著環湖旅遊區的建立,公路修到羅小店,交通方便,又臨近巢湖,我多希望羅小店抓住機遇,發展自己,讓千年古鎮再振雄風,發展成有旅遊特色的古鎮。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