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敢殺功臣名將,爲何有這兩種人不敢惹還要刻意討好巴結?

說來你也許不相信,朱元璋一生殺人無數,天不怕地不怕,卻對身邊的兩種人執禮甚恭,甚至是討好巴結。這兩種人其實只是身份低賤的服務員,一個是廚子,一個是剃頭匠。

朱元璋敢殺功臣名將,為何有這兩種人不敢惹還要刻意討好巴結?

雖然朱元璋出身寒門,讀書不多,但是,隨著征討殺罰、地位扶搖直上後,他也對歷史有了最迫切的渴求,以期從中尋找到王朝興衰的經驗與教訓。可能是他看到了兩個與廚子有關的歷史故事,所以對身邊的廚子總是另眼相待。那是哪兩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的故事呢,一個是齊國的,一個是吳國的。

齊桓公大家都知道吧,春秋五霸之首——就是第一個成為中原霸主的那位公子小白。能成為霸主級的人物,絕對是牛。可是,就是這樣一位牛人,最終卻命喪一個廚子之手。

朱元璋敢殺功臣名將,為何有這兩種人不敢惹還要刻意討好巴結?

那個廚子名叫易牙,開始只是一在鄉下開飯館的普通老百姓,因為喜歡鼓搗藥膳,治好了齊桓公老婆的病,被招進宮裡成為齊桓公的私人大廚。有次齊桓公無意中說了句“這輩啥好吃的都吃過了,就是不知道人肉是啥滋味”,這位易大廚回家就把自己的兒子給宰了,為公子小白烹飪了一道讓齊桓公終生難忘的美味。公子小白吃後,便詢問易牙:“此係何肉?”易牙哭著說:“乃臣子之肉,獻於大王嚐鮮。”當桓公得知這是易牙兒子的肉時,內心雖然不舒服,但又被易牙殺子為自己食的行為所感動,認為易牙愛他勝過親骨肉。從此,桓公更加寵信易牙,不僅後廚的事一切隨他,就連軍國大事,也常常問計於易牙。

就是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廚子,在桓公患病期間趁機作亂,為了矯旨謀逆,竟填塞宮門,築起高牆,將齊桓公關在宮,連飯都不給吃,結果被活活餓死。

朱元璋敢殺功臣名將,為何有這兩種人不敢惹還要刻意討好巴結?

另一個吳國的廚子我們相對要熟悉些,他的名字叫專諸。想起來了吧,有個典故就叫“專諸刺王僚”。專諸是春秋時代吳國棠邑人,屠戶出身,對廚房那點事也研究得透透的。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欲殺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薦給公子光。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魚腸劍),當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

看看,廚子要是發起狠來,也是驚天地泣鬼神的。

朱元璋敢殺功臣名將,為何有這兩種人不敢惹還要刻意討好巴結?

朱元璋當然知道這一點,最危險的敵人往往就是身邊最親密的人,何況是掌管他一日三餐的廚子呢,如果要是得罪了他們,他們稍微動點手腳,在飯菜裡下點小毒啥的,你小命不就整玩完了?這點並不是老朱的臆測,他的家裡就發生過這樣的慘劇。老朱據有天下後,便把自己的子孫都分封到各地為王,以扈京師。他的二兒子朱樉被封為秦王,得帶著一家老小去西安上班。忽一日,老朱接到密報,說秦王朱樉在到西安就藩的路上,因為一點小不如意,鞭打了廚子。這讓朱元璋大感恐懼,急忙鋪紙提筆,親自寫來一份敕諭,令人急送到秦王處,向他這位次子指出侮辱“造膳者”的危險性。

朱元璋告戒兒子說:“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人之榮華富貴,不過吃穿住行,而以吃為首。他對秦王說:小子你聽著,你的吃食,掌於廚子之手,你不把廚子當人,“將操膳者視以尋常,是不可也”。為何?吃食是要入口的,你若得罪了廚子,他往你飲食中吐口水,或彈點鼻屎什麼的,你哪裡知道!“若頻加棰楚,不測之禍,恐生於此”。聽說你動不動打他,廚子雖是小人物,你把他打狠了,他豁出去,在你食物中下毒,你小命也就沒了!

朱元璋敢殺功臣名將,為何有這兩種人不敢惹還要刻意討好巴結?

可是,這個朱老二卻不把他老爹的金玉良言放在心上,打罵羞辱不誤,結果,還真被人下毒給整死了。老朱得知這一消息後,是又疼又恨,疼兒子的慘死,恨兒子的不聽話,為此他還寫了幾千字的長文把死去的兒子痛罵一頓。老朱常對孫子們說:“老父我率領群雄平定禍亂,對人從未姑息過。唯獨廚子徐興祖,事我二十三年,我從未折辱過他。”

為何不能羞辱廚子,老朱把道理講得很清楚了。為什麼剃頭匠也不敢得罪呢?朱元璋對此事的認識史上並不記載,但稍微一分析就好理解了:除了帶刀侍衛,能夠在御前動刀子的,不是隻有剃頭匠麼?侍衛們的刀,都藏在鯊魚皮鞘裡,輕易不拔。可剃頭的來見,有哪次不亮刀的?一把利刃,在龍喉前橫飛,刀光閃處,鬍子茬啪啪飛落,朱元璋能不驚恐?

朱元璋敢殺功臣名將,為何有這兩種人不敢惹還要刻意討好巴結?

朱元璋的廚子徐興祖、井泉,都做到光祿寺卿;剃頭匠杜安道、洪尚觀,做到太常寺卿,都是從三品的皇皇京卿(光祿寺卿與太常寺卿,皆為“九卿”)。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這話,真的不是妄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