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靜脈積氣CT表現

門靜脈積氣(portal venous gas,PVG)是一種少見的臨床病症,具有典型的影像學表現及較高的死亡率。它是指由各種原因導致氣體在門靜脈及門靜脈分支異常集聚的影像學表現,CT能很好地顯示其徵象。現將我院發現的2例報道如下。

例1,男,62歲,突發腹痛2h來院就診,無噁心、嘔吐、腹瀉及發熱症狀,有肺間質纖維化多年。CT平掃:胃腔明顯擴張,胃內有大量氣體充盈,腹腔內腸管明顯擴張積液,局部見液平,小腸及結腸腸壁內見線狀透亮影;腸繫膜血管內亦見氣體影,肝內見瀰漫性沿門靜脈分支分佈的氣體影,達肝被膜下;門靜脈分支-脾靜脈及腸繫膜上靜脈內亦有氣體影。腹腔內見多髮結節灶,部分融合成團(圖1)。

門靜脈積氣CT表現

圖1 男,62歲圖1a肝內門靜脈分支明顯積氣,至包膜下呈“柏葉徵”(箭頭)圖1b腸壁明顯積氣(箭頭),腹腔內多髮結節(五角星)

CT診斷為PVG、腸梗阻、腸壞死、腹腔內多發淋巴結腫大。患者病情危重,有手術指徵,被患者及家屬拒絕,故對其進行保守對症治療,24h後多器官衰竭死亡。屍檢發現腸繫膜上動脈栓塞,全部小腸、結腸壞死發黑,腸繫膜周圍見多發腫大淋巴結。

例2,男,60歲,腹痛1h來院就診,血壓150/100mmHg(1mmHg=0.133kPa),既往史:5年前行心臟搭橋手術。CT平掃:肝右葉見門脈右支部分分支擴張積氣(圖2),腹主動脈局部明顯增粗、擴張,升結腸局部腸壁腫脹水腫。

門靜脈積氣CT表現

圖2 男,60歲,肝右葉門靜脈部分分支積氣(箭頭)

CT診斷PVG,給予抗感染及對症治療;12h後行增強掃描,增粗的腹主動脈外緣見環狀低密度影,未見強化及透亮線影,門靜脈右支積氣消失。繼續給予抗感染治療,5d後康復出院。出院臨床診斷為結腸炎。

討論:

PVG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通常是伴隨消化道疾病而出現的一種徵象,自Wolf和Evans首次報道以來,關於各種疾病合併PVG的報道陸續增多。Sisk通過門靜脈造影總結了PVG的影像學特點,即在肝包膜下2 cm內出現的分支狀氣體影為PVG的診斷依據。

PVG的形成機制尚不明確,目前有2種觀點:①認為擴張腸管內壓力增加,腸黏膜層水腫、壞死、黏膜屏障破壞,使得腸腔內氣體滲入腸壁小靜脈,經腸繫膜血管迴流至門靜脈;②認為腸道及腹腔內產氣菌感染波及腸道黏膜小靜脈,靜脈內產氣菌的直接感染造成PVG。以上2種原因可同時發生,本組例1為2種途徑共同導致PVG,例2則支持第2種途徑。早期研究認為,PVG一般提示腸壁缺血、壞死,常是腸壁缺血壞死的後期徵象,但PVG對腸壁缺血壞死的嚴重程度卻無提示作用。

在Liebman等研究報道,PVG是急腹症中開腹探查的明顯指徵。近來Sakamoto等提出,化療藥物可使腸壁黏膜潰瘍、厭氧菌產氣;臨床使用阿片類鎮痛劑,也會因嚴重的便秘,使腹腔壓力升高,導致PVG,此病因的病例亦有報道;此類患者經積極保守治療,均能康復。在非缺血性腸病伴PVG中,PVG僅為相關疾病的一過性臨床表現。因此,PVG的出現,應為診斷標誌,而不是急診手術指徵;當合並腸壁缺血壞死時,應行急診手術。而無腸壁缺血癥狀時,則給予保守治療、密切觀察即可。PVG與肝內膽管積氣徵象相似,易誤診。後者氣體位於肝臟中央部位,且肝內膽管較血管粗大,膽管擴張積氣明顯,呈“枯枝狀”,患者多有膽系手術史或感染病史;而PVG氣體位於肝周邊部,至肝包膜下,門脈分支較膽道更細小,分支更多,呈典型“柏葉徵”。總之,CT是診斷PVG的重要檢查方法,能提示發病原因及判斷病情危重情況,可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