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常識-宇宙天體了解下,在他人眼裡你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1、宇宙

宇宙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宇宙是物質世界,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上無邊無際。宇宙是多樣而又統一的:其多樣在於物質表現狀態的多樣性;其統一在於其物質性。

“宇宙”一詞,最早大概出自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墨子(約公元前468-376)。他用“宇”來指東、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間,用“宙”來指古往今來的時間,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萬物。把“宇宙”的概念與時間和空間聯繫在一起,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2、宇宙的不斷膨脹

科學家認為宇宙起源於137億年前之間的一次難以置信的大爆炸。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邊緣的光到達地球要花120億年到150億年的時間。大爆炸散發的物質在太空中漂游,由許多恆星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我們的太陽就是這無數恆星中的一顆。原本人們想象宇宙會因引力而不再膨脹,但是,科學家已發現宇宙中有一種 “暗能量”會產生一種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脹。

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是一種引力和斥力之爭,爆炸產生的動力是一種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體不斷遠離;天體間又存在萬有引力,它會阻止天體遠離,甚至力圖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與天體的質量有關,因此,宇宙中物質密度的大小決定著宇宙的變化趨勢。

理論上存在某種臨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就會一直膨脹下去,稱為開宇宙;要是物質的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密度,膨脹過程遲早會停下來,並隨之出現收縮,稱為閉宇宙。

3、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宇宙以地球為中心)。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1584年,喬爾丹諾·布魯諾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1911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1913年,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1924年,亞瑟·斯坦利·愛丁頓提出了恆星的質光關係;1937~1939年,C.F.魏茨澤克和貝特揭示了恆星的能源來自於氫聚變為氦的原子核反應。這兩個發現導致了羅素理論被否定,並導致了科學的恆星演化理論的誕生。1917年,A.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

4、銀河系

銀河系是地球和太陽所屬的星系。因其主體部分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帶被我國稱為銀河而得名。銀河系約有2000多億個恆星。銀河系側看像一箇中心略鼓的大圓盤,整個圓盤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太陽位於距銀河中心2.3萬光年處。鼓起處為銀心是恆心密集區,故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銀河系呈旋渦狀,有4條螺旋狀的旋臂從銀河系中心均勻對稱地延伸出來。銀河系中心和4條旋臂都是恆星密集的地方。從遠處看,銀河系像一個體育鍛鍊用的大鐵餅,大鐵餅的直徑有10萬光年,相當於946080000億公里。中間最厚的部分約12000光年。太陽位於一條叫做獵戶臂的旋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3萬光年。

5、太陽系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與所有受到太陽重力約束的天體的集合體:8顆行星、至少165顆已知的衛星、3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冥王星和他的衛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4顆像地球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岩石組成的小行星帶,4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充滿冰凍小岩石,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第二個小天體區。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和太陽圈,和依然屬於假設的奧爾特雲。

依照至太陽的距離,行星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8顆中的6顆有天然的衛星環繞著,這些星習慣上因為地球的衛星被稱為月球而都被視為月球。在外側的行星都有由塵埃和許多小顆粒構成的行星環環繞著,而除了地球之外,肉眼可見的行星以五行為名,在西方則全都以希臘和羅馬神話故事中的神仙為名。三顆矮行星是冥王星,柯伊伯帶內最大的天體之一,穀神星,小行星帶內最大的天體,和屬於黃道離散天體的鬩神星。

6、太陽活動週期

這一週期平均為22年,它包含兩個11年的太陽黑子週期,在每個週期中,太陽黑子的磁極極性相反,而其他各種日面現象的變化也象黑子一樣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這些日面現象包括日珥、耀斑和磁效應等的頻數起伏,磁效應則包括極光和對地球上無線電干擾的增強。太陽黑子的11年基本週期(有時也稱為太陽活動周)是施瓦貝於1843年宣佈發現的。有人企圖把太陽活動週期同其他各種現象的變化聯繫在一起,如太陽直徑的微小變化。甚至樹木年輪的變化都同太陽活動週期有關。

日斑即太陽黑子。在太陽的光球層上,有一些旋渦狀的氣流,像是一個淺盤,中間下凹,看起來是黑色的,這些旋渦狀氣流就是太陽黑子。黑子本身並不黑,之所以看得黑是因為比起光球來,它的溫度要低一、二千度,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襯托下,它就成為看起來像是沒有什麼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太陽黑子是在太陽的光球層上發生的一種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中最基本,最明顯的活動現象。一般認為,太陽黑子實際上是太陽表面一種熾熱氣體的巨大漩渦,溫度大約為4500攝氏度。

7、載人探測太空的記錄

第一個進入太空(以超過100公里的高度來定義)的人是前蘇聯的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於1961年4月12日搭乘東方一號升空。第一個在地球之外的天體上漫步的是尼爾·阿姆斯特朗,他於1969年7月21日乘太陽神11號登上月球。在軌道上的第一個太空站是NASA的太空實驗室,可以有多位乘員,在1973年至1974年間成功的同時乘載著三位太空人。第一個真正能讓人類在太空中生活的是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從1989年至1999年在軌道上持續運作了將近十年,它在2001年退役。在2004年,太空船1號成為在私人的基金資助下第一個進入次軌道的太空船。

8、太陽磁場

太陽磁場是分佈於太陽和行星際空間的磁場,分大尺度結構和小尺度結構。前者主要指太陽普遍磁場和整體磁場,它們是單極性的,後者則主要集中在太陽活動區附近,且絕大多數是雙極磁場。

在太陽風作用下,太陽磁場還瀰漫在整個行星際空間,形成行星際磁場。它的極性與太陽整體磁場一致,隨著離開太陽的距離增加而減弱。各種太陽活動現象都與磁場密切相關:耀斑產生前後,附近活動區磁場有劇烈變化(如磁場湮滅);黑子的磁場最強,小黑子約0.1特斯拉,大黑子可達0.3~0.4特斯拉甚至更高;譜斑的磁場約0.02特斯拉;日珥的形成和演化也受磁場的支配。

9、日食和月食

日食是月球繞地球轉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時,如果太陽、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條直線,月球擋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陽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在地球上月影裡的人們開始看到陽光逐漸減弱,太陽面被圓的黑影遮住,天色轉暗,全部遮住時,天空中可以看到最亮的恆星和行星,幾分鐘後,從月球黑影邊緣逐漸露出陽光,開始生光、復圓。由於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影中的人們才能看到日食。月球把太陽全部擋住時發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時發生日偏食,遮住太陽中央部分發生日環食。發生日全食的延續時間不超過7分31秒。日環食的最長時間是12分24秒。法國的一位天文學家為了延遲觀測日全食的時間,他乘坐超音速飛機追趕月亮的影子,使觀測時間延長到了74分鐘。我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記錄,公元前一千多年已有確切的日食記錄。

最早的日食記錄是在公元前1217年5月26日,居住在河南安陽的人們,忽然發現光芒四射的太陽,突然產生了缺口,光色也暗淡下來。但是,在缺了很大一部分後,卻又開始復原了。這就是人類歷史上關於日食的最早記錄,它刻在一片甲骨文上。

我國古代對日食的觀察,保持了紀錄的連續性。例如在《春秋》這本編年史中記載了由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244年中的37次日食。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是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也就是說,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古代人認為發生月食是“天狗吃月亮”,於是擊鼓吶喊來拯救月亮。

10、隕石雨

隕石雨是一種隕石現象。較大的隕石在隕落過程中飛行,由於受到高溫、高壓的氣流的衝擊,會在半空發生爆裂。如果隕石母體足夠大,爆裂開的碎塊會像雨點一樣散落到地面,這種現象稱為“隕石雨”。

1976年3月8日下午,在吉林省吉林市附近地區的上空,突然發出一陣巨響,同時天空中出現三個耀眼的大火球。每個火球的周圍都有一圈藍色的光環,後面拖著一束光帶。這些火球由東北朝西南方向飛行,最後陸續降落,其中最大一個火球落地時,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並掀起一股高達50多米的蘑菇狀煙塵。這場隕石雨規模之大,重量之巨,數量之多,實屬罕見,被稱為 “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

1993年8月15日14時30分至15時,在吉林省松原市新站鄉新西村也下了一陣隕石雨。據目擊者說,當時天空晴朗無雲,忽然天空中發出“空、空、空”的連續3聲巨響,響聲似雷聲。緊接著,便聽見像超載車發出的那種“嗚嗚”聲,持續兩分鐘。最後看見黑點下降。目前已發現4塊隕石。

11、彗星

彗星是星際間物質,俗稱“掃把星”。在《天文略論》這本書中寫道:彗星為怪異之星,有首有尾,俗象其形而名之曰掃把星。彗星長長的明亮而稀疏的彗尾。古時人們認為彗星離地球很近,直到1577年人們才認識到彗星離地球很遠。彗星屬於太陽系小天體。每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強。對離太陽相當遠的彗星的觀察表明它們沿著被高度拉長的橢圓運動,而且太陽是在這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彗星大部分的時間運行在離太陽很遠的地方,在那裡它們是看不見的。只有當它們接近太陽時才能見到。歷史上第一個被觀測到相繼出現的同一天體是哈雷彗星,牛頓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在1705年認識到它是有周期性的,其週期是76年。歷史記錄表明自從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以來,它每次通過太陽時都被觀測到了。它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過的。

12、潮汐現象

潮汐現象是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週期性運動,習慣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漲落稱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動稱為潮流。

潮汐是所有海洋現象中較先引起人們注意的海水運動現象,它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海港工程,航運交通,軍事活動,漁、鹽、水產業,近海環境研究與汙染治理,都與潮汐現象密切相關。尤其是,永不休止的海面鉛直漲落運動蘊藏著極為巨大的能量,這一能量的開發利用也引起人們的興趣。

隨著人們對潮汐現象的不斷觀察,對潮汐現象的真正原因逐漸有了認識。我國古代餘道安在他著的《海潮圖序》一書中說:“潮之漲落,海非增減,蓋月之所臨,則之往從之”。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寫道:“濤之起也,隨月盛衰。”指出了潮汐跟月亮有關。到了17世紀80年代,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之後,提出了潮汐是由於月亮和太陽對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假設,科學地解釋了產生潮汐的原因。

13、極光

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的高空,夜間常會出現燦爛美麗的光輝。它輕盈地飄蕩,同時忽暗忽明,發出紅的、藍的、綠的、紫的光芒,這種壯麗動人的景象就叫做極光。

極光有時極短,有時卻可以延續幾個小時;有時是帶壯,有時是光團,有時是巨大的光幕;它色彩斑斕,有銀白色、有淡綠、微紅色、有紫色、深紅色,可謂蔚為壯觀。

許多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猜測和探索這一天象之謎。隨著科技的進步,極光的奧秘也越來越為我們所知,原來,這美麗的景色是太陽與大氣層合作表演出來的作品。在太陽創造的諸如光和熱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種能量被稱為“太陽風”。太陽風是太陽噴射出的帶電粒子,是一束可以覆蓋地球的強大的帶電亞原子顆粒流。太陽風在地球上空環繞地球流動,以大約每秒400公里的速度撞擊地球磁場。地球磁場形如漏斗,尖端對著地球的南北兩個磁極,因此太陽發出的帶電粒子沿著地磁場這個“漏斗”沉降,進入地球的兩極地區。兩極的高層大氣,受到太陽風的轟擊後會發出光芒,形成極光。在南極地區形成的叫南極光。在北極地區形成的叫北極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