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手握50萬大軍,爲何不直接北上中原而是東下金陵?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軍備廢弛,土地兼併嚴重;鴉片戰爭後,為了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清王朝加重對人民盤剝的力度,兩廣地區深受其害。1851年1月,早就對現實不滿的洪秀全在金田舉起義旗,建號太平天國,正式宣佈挑戰清王朝的權威。由於八旗、綠營這兩支正規軍腐朽沒落,太平軍屢次得以死裡逃生,並逐步壯大勢力。1853年1月,林鳳祥、羅大綱從嶽州水陸並進,華中重鎮武昌瞬間被攻破,清王朝為之震動。

在武昌,太平天國繼續推行男女分營,實行“聖庫制度”,將整座武昌城打造成一座軍營,可謂是全民皆兵。在武昌休整一個月內,太平天國成倍地擴充軍力,總兵力五十多萬,接近六十萬。不過,太平軍此時並沒有北伐中原,而是全軍浩浩蕩蕩開往金陵,奪取清王朝第二大城市。其中之原因,究竟何在?

洪秀全手握50萬大軍,為何不直接北上中原而是東下金陵?

其一、精兵數量有限,北伐取勝概率不高。時至今日,許多人都覺得太平天國不在1853年揮師北伐而是東下金陵是一大敗筆;坐擁五十萬大軍,本應該全速北上中原,將咸豐皇帝逐出燕京。其實,這是一大誤解,太平天國名義上有五十多萬大軍是事實,但真正具備戰鬥力的不多,估計只有三萬左右。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太平天國起義時,拜上帝教會員都是拖家帶口參加革命的,這五十萬大軍是連同家屬也算在內,不全是戰鬥力量。在出廣西后,太平軍屢次被地方團練打擊,尤其是在蓑衣渡和長沙兩次戰鬥中損失慘重,若不是及時吸收湖南天地會分子入夥,太平天國還沒走到長江邊估計就被全殲了。此外,楊秀清非常善於治軍,所投入戰鬥的部隊都要經過嚴格訓練,而不會拿新兵蛋子去當炮灰。

洪秀全手握50萬大軍,為何不直接北上中原而是東下金陵?

其二、拖家帶口北伐,影響北伐進軍速度。太平軍攻入武昌後,形勢並不是很樂觀,漢陽、漢口依然屯駐有江忠源、向榮、張國樑等部清軍,他們隨時都有可能向城內太平軍發起攻擊。如果此時要北伐,為了避免家屬淪為俘虜,太平軍肯定是拖家帶口北上中原。如此一來,數量本就不多北伐軍必定會被家屬拖累,極大地影響進軍速度。雖說清軍主力已經全部南調鎮壓太平軍,但北方依然保留有僧格林沁和勝保兩大軍團,總計兵力接近六萬,這是太平軍不得不面對的一大勁敵。要知道,在八里橋大戰中,僧格林沁所部兩萬多蒙古騎兵悍不畏死,冒著被射成刺蝟的危險,直接衝向英法聯軍。如果1853年太平軍真的北伐,在拖家帶口的情況下,很有可能被全部殲滅於華北平原。

洪秀全手握50萬大軍,為何不直接北上中原而是東下金陵?

其三、缺少足夠的給養,後勤出現問題。所謂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炮一聲響,黃金數萬兩”,戰爭打的就是後勤;太平天國最終被湘軍剿滅與其糧餉斷絕關係很大,九江、安慶、天京等都是因缺糧而被攻破。我們可以設想下,在華北平原,太平天國五十多萬大軍該去哪裡找吃呢?要知道,當時經濟重心已經完全南移,國家的財政收入,京師的糧食物資供給都要依賴江南;曾經富庶的中原地區,因為唐末以來的長期戰亂以及過度開發,生態環境十分惡劣,糧食產量少之又少。可以說,在沒有根據地提供後勤給養的條件下北伐,太平軍就算不被清軍擊敗,也會被飢餓折磨,最終淪為一幫烏合之眾。

洪秀全手握50萬大軍,為何不直接北上中原而是東下金陵?

其四、太平軍水營力量強大,便於奪取金陵。在湘軍崛起之前,太平軍相對清軍而言有一大優勢,即是水營力量相當強大。1852年6月,太平軍在全州蓑衣渡被江忠源楚勇伏擊,幾乎全軍覆沒,戰船、運輸船損失殆盡。不過,進入湖南境內之後,太平軍在益陽、嶽州兩處奪得民船上萬艘;攻入武昌後,太平軍又將長江江面上的民船全部徵用。此外,湖南、湖北許多漁民又紛紛參加太平軍,這使得太平軍在短期內便恢復了水營力量。在河流縱橫交錯的江南地區,擁有強大的水上力量是戰勝對手的關鍵,太平軍是如此,後來的湘軍也是如此。1853年3月,太平軍放棄武昌,由羅大綱、石達開率水營開道,林鳳祥、曾天養、李開芳等率陸軍沿長江兩岸掩護,全軍直接撲向南京。不出一個月,太平軍便拿下了有“虎踞龍盤”之稱的金陵,並改名為天京 。

洪秀全手握50萬大軍,為何不直接北上中原而是東下金陵?

綜上所述,由於缺少精兵良將,又沒有穩定、安全的根據地來提供後勤給養和安置家屬,太平天國只能利用手頭僅有的水營優勢順江而下,直取金陵了。這不是戰略失誤,而是條件所限制,是當時太平天國唯一的選擇,也是正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