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里娃”到大学教授,他的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他坚定“读书有用”的信念走出大山,走上三尺讲台,成为莘莘学子的领路人与人生导师;他凭借“科技报国”的信念投身科研,发明专利20多项,打破部分技术的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以“淡泊名利”的心境刻录着自己的人生轨迹,用智慧和行动编织着精彩的经纬人生。

他就是西安科技大学校友、“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寇子明。

从“山里娃”到大学教授,他的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走出大山,培育桃李芬芳

寇子明,1964年出生于陕北吴堡县。大山深处的生活给了他坚强的毅力、勤奋的精神,再加上“读书有用”的坚定信念和摸索出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以骄人的成绩走出大山,于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西安科技大学原机电系机械化专业学习。1984年大学毕业时,凭借着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寇子明如愿以偿,来到太原理工大学(原山西矿业学院)开始教师生涯。1992年,寇子明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录取为博士生,继续在煤机领域深造学习。三年泛舟学海,寇子明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并在1996年晋升为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从“山里娃”到大学教授,他的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寇子明教授被众多学生推崇为“N牛”教授,学生以听他的课、当他的学生为荣。心怀责任、勇于创新、甘于奉献,这是广大师生对寇子明最好的评价。在寇子明看来,教师奉献的是绿叶的事业,他也愿意为学生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教学过程中,寇子明能结合自己的成功经验,教育本科生认清自己、合理定位、循序渐进、踏实前行,用能够体现成长的进步来检验自己、让自己可持续发展,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寇子明的教学工作量每年超额完成,先后培养出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重中之重莫过于解惑。教师应作为学生的人生导航者,给予适度恰当的指点。”这是寇子明的教学观,他认为每一名青年学生都要抓紧大好年华,努力学习知识扩展眼界,努力的过程是每个阶段一系列小目标的叠加和增长,要循序渐进,不半途而废,要用能够体现成长的进步来检验自己,让自己可持续发展。因此,他也尽心尽力的为学生找项目、提供实践基地,增强和提高他们“产学研用”的意识和能力。

献身科研,自己甘为人梯

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际,做到科技促进生产,形成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是寇子明所提倡的科研理念。在他看来,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在于“拉近科技与生产的距离”,需要更加重视实用技术,不能让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要真正让科学技术成为促进生产的“万能钥匙”。2005年筹建山西省矿山流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以该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寇子明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承担了大批国家级科研项目,成功解决了煤矿机械运行几项关键技术,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从“山里娃”到大学教授,他的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寇子明的创新团队把学校、设计院、研究院、企业等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汇聚起来,形成了一支召之即来、战之能胜的队伍,团队中现场生产、工艺设计、技术研究,各个环节的人员都有。方案直接面向工程来设计,设计之初就广泛征求虚拟团队中教授专家、厂家工程师、一线工人等不同层面人员的意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人机接口、系统间的关键接口,因此在设计完成后就能很快实现其研究、设计、制造、检测、安全调试。整个流程很快,作出的方案越接近实际生产环境就能更多地避免生产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他的团队可以同时进行很多项目,分小组去完成。而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团队把好方向,整体把握小组研究的问题,保证他们尽量不会跑偏。寇子明以乐于奉献的精神,为年轻科研力量的发展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提携后辈、自己甘为人梯,为年轻科研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使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进步尽可能少走弯路。

发明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多年的努力,寇子明教授取得的成绩斐然,

而他也真正让科学技术成为促进生产的“万能钥匙”。20世纪90年代末,山西潞安常村煤矿工作面是通过倾斜下运带式输送机将两翼高处采出的煤炭输送到中间低处的煤仓,经常因堆煤、飞车事故而停产,对企业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带式输送机生产厂家派出十几名技术人员去现场进行调试,几个月都没能解决,邀请了国外著名厂家的研究人员协助检修也没能解决。企业只好进行公开难题招标,国内某单位作出的方案是:需停产两个月进行改造,投资250余万元。

从“山里娃”到大学教授,他的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当时寇子明博士毕业不久,带着一种年轻的冲劲,经过现场的勘察和认真的思考,郑重做出了承诺:“我来做,只要几十万元的经费,无需停产,利用检修间隙完成改造。” 没日没夜、争分夺秒,一次次的实验,不时地陷入僵局,各种可能的办法和材料每时每刻都在寇子明的脑海里“交战”。苦心人,天不负。在实验室度过了紧张的60多天后,实验成功了。寇子明发明了“基于能量转换的矿用倾斜带式输送机防抱死安全制动技术”。依据山西省科技厅的鉴定,该项发明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除此之外,寇子明团队还成功研发生产了矿井提升系统安全运行关键技术及装备(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1DFA72120)。本项目拥有十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制订了3项全国行业标准,出版专著两部。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垄断,把多项技术和产品应用到国外,迫使国际知名厂商在集成投标中经常选用本项目产品,对解决深部煤层开采提升系统的技术瓶颈、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科技活动国际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淡泊名利,编织精彩人生

从“山里娃”到大学教授,他的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投身教育与科研多年,寇子明也获得多项荣誉:2009年,他荣获“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2011年1月14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寇子明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以“基于能量转换的矿用倾斜带式输送机防抱死安全制动关键技术”第一发明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同年,他还获得荣获“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第七届中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人才”“山西省科技奉献特等奖”等荣誉称号。2013年,他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4年,荣获“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2018年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

他作为山西教科文卫体系统的惟一代表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面对取得的成绩,寇子明没有满足,他仍然孜孜不倦求进步,他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是艰辛与快乐并存。他说:“科学,是一口气也松不得的,要有毅力和耐性。我会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用平生之所学,尽自己之所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从“山里娃”到大学教授,他的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献身科研服务生产。寇子明教授是千千万万个优秀的西科大校友的缩影,虽已离开西安科技大学这个大家庭,但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西科大以他们为傲!

更多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头条号:西安科技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