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他是玉雕界里的“疯子”

都说他是玉雕界里的“疯子”

都说他是玉雕界里的“疯子”

都说他是玉雕界里的“疯子”


Q:童年时期,您对未来的憧憬是什么样的?

A:童年的时候想法太多了,想当老师、想当画家。反正还是跟艺术沾边的。

Q:您最早接触艺术是什么时候?

A:如果单单是绘画的话,六岁,还没读书的时候。我哥哥给我小铅笔,我就跟着画。书里面有什么图案,就画什么图案。看到什么图案,就画什么图案。

Q:身边有没有人影响您做这件事?

A:我哥哥,我哥哥当时是学校出了名的“画家”。

Q:艺术对您的影响大吗?

A:我感觉是艺术打开了我的生命。有钱人家的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成长差异是很大的。有钱人家的孩子,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一直都很自信。而我们穷人家的孩子,一直都很自卑。那种自卑就是到了大城市,连走路都是蹑手蹑脚的,就觉得自己好low啊!然后到了高端场所,又觉得自己好像是被边缘的。艺术就是慢慢地让自己找回自我,找回自信。最后,与自信或者不自信无关。就是那样的过程。

Q:艺术对于您来说就是一种修行吗?

A:对!艺术就是修行!

Q:真正出现自己风格的作品是什么时候呢?

A:从一开始学习雕刻的时候就一直伴随着我。比如:一根破绳、一片枯叶,当别人都在抛弃这些颓败的物体时,我却觉得它们很美,可能在那个时候,我的个人风格就形成了。我的创作一直都有别于常人,所以别人一看到我的作品,就会说:这是“疯子”(行内人对于老师的称呼)的作品。

Q:每个阶段的作品都不一样吧?

A:是的。没有把握创作的时候,创作是抄袭,把握了创作的时候,创作就是成长的符号。这是成长的信息转化为物像的过程,所以每个阶段反映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

Q:一个作品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您认为您的作品也展现了自己性格的印记吗?

A:有,我的作品没有让人快乐过。收藏家这么评价过,看到我的作品,感觉心情很沉重。我的作品里反映出来的信息是对生命沉重的思考。

Q:自我评价一下吧,现实生活中的您是什么样的人?

A:追名逐利、狂妄自大、好财好色,反正就是很坏。(于老师真是自嘲高手)

都说他是玉雕界里的“疯子”

于丰也作品《了》

都说他是玉雕界里的“疯子”

于丰也作品《林》

都说他是玉雕界里的“疯子”

于丰也作品《尘不染》

Q:您创作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一件?

A:每一件都会有很多遗憾,但是,每件作品都散发着吸引我的光芒。比如以前做的《丝丝入扣》,之后做的《了》,现在做的《林》。对我来说,都是非常满意的。

Q:您更倾向于哪种说法:设计的灵感主要来源于冥思苦想,还是来源于灵光一现?

A:对于我个人而言,灵光一现的东西很酷。我觉得冥思苦想这件事情在我这里没有发生过,因为每次冥思苦想的事情都是失败的,很多时候都是你拽着那个事情,很累的。

Q:现在为什么做“于丰也”这个品牌呢?

A:本来做这件事,我是很乐意也很主动。至于为什么以“于丰也”为名做品牌,算是被逼的。哈哈。

Q:对这个品牌之后的发展您有什么期许?

A:我发现我们有很多NO.1!我对我们的团队很有信心,每一个位置的人都是那么合理的存在,很感谢也很感动。我希望越来越好。

Q:您觉得这个品牌承载着什么,或者说传达了什么精神?

A: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就像意大利是世界工匠之都,日本是世界匠人精神之城。其实,中国从古至今,这样的事情,在东方一直存在。中华大地太庞大,这里留存的匠人其实是相当多的。只是被主流抛弃了,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当一个好的东西流失了,我们要去民间把它找回来。所以,我们是先把自己变成这样,然后再去挖掘这样的事情,最后再去创造这种精神。

Q:您更希望“于丰也”的产品被当作艺术品来珍藏还是以实用为主?

A:收藏部分应该是为品牌站位的。每个品牌它都有一个让人们记住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收藏品,甚至就是公司内部的收藏品,或者是给一些特殊需求的客户做一些特定的收藏品。但是,让人们体验到作品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的成分更大一些,实用性的东西多一些,二者合一。

Q:现在做这个品牌,您还会延续之前的做事风格吗?

A:习惯的确难改,但是要更加勤奋。我是一个懒惰的人,懒惰到我只能在梦里创造,所以从现在我要用行动创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