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又一次“逼宫”

8月24日的澳大利亚内阁更迭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澳大利亚:又一次“逼宫”

澳大利亚:又一次“逼宫”

澳大利亚:又一次“逼宫”

突如其来的政权更迭

原本人们大多认定,澳大利亚政坛虽暗流涌动,但内阁更迭要到2019年才会发生。因为2019年5月才是该国既定的换届选举时间,且执政联盟(由自由党和较小的国家党组成)在众院仅多出1席,且最新民调显示,由肖滕(Bill Shorten)领导的工党支持率已反超执政联盟,很难想象执政经验丰富的自由党会选在这时“穷折腾”。

然而我们想象不到的事居然就这么发生了。

稍早,总理(现在应该叫“前总理”了)特恩布尔(Malcolm Turnbull)提出,应在澳大利亚法律中纳入减排指标,这原本是他在2015年任内阁通讯部长时的主张,但担任总理后已暂时搁置。令他未曾想到的是,内政部长达顿(Peter Dutton)竟以此为口实,在8月21日和23日两次成功搜集到党内议员足够支持票发起对他的弹劾。措手不及的特恩布尔尽管在第一次弹劾投票中险胜,却在接踵而至的第二次弹劾投票前退缩,不仅放弃总理、甚至也宣布放弃了联邦国会议员的身份。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跃跃欲试想取而代之的达顿(也难怪他这么想,自由党素有“内政部长是总理培训基地”的传统,很多总理在任职前都做过内政部长)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裳:8月24日党内投票选举新总理,他以5票之差输给了财政部长莫里森(Scott Morrison),后者成了澳大利亚近11年来的第七位总理。

似曾相识的套路

尽管孤悬于南半球,但澳大利亚一向是个传媒活跃的国家。然而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总理更迭,澳洲传媒普遍冷淡处之,浑不似境外媒体那般激动。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澳大利亚媒体和公众早已对总理更迭产生“审美疲劳”:过去11年里这样的戏份已上演过6回之多,且“逼宫”也并不新鲜:刚刚成为前总理的特恩布尔之所以能上位,也正是因为在2015年9月发起针对时任总理阿博特(Tony Abbott)的“逼宫戏”,党内串联、借题发挥、突然发难……套路和此番达顿对付他的如出一辙,阿博特也和他一样,一觉醒来便从总理变成了前总理。所不同的,是特恩布尔“自种自吃”,成为笑到最后的大赢家,而照猫画虎的达顿却无奈地称为“最佳男配角”。

就在新一轮“逼宫戏”上演不久的8月27日,工党政要、“11年内6次换总理”中唯一两次“换上换下”的前总理、前外长陆克文(Kevin Rudd)在《悉尼先驱晨报》上撰文指出,自由党的这一乱想,是澳大利亚“右翼越来越右”所必然引发的结果,更是一种“正在吞噬澳大利亚民主核心的癌症”。

之所以如此评论并非没有道理。

“前前总理”阿博特是在澳大利亚出现针对移民、外资“民粹式敌意”的背景下,借助这种右翼民粹压倒工党,夺取组阁权的。但上任后迫于现实考量,他不得不在诸如外资、移民等问题上采取相对务实的立场,结果被内阁中担任通信部长、早已觊觎总理位置的特恩布尔抢过右翼民粹大旗“一击必中”;而商人出身的特恩布尔政治上虽然保守、民粹,在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上却显得较为“自由”,如在减排和绿色能源等问题上就一直主张“积极配合”,和自由党内代表煤矿主和产煤选区的阁员、议员产生巨大嫌隙,最终倒在见缝插针、大胆出手的“达顿两连击”下。

未卜的前景

如前所述,“达顿模仿秀”相较特恩布尔的前一次只成功了一半:特恩布尔倒了,但上台的不是和“前前总理”阿博特友善的达顿(有分析家相信,“达顿两连击”的幕后总导演正是阿博特),而是阁员中与特恩布尔关系最近者之一莫里森。

莫里森曾在出任财政部长前负责澳大利亚入境事务处,是罔顾波涛之险拦截海上难民偷渡船、使之无法进入澳大利亚的“主权边界”行动发起者和操作者,在一些问题上叫特恩布尔更保守和民粹一些,但他在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立场与特恩布尔非常接近。迫于形势,就任之初他恐不会冒险再谈减排配额纳入法律,却仍难弥合自由党内部因接二连三“党内逼宫”而产生的嫌隙。

更要命的是特恩布尔并非“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而是借“裸退”给了对手一招狠辣的“拖刀计”。

如前所述,现今执政联盟在下院中仅领先1席,特恩布尔不仅辞去总理、更辞去联邦国会议员职务,就出现了一个需要补选的选区,一旦这空出的一席被反对党夺去,执政联盟的“多一席”就会变成“少一席”,如果盟友国家党出现动摇(事实上已有迹象),反对党随时可能借国会中任一议案的表决促使立法选举提前举行,打自由党一个措手不及。

当前全球贸易形势风云诡异,作为对国际市场依赖度极大的“资源国家”,澳大利亚正面临艰难选择,此时此刻由“逼宫模仿秀”引发的政治变数,以及由此导致的未卜前景,将令该国政治、经济政策走向横生更多不确定性,并将对全球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图1、特恩布尔的“裸退”留有伏笔(美联社);

图2、24日的“逼宫会”(法新社)

图3、莫里森笑到最后(路透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