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養生:健脾祛溼,防燥養陰

處暑,是今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養生:健脾祛溼,防燥養陰

處暑節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休息也要相應地調整。

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中醫養生學家指出 “秋三月,肺氣旺,肺屬金,其味辛,金能克木,木屬肝,其味酸,故當秋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這就是說,在飲食調理上也要以防燥護陰為原則,少用椒、蔥、薤、蒜,多吃芝麻、糯米、粳米、甘蔗、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

處暑養生:健脾祛溼,防燥養陰

立秋後為何要多吃扁豆

中醫認為,從立秋到秋分之間的時段叫做“長夏”,常常覺得食慾不振、胸悶腹脹等。這個時候吃點扁豆,有去溼、健脾、助消化、增進食慾的作用。

扁豆屬於藥食同源的蔬菜,一般人群一年四季均可食用。含碳水化合物也不多,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放心食用。

扁豆衣的B族維生素含量特別豐富,每100克扁豆可食用部分的膳食纖維含量為4.4克,比芹菜多了3倍。

扁豆一般要挑嫩的吃,嫩的一般顏色淺綠,泛黃就說明老了。豆莢兩頭的尖,如果一下就能掐下來,而且水汪汪的,則說明鮮嫩。

扁豆如果不熟透吃,則容易失誤中毒。所以,一定要充分炒、煮透,開水焯一下是不行的

處暑養生:健脾祛溼,防燥養陰

祛溼先要健脾,防燥重在養陰

處暑時節,一方面萬物收引,脾土肝木也隨之衰弱,容易產生內溼;另一方面暑溼仍然較重,暑溼易傷脾,而脾主肌肉四肢,脾被溼困之後,加上之前的暑天消耗,這時最易出現“秋乏”。

故緩解秋乏先要祛溼,而祛溼的關鍵又在健脾。所以在食用赤小豆、薏仁、冬瓜等物祛溼的同時,還可吃些淮山、蓮子、芡實、扁豆、糯米、粳米等健脾之品。

處暑期間,“秋燥”開始出現,小腸和膀胱功能減緩,故飲食要清淡,多吃蔬菜,少吃辛辣發物,增加酸味及滋陰潤燥的食物,如葡萄、西紅柿、蘋果、獼猴桃等,蜂蜜、銀耳、百合、荸薺、甘蔗等養陰之品也可適當食用,但不宜過於寒涼。

處暑期間若生食大量西瓜、香蕉等水果易引發胃腸道疾患。

2

“處暑三寶”——檸檬、百合、按摩 腹部

處暑養生:健脾祛溼,防燥養陰

處暑正是秋收之時,宜以酸味助之。檸檬酸甘性平,有開胃生津、化痰止咳、健脾之功效。對咽痛、咳嗽、食慾不振、妊娠嘔吐等均有一定效果。用檸檬汁滴鼻可治鼻竇炎,檸檬汁與橄欖油混合外搽能治手腳皸裂。故為處暑一寶。

處暑養生:健脾祛溼,防燥養陰

百合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功效。益氣而兼可利氣,養正而更能祛邪;養陰而能收,色白而能降。取百合40克,粳米50克,熬粥食用。不僅對中老年人及病後體虛、煩熱失眠者適宜,而且對於喜食辛辣、經常熬夜傷陰者來說,更是秋收養生之寶。

處暑養生:健脾祛溼,防燥養陰

處暑乃肺氣肅降之時,胃氣降則肺氣乃降,此時“腹宜常摩”。腹部位居人體中部,五臟六腑多藏於此,全身諸多經脈也循行及匯聚於此。且現代人多食少動,腹中積滯嚴重。

故在處暑期間按摩腹部尤為重要。

一般或坐或臥,兩手掌重疊,以肚臍為圓心,適當用力,先按逆時針再順時針方向緩緩按摩各36次,然後用兩手大拇指從上腹部適當用力往下推,遇到凝滯處多推幾次,對改善全身氣血的運行大有裨益。


另外,進入秋季

我們的香榧園林的新香榧果馬上就要上市啦

敬請期待

處暑養生:健脾祛溼,防燥養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