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復活」記

周總理:中國五大名窯都要恢復

龍泉青瓷“復活”記

敬愛的周恩來總理1957年在南京召開

全國輕工業廳局長會議作出

《關於恢復歷史名窯的決定》

本文系翟翕武口述,何力邁整理

翟翕武1916年生於山東淄博。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博山、沂南縣縣長。建國後,歷任浙江麻紡織廠廠長,浙江省工業廳、輕工業廳廳長,浙江煉油廠工程指揮部指揮、黨委書記,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副省長兼計委主任,中共浙江省顧委副主任,1983年從省委常委、副省長的崗位上退下來。

何力邁,《浙江檔案》雜誌主編

外國專家要“雪拉同”

上世紀50年代,一些外賓來中國訪問,其中有些喜歡中國瓷器的,問到外交部當時的外事人員,向他們要“雪拉同”。外事人員不懂,就回答說:沒有。對有些不是很熟悉的外賓說沒有,也就算了。後來,有位蘇聯專家也要“雪拉同”,大家就重視了,不能回答說沒有。專家拿著茶杯說:就是這類東西。外事人員說瓷器嘛,我們有著名的景德鎮、唐山的瓷器。最好的給他們看,他們說:不是,直搖頭。那怎麼辦呢?

後來,他們(外事人員)想出個辦法,到故宮陶瓷博物館問陳萬里(已故)。陳萬里是中國青瓷專家,他喜歡中國陶瓷,《中國青瓷史》就是他寫的。那些外交人員到故宮博物館找到陳萬里。他那個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就問他,蘇聯專家一定要“雪拉同”,各方面瓷器給他看了都不是,到底是什麼東西?陳萬里就笑起來:哎呀!你們這些青年,“雪拉同”就是我們龍泉青瓷嘛!陳萬里就順手從抽屜裡拿出一本《中國青瓷史》,說:是我寫的,“雪拉同”的故事裡面講得很詳細,你們回去仔細看一看。青瓷史裡面就寫了,宋朝龍泉青瓷出口到東南亞,從這個國家到那個國家,後來到法國去了。法國人一看到龍泉青瓷就非常喜歡,認為是世界上的珍品。當時法國很流行一個小說,裡面男主人公是個牧童,名字叫“雪拉同”,他的衣服顏色像青瓷一樣,淡青色,一年到頭穿這種衣服。他就像中國的西施一樣有名。大家說就叫(龍泉青瓷)“雪拉同”吧。小說主人公大家都知道的,人人都喜歡的,這樣就叫開了。後來,歐洲這些國家都叫“雪拉同”,美國也叫“雪拉同”,青瓷就是“雪拉同”。

這件事周總理知道了。當時,他就決定叫輕工業部趕快恢復龍泉青瓷。他說,不但是龍泉青瓷,中國五大名窯都要恢復。周總理說,恢復五大名窯,特別是龍泉青瓷一定要早點恢復,外國人來訪問中國就要看這些東西。當時,周總理給輕工業部部長講。部長在南京開會,他就告訴浙江,要恢復這個。當時,我是輕工業廳廳長,就組織了一些專家,把全國專家都找來,有南京、上海、北京、我省美院,還有中央美術學院的,反正是全國比較知名的專家,陶瓷美術方面的,成立了恢復龍泉窯委員會,我牽了這個頭。

祖傳秘方不願公開

委員會成立起來,我就著手研究如何恢復。當時摸不著邊際,已經失傳了700多年,找不到一個線索。後來,我們又去找陳萬里。陳萬里就提供了一個線索:龍泉有兄弟三個人,一個叫李懷德(已故),一個叫李懷川(已故)(弟弟)。還有一個是李懷榮(已故),他說,特別是李懷德是關鍵人物,祖傳秘方是傳給他的,他是哥哥。秘方几百年下來,李家祖訓非常嚴格,青瓷釉的秘方只能傳兒子不能傳女兒,女兒要出嫁的。一個兒子就沒問題,兄弟幾個只能傳大兒子,其他人不傳,就這樣一直傳下來。李懷德是個全才,陶瓷原料處理、造型、燒製,青瓷的雕塑,上面還有花紋,關鍵是外面一層釉子,釉子是個秘方。外人是不知道的。你們回去,兩個人找到一個,特別是李懷德,找到就不會走冤枉路。有門道了,我們很高興,回來就和葉宏明去。

葉宏明是天津大學畢業的一個學生,分配到輕工業廳來,學硅酸鹽的,專業就是搞陶瓷。這個學生是優等生,功課好,老師很讚揚他。那時候,他跟著我到龍泉去找李懷德。到處找,找不到。龍泉都是山溝溝,到哪去找呢?怎麼辦,就去問吧。到一個村先問有沒有姓李的,一個一個村莊去問,沒有的,馬上走。問、問、問,快到福建了,有很多村是有姓李的,但沒有李懷德。有一個村,問一個老頭,你們村有沒有姓李的?說,有的。有沒有一個叫李懷德的?他說,李懷德倒有一個。我說,你領著我們去見見他。他說,那可不行,他已經被監督勞動。那時土地改革,劃成地主的,就要監督勞動。不能到外面去,也不能接觸外面的人。我們說,那看一看。老頭說,不行。我說,回去找縣委書記。縣委書記姓王,(我們)問,能不能找李懷德?他說,我不能負責,沒這個權力。我說,好吧,回去找江華,找省委書記。我們(對江華說)李懷德非找他不行,是周總理決定的,要執行這個決定,技術在他手上掌握,是不是給他摘了帽子,把他請出來。江華說,好的,回去跟縣委書記說,摘帽子,請出來。我們再回去,走一趟真費事,當時又沒公路。回去跟縣委書記講,江華講了給他摘帽子。我說,你要不相信直接給江華打電話。縣委書記說,你們講了我們相信,好吧,給他摘帽子。就給村裡幹部打了電話,把李懷德地主的帽子摘掉。這樣,就把他請出來了。

把他安排到哪裡去呢?當時龍泉有個上烊瓷廠就把他請來。問他秘方,他不講,我們說,這是周總理決定,他也不響。後來,他說,要用他也可以(來做)。他在一個房子裡把門反鎖,在屋裡面搗鼓,弄來弄去,誰也看不見。他把釉子配好,門一開,說,你們去用好了。工人拿出上釉。先把胎子燒好,然後把釉刮上去燒,燒出來,就很好。這樣燒了幾件。我說,這樣不行,我們去請上海科學院的周仁(已故)。周仁是什麼人呢?國民黨政府時,中央什麼研究所的所長,在國外學習多年。這人水平是高的,他本來不是學陶瓷的,是學冶煉的,金屬冶煉。當時,他(對龍泉青瓷的恢復)貢獻也不小。他有興趣,我們把他請來。當時他70多歲,跟我們到龍泉。與他說了(李懷德的)情況,也見了李懷德,李懷德也沒多少話。他說他會做,配方還是不往外拿,這怎麼辦呢?周仁就出了個點子,他說,算了,我就不相信現代科學發展到現在還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他)與我講,你找個有出息的大學生,能鑽研的,交給我,和我一起到上海去共同研究。

犧牲一件國寶級文物

那人就是葉宏明。五十年代浙江尖端儀器光譜、色譜都沒有,只有上海有,北京也不一定有。就到上海科學院,葉宏明就跟他去了,採取了什麼辦法呢?他給陳萬里寫了一封信。周仁嘛,全國聞名的,周總理到上海來找科學家,就找周仁。科學家由他帶隊的,周總理也很看重周仁,他和陳萬里也很熟,親筆給陳萬里寫了一封信。他說,周總理現在決定恢復龍泉青瓷,沒辦法,要豁出個代價,要犧牲一件標準的出土的南宋龍泉青瓷。要是別人陳萬里他根本不會拿出來的,那是國寶,錢多少都是買不到的。他一看周仁寫的信,葉宏明交給他的。他說,沒問題,要恢復就要犧牲,他就找了一件標準的南宋出土的龍泉青瓷,交葉宏明帶回來。周仁就叫他(葉宏明)拿金鋼刀把釉子刮下來,用色譜、光譜作化學分析。現代的儀器過去是做不到的。裡面的化學成分,含鐵多少,含銅多少,這樣就把青釉化學成分分析出來了。周仁和葉宏明就研究出一個方子,配方研究好,葉宏明就帶著到龍泉來。根據這個配方,把原料配好,掛上釉子就燒,葉宏明在窯門口等著。一個窯要燒成,大概要一天一夜,可能還要長。他就等在窯門口,為什麼要等著?他從洞口看,要燒還原焰。龍泉瓷土是紫金土,紅顏色,紅土壤,它裡面含鐵很高,鐵還原氧化鐵,經過多少溫度,就反應出青色,青色主要是鐵還原。要燒就要從窗口看著,什麼時候溫度多少,要掌握這個溫度。這個差事很苦的。等燒好了就開窯,拿出來一看不理想,不像李懷德的那樣漂亮。他就拿著成品到上海,周仁和他共同研究,調整配方,再拿到龍泉去燒。燒了後,再拿了成品到上海,這樣經過大半年。(那時)跑一個來回很不容易,不像現在有高速公路,來來回回六七十次也有。一趟趟調整,到最後燒成了,拿出來一看,大家高興了,跟南宋的一樣的。拿著到上海,周仁一看說,行了,完全一樣,達到南宋水平。這樣,就到國務院報喜,《人民畫報》登出來了。

秘方與科學配方見面

《人民畫報》到香港,香港人都跳起來了,中國龍泉窯恢復了,當時是個大事情,後來國外也知道了。瑞典有個國際聞名的大律師,他把美元寄到外交部,叫外交部一定給他買套龍泉的茶具。外交部跟輕工業廳講,一定要給他弄一套。我們給他挑選了一套比較好的茶具,有茶壺、茶杯,外交部就給他寄去。後來,國際展有好幾次,龍泉青瓷都參加,就出了名了,(開始)出口。

燒成後,周仁也很高興,就拿著燒成的成品到上烊瓷廠,我說,你們把李懷德叫來,把這個東西放著。他(周仁)說,剛燒成的,你看怎麼樣?李懷德一看不講話,長著個臉,悶了十分鐘。我說,有什麼意見?他說,我對不起共產黨,我也沒辦法,我們李家祖上有祖訓,我不能違背,不能傳,祖祖輩輩是靠這個吃飯的。我說,你這個心情我完全理解,你用不著難過,也不要檢討,封建社會就是這樣。現在共產黨領導,你放心好了,你的工作,連你子女的工作我們都包下來了。這樣他放心了。這事一公開,他把方子拿出來,和葉宏明研究的一比,基本上一樣,因為科學的東西來不得半點虛假。他也就放下包袱,我們聘他當技師,也成立了研究所。

青瓷配方弄好了,我們就請了中央美術學院梅建英教授。還有,我們美術學院就是現在中國美術學院的周輕鼎(已故),國內有名的雕塑家。還有一個老教授是鄧白(已故),他是工藝美術系的系主任,也是比較有名的教授。特別是梅建英,他帶領著一夥學生到龍泉來實習,搞美術造型,仿古的,也有創新的,搞了一批石膏模具。周輕鼎搞了一些雕塑品。鄧白設計了一套餐具,也送給國務院了,宴會用的,還設計了一套茶具。後來,不斷有美院的學生、北京美術學院的學生來參與造型設計,出口品種豐富多彩,出口數量很大。那時出口很貴,龍泉青瓷一個盤子,出口到國外起碼一萬,一個小香爐都是上萬的。

官窯、哥窯、弟窯都恢復了,外國人向周總理提了一次意見,說,你們中國是陶瓷的發明國,但到現在沒有一部權威的中國陶瓷史,我們想替你們說話都沒根據。周總理叫輕工業部趕緊寫一部中國陶瓷史,輕工業部長牽頭。浙江由鄧白和葉宏明牽頭寫官窯、哥窯、越窯,五大名窯浙江佔了兩個,官窯和哥窯。那時候,周仁和我講,青瓷比任何瓷知名度都要高。他說,我到一個國家一定去看他們的陶瓷館。每個國家陶瓷館,缺了其它瓷器沒意見,如果看完了沒有龍泉青瓷,不能叫陶瓷博物館。

到現在他們(國外)還燒不出來,主要是原料。只有龍泉紫金土含有三個稀有元素,有一個叫鋰,有一個叫鎵,有一個叫銫。稀有元素別人也可以配,但人工配成本很高。龍泉稀有土元素的含量多了也不行,少了也不行,恰到好處。後來唐山,燒出來了,用人工配的,但成本太高,景德鎮燒了很多,也沒成。青瓷還是龍泉的。

深切緬懷本文中為龍泉青瓷復興做出巨大貢獻的已故先賢們

龍泉青瓷“復活”記

中國古陶瓷之父 陳萬里

陳萬里先生生於1892年,江蘇吳縣人,卒於1969年。中國近代享譽世界的陶瓷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他早年從醫,平生多才多藝,研究過崑曲,能唱能演,還是攝影家。

近代瓷學研究史

近代瓷學研究史可劃分為兩個階段,一為文獻考據階段,一為考古調查發掘階段。陳先生是我國近代第一位走出書齋,運用考古學的方法對古窯址進行實地考查的學者。他為考查浙江龍泉青瓷,自1928年起曾“八去龍泉,七訪紹興”,蒐集了大量瓷片標本,進行排比研究,開闢了一條瓷器考古的新途徑,從而使我國陶瓷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為現代陶瓷學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瓷器是中國古代重大的發明之一,是中國對人類文明史作出的傑出貢獻,所以中國在世界上被譽為“瓷國”。然而長期以來,陳萬里先生曾因“以數千年陶瓷著稱的中華,竟沒有一部陶瓷史”而感慨。

研究瓷器發展的歷史,文獻史料與實物史料是不可缺少的兩大方面,實物史料除傳世品外,即來源於古瓷窯址的調查與古墓葬發掘兩個方面。以這兩者相互印證的研究方法,是陳萬里先生創導的科學方法,為我國瓷學研究奠定了基礎。1946年,陳先生撰著的《瓷器與浙江》一書堪稱是從傳統的“書齋考古”走向窯址考古的一座里程碑。

龍泉青瓷“復活”記

陳萬里先生的不朽著作《瓷器與浙江》

陳先生走遍南北各地調查窯址

50年代以來,陳先生不辭辛苦地走遍了我國南北各地,調查了許多窯址,發表了一些調查報告與重要論文。《中國青瓷史略》是他繼《瓷器與浙江》之後,根據考古新發現對越窯與龍泉窯青瓷進行研究的重要成果。60年代初他又對北方瓷窯最為集中的河南、河北兩省進行了調查,發表了《調查平原河北兩省古代窯址報告》與《邢、越二窯及定窯》、《談當陽峪窯》、《禹州之行》等文章。其中《一九五零年以來對於古代窯址的調查》一文則是他對50年代10年間陶瓷考古的一個基本總結。

龍泉青瓷“復活”記

陳萬里先生筆記

龍泉青瓷“復活”記

龍泉青瓷“復活”記

龍泉青瓷“復活”記

陳萬里先生手稿《村居日記》

龍泉青瓷“復活”記

龍泉青瓷“復活”記

陳萬里先生手稿

影響

陳萬里先生不僅是中國新瓷學研究的開拓者,而且也是培育中國新一代瓷器研究人才的一代宗師。近30年來,我國在陶瓷考古與科研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應該說與陳萬里先生是分不開的。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為紀念這位瓷學的巨擘,為滿足學界及廣大讀者的渴求,出版了《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以示對陳萬里先生的紀念和尊崇。

龍泉青瓷“復活”記

陳萬里先生位於龍泉大窯遺址的故居

貢獻

另加攝影藝術方面的貢獻,1917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五四”運動時,他在北京大學做校醫,同時在該校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他知識淵博,興趣廣泛,對音樂、美術、戲劇等諸門類藝術都有涉獵,1919年開始研習攝影。

在當時,能有機會接觸、瞭解攝影的人極少。就是拿鏡箱的人,也大多認為“攝影的工作是絕對機械的,只要有技術上的經驗就可以說成功了”。陳萬里認為,這些見解都是“近視的、謬誤的”。“攝影離了機械的動作及技術上的經驗以外,對於取材,構圖陰陽,向背種種方面都是重要的”。他在自己的摸索研究中,最早體悟到攝影的審美功能,提出了攝影“造美”的論點,即在“極不美的境界中”,發現並“照成美”,把自然美創作成融入、表現攝影者個性的藝術美。這是攝影藝術理論中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提出這一論點並在實踐中加以論證,是陳萬里對我國早期攝影美學的貢獻。

多個“第一”

陳萬里以他探索的成果,在中國攝影史上佔據了幾個“第一”:第一個出版個人攝影藝術作品集(1924年《大風集》);第一個舉辦個人攝影藝術作品展覽(1926年上海);與同道一起組織了國內第一個攝影藝術團體——“藝術寫真研究會”(即“光社”1923年)。他為《大風集》所寫的序言,可以稱得上是我國第一個攝影藝術宣言。

陳萬里拍攝《民十三之故宮》,是他參與重要歷史事件的一次難得機遇,同時表現了他對攝影的深透理解和全面把握。他在這本冊子的《小言》中寫道:“廢帝溥儀出宮以後,我就跟著軍警政學各界辦理查封時所照的照片,由百餘幅裡面選出八十四幅,遂成就了這一小冊子。自信其中多少部分可以留作將來史料的地方。”

龍泉青瓷“復活”記

古陶瓷科學研究的奠基人 周仁

瓷器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創造發明之一。可是在中國古代文獻資料中,對這些歷史名窯的發展及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極少有完整的記載。

周仁自幼喜愛陶瓷,以後又萌發了揭開中國古陶瓷奧秘的信念。周仁在“成家不是頭等大事,立志才是奮鬥目標”的思想指導下,直到32歲他擔任交通大學教務長時才結婚。在簡陋的新房中,他精心佈置了幾件瓷器,可見他對陶瓷的濃厚興趣。

1927年,正是陶瓷產量和質量急劇下降的時期。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反動統治者的摧殘,使許多老工人失業,許多寶貴經驗失傳,生產上出現了粗製濫造的現象。1928年工程研究所成立時他決定在工程研究所中設陶瓷試驗工場,並決定與中央大學工學院合辦,建該工場於南京。他從湖南、江蘇等處請來8名技工,築窯燒瓷,開始了中國傳統陶瓷工藝技術的研究。是年夏,孫中山先生遺體安葬,他奉命精仿古瓷品80件,以資陳列和紀念。在周仁的精心指導下,其質量受到多方稱讚。

初戰告捷,周仁恢復國瓷精華的信心倍增,為了取得各個時期燒製陶瓷的科學數據,自1929年起,周仁親自到南京官窯窯址、杭州鳳凰山萬松嶺南宋官窯遺址,進行多次挖掘,並先後兩次親赴瓷都景德鎮進行調查。他與景德鎮著名老藝人共同對傳統青花瓷的製造工藝進行科學實驗和總結。

為振興中國陶瓷工業,周仁撰寫了中國陶瓷工藝的第一篇論文《中央陶瓷試驗場工作報告》。以後又對如何選擇陶瓷坯土配方的準則、一般陶瓷的製造、製成彩色釉、合理瓷窯的建築、古瓷的燒製等提出了許多新見解。

在仿製古瓷和藝術陶瓷、研製工業用瓷和機制日用瓷方面,周仁領導的陶瓷試驗工場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對重振民族瓷業作出了寶貴貢獻。但當時既缺乏經費,政府也不重視,古陶瓷研究處於困境,工場只好既研究又生產,聊以自給。1938年,陶瓷工場內遷昆明,條件更為艱苦。自1941年起,他們還開展了用於顯微鏡、望遠鏡、測距儀、潛望鏡的各種特殊的化學玻璃和光學玻璃的研究。

龍泉青瓷“復活”記

1928年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創立

周仁任總負責人

1953年,周恩來總理指示輕工業部要抓好古瓷研究和生產,欲請郭沫若出馬。郭老說,上海有個周仁,對此造詣頗深。周仁欣然接受了這項任務。當他聽說一些駐華使節出於對陶瓷古國的嚮往,想在中國買一些瓷器,然而大失所望:中國的瓷器竟是如此粗糙、笨重。他心潮起伏,夜不能寐。科學家的職責就是要為國爭光。於是周仁立即策馬上任,並在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中國古陶瓷研究小組。然而征途並不平坦,要恢復陶瓷工藝輝煌時代的水平,困難重重,歷代在景德鎮建造的名窯已是一片廢墟,周仁重訪景德鎮,在一堆堆瓦礫中尋珍覓寶。他十分細心,一塊手指大的瓷片都要撿起來研究;他對每一個窯址,都要追溯至它的始建年月。此後,他又到浙江龍泉荒僻的山原考察瞭解宋窯舊址,又和中國古陶瓷研究小組到黃河流域等地實地考察。

經過反覆試驗,他們發現採用離景德鎮120公里以外的高嶺土和祁門太和坑的瓷石作泥胎甚好。釉面則用距景德鎮約55公里的窯裡屋柱槽的釉果和景德鎮東南15公里的寺前的釉灰為佳。此外,他們還掌握了升溫曲線和最後火溫。終於,一批具有傳統特色的高級陶瓷出窯了。這些瓷器輕巧玲瓏,晶瑩光彩,造形典雅,達到了中國古代陶瓷水平,有些還超過了古代水平。

陶瓷工業在中國雖有悠久歷史,但解放前主要生產日用陶瓷和美術陶恣;工業陶瓷的生產一直處於落後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經濟恢復時期,根據國民經濟恢復的需要,在若干產瓷地區對耐酸陶瓷等化學工業用瓷材料和化學實驗用陶瓷器皿的製造進行了研究。自1954年起,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在周仁的主持下,與第一機械工業部電瓷研究所等單位密切合作,利用國產原料進行了高壓電瓷配方的系統研究。南京電瓷廠採用研究的坯料試製成功並生產了各種型號110千伏級棒形絕緣子和電纜套管等製品。1958年用不同粘土原料研究成功採用普通長石質瓷的工藝製造高氧化鋁質的高強度高壓電瓷,擊穿電壓高達40.1千伏/毫米。採用一種研製坯料試製成功330千伏空氣壓縮斷路器用瓷套,經受180個大氣壓而未破裂。

剛玉製品在特種陶瓷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的應用範圍很廣。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在1955年後較系統地研究了以燒結剛玉作為切削刀具材料。1958年開始小批量生產瓷刀片。國產瓷刀比硬質合金更適合於高速切削,光潔度高,吃刀量深。

另外,為了提高人造瓷牙質量,1959年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與齒科材料生產單位進行合作,完成了人造瓷牙的研究試製工作。瓷牙的物理——機械性能(如強度、熱穩定性、硬度、耐磨性等)都接近進口的高級商品。

與中國許多優秀技藝一樣,陶瓷工藝也是隻有經驗而無理論的。周仁有志填此空白,他和助手張福康等一起撰寫了《中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和殷周時代製陶工藝的科學總結》等論文,他還與人合寫了有關陶瓷研究的論文14篇。他在中國古陶瓷研究方面的卓越成績獲得國內外文物、考古、文化教育等有關部門的重視和讚揚,並在國際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中國陶瓷研究項目獲重大科技成果獎。1982年又榮獲國家頒發的自然科學獎。

周仁先生字子競,江蘇南京人。1892年8月5日生於江寧,1973年12月3日卒於上海

龍泉青瓷“復活”記

工藝美術泰斗 鄧白

鄧白先生號白叟,別字曙光。1906年9月生於廣東東莞縣。我國著名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中國書畫家、陶瓷藝術家,原浙江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鄧白先生,1906年出生於莞城的一箇中醫家庭。自幼喜愛詩文書畫,天資聰慧,興趣廣泛,曾師從居巢、居廉的弟子梁梅泉。鄧白教授是古瓷藝術研究專家,是具有權威性的學術鉅著《中國陶瓷史》惟一的藝術顧問,是中國陶瓷藝術理論研究的翹楚,他撰寫的《略談我國當代陶瓷的裝飾藝術》和在古陶瓷國際研討會上的學術報告《中國古陶瓷的藝術成就》,掀開了研究中國當代陶瓷裝飾及其演變規律的序幕。

鄧白先生一直在重慶的國立藝專(浙江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前身)任教,為中國美術學院的學科佈局奠下了良好的基礎,為新世紀中國培育了大量的工藝美術人才。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我國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鄧白先生還兼任了大量的社會工作,長期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分會副主席,浙江省政協委員、常委等職。

龍泉青瓷“復活”記

鄧白先生的自畫像

鄧白教授從事藝術教育70年,不僅是當代傑出的藝術教育家,更是一位名重藝林的工筆重彩畫家和書法家。他創作的工筆花鳥,形象生動,線條剛健有力,設色清雅秀美,極富裝飾性。他的創作風格源於嶺南畫派,又具有自己的個性,其工筆花鳥畫,有許多作品流傳下來。如懸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的《和平春色》大屏風,贈予廣東賓館的《紫荊圖》,北京飯店的《鶯歌燕舞圖》,東莞華僑大廈的《蟬鳴荔枝熟圖》,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的《嶺南丹荔》和《羅崗香雪》,四川樂至陳毅紀念館的《西山紅葉詩意》和東莞市政府會議廳的《嶺南春訊圖》等都是鄧白先生的代表作。他的書法風格獨特,呈現出一種音樂藝術的旋律美。他創作的瓷畫,特別是六十年代創作的青花花鳥瓷畫,其意境、風格、技法,均堪稱一流。

龍泉青瓷“復活”記

龍泉青瓷“復活”記

龍泉青瓷“復活”記

龍泉青瓷“復活”記

鄧白先生(左)

與著名書畫大家潘天壽先生一起工作

鄧白先生在藝術史研究領域造詣高深,成就斐然。著有《潘天壽評傳》、《圖畫見聞志》、《鄧白美術文集》。他曾親自組織有關人員對陶瓷美術史和陶瓷美術理論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探討,先後撰寫出一大批有質量的陶瓷藝術專著和論文。為提高我國陶瓷美術藝術質量,促進陶瓷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紮實可循的理論依據。1959年,建國10週年大慶之際,浙江龍泉窯廠在鄧白等浙江美院和浙江大學有關專家的參與和幫助下,成功地製作了一批精緻的茶具、餐具、花瓶、花盆等青瓷產品,送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向國慶獻禮。1962年,浙江龍泉青瓷生產終於得以正式全面的恢復。鄧白親自設計的“青瓷牡丹雙耳瓶”,受到專家和消費者一致好評,大批量投入生產。1980年終於成功地燒製出了南宋郊合官窯的仿名瓷。1989年,輕工部及中國陶瓷學會正式授予恢復南宋官窯科研成果榮譽獎;1990年,文化部又授予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並推薦國家科委將該成果編入了《1990年重大科技成果彙編》。鑑於鄧白先生在陶瓷藝術研究上的卓著成就,1980年,鄧白先生被推選為全國陶瓷學會副理事長,出口古陶瓷學會名譽理事。

龍泉青瓷“復活”記

鄧白先生(左二)在龍泉瓷廠指導

龍泉青瓷“復活”記

鄧白先生手稿

龍泉青瓷“復活”記

鄧白先生設計的龍泉青瓷

鄧白先生直到86歲高齡才正式退休,回家鄉莞城居住。於2003年8月23日17時05分在東莞市人民醫院逝世,享年98歲。

龍泉青瓷“復活”記

世界著名動物雕塑家 周輕鼎

龍泉青瓷“復活”記

周輕鼎先生是世界著名動物雕塑家、中國動物雕塑的奠基者,中國現代雕塑家和美術家。湖南省安仁縣人,父親是秀才,能書善畫,受母親影響,幼時的周輕鼎喜歡用米粉糰子和黃膠泥捏各種動物,又受父親指教臨摹山水花鳥畫。後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26年東渡日本,就學於日本川端畫校。1931年留學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校雕塑系,師從羅丹學生讓·布舍,後成為法國里昂著名雕塑家丟瑪的助手,其藝術日臻成熟,作品常在沙龍獲獎。冼星海、劉開渠均為其留法同學。1945年回國後,在杭州國立高等藝術專科學校(中國美院前身)任雕塑系主任、教授、代理校長。解放戰爭期間,他創作了浮雕《八口之家》和圓雕草圖《流民圖》等作品,表現了勞苦大眾的悲慘遭遇。

新中國成立後,周輕鼎先生致力於美術教育和創作,任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院)教授、雕塑系(民間美術系)主任,是浙江省第三、四、五屆政協委員。他滿懷愛國激情,赴全國各地講學傳藝,為國內許多城市創作了城市雕塑。60年代後,他由教學工作轉到動物雕塑創作上,先後到我省及江蘇、江西、廣東等地陶瓷廠做陶塑。他創作過大熊貓、梅花鹿、白鷺等大型動物雕塑,在北京舉辦過動物雕塑培訓班,在上海舉辦過小型動物雕塑展。出版有《周輕鼎動物雕塑選集》、《周輕鼎談動物雕塑》等專著。

1961年,應時任龍泉瓷廠(上垟瓷廠)廠長趙潛的邀請,周輕鼎先生來到上垟瓷廠創作傳藝,這也是周輕鼎先生第一次來到中國青瓷的故鄉龍泉。當時在龍泉縣委報道組工作,現已退休的市文聯原主席聞欣先生回憶說:“周輕鼎先生在上垟瓷廠的時候,我正好在廠裡採訪,並且住在他隔壁,是他的鄰居,當時條件十分艱苦,我們就住在瓷廠後面山坡上的土房子裡,房子很簡陋,只有矮矮的一層,連水泥地都沒有打。後來,縣委、縣政府還特邀他給縣裡的幹部講課。”

在講課中,周輕鼎先生講了自己的留學生活與藝術創作體會;回國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參加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的鬥爭,公開展出藝術作品,用藝術形象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的經歷。對龍泉青瓷的發展,他說:‘龍泉青瓷是國之瑰寶,要按照周恩來總理1957年關於儘快恢復歷史名窯龍泉窯的指示精神,把龍泉青瓷發揚光大。’ 同時他還就龍泉青瓷的生產發展和藝術創作等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周輕鼎先生的那次講課,在廣大幹部群眾當中引起很大的反響。

“周輕鼎先生個子較高、體態較瘦,他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從不擺架子。在上垟瓷廠他每天與工人一樣上下班,每餐都在食堂裡用餐。他在廠裡主要是創作小型動物瓷塑。”聞欣先生對當年這位鄰居的為人以及工作生活情況記憶猶新。

動物世界本是一個神奇的大千世界,美術家筆下的動物形象使許多人愛不釋手。許多美術家創作的動物畫或動物雕塑,各以自己的特色與風采流芳藝苑。周輕鼎先生一直以來對動物懷有厚愛,他欣賞它們純正的美,有生命活力的美與服務於人類的美。他幾十年不間斷地觀察、體驗、描摹各類動物的生態與特徵,並直接地用粘土進行寫生。長期的潛心研究、腳踏實地地師法自然,所獲結果是他手下的動物形象天趣盎然、瀟灑自如、充滿生命的活力。比如,他有一尊題為《警惕》的梅花鹿瓷塑,此鹿站在山崗上,聳著雙耳,警惕地聽著遠方的聲音,惟妙惟肖,讓人歎為觀止。

龍泉青瓷“復活”記

周輕鼎先生的雕塑作品

龍泉青瓷“復活”記

周輕鼎先生的雕塑作品

周輕鼎先生畢生致力於動物雕塑的研究、創作和教學,並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繪畫大師劉海粟曾稱“周輕鼎的動物瓷塑是具有國際水平的。”在創作與教學中,他承繼了法國寫實的雕塑傳統,十分注重動物精神狀態的表達與人的意趣的寄託,重視師法自然,再現動物的生動神態,表現它們的生命力。他治學嚴謹,創作勤奮,動物雕塑獨樹一幟。他的作品力求形神兼具,不尚藻飾,於輕鬆中顯示力量,在似乎漫不經意中表現情感和詩意。他的作品風格別緻,注重於動靜不同之時觀取動物之天性,表現手法自由流暢,一氣呵成。所作動物生動自然,神氣畢現,饒有情趣。他刀法蒼勁,粗疏不失玲瓏,顛倒順乎自然,避難藏拙,趣在法外,無門無派,純出自創。如在杭州孤山塑造的“群鹿”,被劉海粟譽為“生動絕倫”。“運斧施刀獨避工,粗疏顛倒自玲瓏,形崎神氣天真在,寫得牛羊栩栩風。”所有這一切都是周輕鼎先生藝術創作的鮮明特色。

從1963年至1982年,周輕鼎先生曾先後3次來到龍泉瓷廠實地創作,期間他與上垟瓷廠的楊永祥關係最為密切,因為楊永祥曾是他的得意門生。12 歲就在木岱口碗廠當學徒的楊永祥,當了7年學徒之後,於1950年招進上垟瓷廠工作,1959年,瓷廠領導發現這個小夥子不但勤勞樸實、心靈手巧,而且一心一意撲在技術鑽研上,就把他作為優秀工人代表、技術苗子保送到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院)去深造,就讀於該院雕塑系,主攻人物雕塑,而該系的主任正是周輕鼎先生,周輕鼎先生似乎特別看重這位來自青瓷故鄉、勤奮好學的學生,對楊永祥總是關愛有加,經常抽空額外給他作些輔導。寒窗3年、大獲而歸的楊永祥回到上垟瓷廠之後,成了廠裡的技術骨幹、設計科研部門負責人和龍泉青瓷人物創作的代表人物。

周輕鼎與楊永祥師徒倆,一個以動物雕塑見長,一個則以人物雕塑顯其功力。周輕鼎先生在上垟瓷廠的日子裡,人們總會看到師徒倆在一起切磋技法,一起交流經驗,一起挑燈夜戰,一起潛心創作的情景。

周輕鼎先生十分鐘愛龍泉青瓷,他把自己在上垟瓷廠創作的、最為喜愛的手捏瓷塑梅花鹿、馬、熊、狐狸、野牛、山羊等數十件瓷塑作品贈送給上垟瓷廠及一些青瓷愛好者收藏,並在一些贈送的瓷塑作品上親筆題刻,如在贈送學生楊永祥的瓷塑白鷺上就刻有“楊永祥同學留存 周輕鼎 1963 大暑節”字樣,中國美院熊寥博士在看了這些瓷塑作品後稱 “在國內尚不多見如此精美的作品”,連聲說“珍貴、珍貴。”

1982年,已經是86歲高齡周輕鼎先生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上垟瓷廠,然而,這次來上垟卻是周老先生的一次傷心之旅。因為他此前在廠裡創作的大量動物瓷塑石膏模具居然蕩然無存,後來才得知,由於當時上垟瓷廠生產的日用瓷和人物瓷塑銷路好,廠裡主要就生產這兩類產品,而動物瓷塑幾乎沒有多大市場,於是,周輕鼎先生那些動物瓷塑石膏模具竟然被當作廢物處理掉了。這些模具被毀讓周輕鼎先生感到非常痛心,他說,才這麼些年,那麼多的模具居然找不到一個……我86歲了,也許是最後一次來上垟了……楊永祥在惋惜萬分的同時,深深地記住了老師的話。

歲月無情,逝者如斯。雖然現在周輕鼎、楊永祥師徒倆都已經離開我們,但這對名師高徒生前創作的動物瓷塑和人物瓷塑,已經成為龍泉青瓷不可多得的精典之作和傳世之寶。在龍泉青瓷收藏熱不斷升溫的今天,收藏愛好者對他們的作品更是趨之若鶩,價格日益攀升。據說,周輕鼎先生的瓷塑作品在國外拍買市場,早就達數十萬元一件。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周輕鼎先生原創的動物瓷塑石膏模具並沒有蕩然無存。原來,1982年,酷愛青瓷、把動物雕塑作為畢生追求的周輕鼎先生,在他藝術人生的最後階段,在上垟瓷廠還是創作了最後一批青瓷動物瓷塑。為防止石膏模具再次被毀,在周輕鼎先生離開上垟瓷廠後,楊永祥把恩師這批尤為珍貴的作品石膏模具特意私下保存了下來。周輕鼎先生在天之靈如果知道這一切,想必一定會含笑於九泉。

從小在上垟瓷土堆里長大的楊永祥先生之子、龍泉章窯青瓷研究所負責人楊孔星告訴筆者,雖然,目前章窯青瓷研究所只生產周輕鼎先生原創的動物瓷塑和“四大美女”、“八仙過海”等楊永祥青瓷人物代表作,但他創辦研究所的目的並不在於此,而是要把周輕鼎、楊永祥動物瓷塑和人物瓷塑之藝術創作精華傳承下來,並不斷地發揚光大。

周輕鼎先生於1896年4月1日生於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1984年11月12日卒於浙江省杭州市。

龍泉青瓷“復活”記

青瓷老藝人 李懷德

龍泉青瓷“復活”記

徐朝興恩師李懷德的遺作

在清末民初,絕大多數龍泉窯停燒的時刻,他和極少數窯口,仍堅持生產和古代龍泉窯是一脈相承的瓷品;李懷德還擁有祖先從南宋以來,代代相傳的配釉秘方,他恪守幾百年“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幼”的祖訓,為了延續青瓷的命脈,生前無私地和本地制瓷老藝人,將口授心傳的胎釉配方貢獻出來,還一起投入開發試驗,民間力量結合外來官方科技,經過無數失敗和反覆摸索,終於重新掌握失傳已久的龍泉青瓷工藝技術,使沉睡百年的龍泉古窯重新甦醒。

龍泉青瓷“復活”記

李懷德(右二)與徒弟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朝興(左一)

及現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葉小春的父親

當時龍泉青瓷研究所唯一

胎釉配方專家葉時金(右一)

早年遊覽南京中山陵合影

今日青瓷界的第一位全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朝興一生念念不忘的的恩師,也是李懷德;在仿古小組的5年學徒時間裡,他從老師那兒學到了許多青瓷工藝絕活;當年那位15歲的小學徒,多年後儼然成為青瓷泰斗,其一生最感激的人莫過於他的恩師李懷德。

龍泉青瓷“復活”記

結語:

昨日之蒼穹,今日之星空,當我們翻閱中國陶瓷的歷史,流連在各大博物館一件件精美的陶瓷臻品之前,我們思緒萬千,從民窯的興起到各大窯系的形成,從官府的壟斷,到揚名天下的五大名窯,多少人,多少代,我們幾乎記不起他們的姓氏名誰......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下達恢復歷史名窯的指示,各省輕工廳的領導,陶瓷專家、美院的教授學者,陶瓷世家以及試製生產的組織者,他們承受著生活的艱辛和工作的壓力,跑窯址、採原料,試製攻關,為了名窯的恢復嘔心瀝血,默默無聞,他們在物質上大多不富有,有的人也已永遠的離開了人世。我們大家現在都還記憶起他們嗎?我們的後人還會記憶起他們嗎?歷史不能忘記!“不知歷史,焉知未來”。我在此發表這篇文章,收集編輯圖片忙了好長時間,就是想與大家一道緬懷銘記過去的歲月,共創陶瓷藝術的美好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