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培養孩子各種興趣時,其實父母在培養什麼?

當培養孩子各種興趣時,其實父母在培養什麼?

受益於高考制度改革與招生擴張,越來越多的人獲得教育機會,當一批批受過高等教育的70、80、90父母在談及孩子教育時,或基於自己以往的經歷,有相當一部分父母本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出發點,為孩子選擇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或響應學校號召,學校為學生減負,為學生擠出更多時間去培養多方面具有特長的年輕一代。

在這樣一種大趨勢之下,學校為孩子創造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老師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指導和建議,父母更是傾盡全力為孩子創造經濟條件和選擇餘地。而作為父母,是否想過,在培養孩子興趣背後,自己意在培養孩子的什麼?

當培養孩子各種興趣時,其實父母在培養什麼?

“我喜歡”

“還沒孩子的時候,我跟老公兩人經常旅行,孩子出生後出行頻率非常‘默契地’降低了,但最近我發現這樣的想法其實有點狹隘,不是孩子太小,而是我們考慮得太多想得太複雜,所以我們陸續計劃出遊,帶孩子去看世界各城市地域風情,去接觸陌生人,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善意,語言不通沒關係,笑容是共通的。孩子得到鍛鍊漸漸大膽,對世界充滿好奇,他會更主動去跟我們交流,在西班牙偶遇街頭古典樂表演,他頭一次提出想要學習小提琴。他那句‘我喜歡’讓我至今慶幸當初覺悟得剛剛好”林太太欣慰地說道。

楊絳先生曾這樣形容:好教育是啟發學習興趣。“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在旅行路上向孩子傳遞對生活的熱愛,讓孩子感受敞開心扉享受當下和發現美好的生活態度,發現愛好並主動踏出第一步,沉浸專注在興趣中。常說孩子還太小,我們是否低估了孩子的學習能力,模仿能力和理解能力?孩子比想象中更敏感地感知大人的情緒,

“好的教育”是言傳不如身教,“好的教育”是專注於喜歡並踐行於此

“因為在我手上,它會發光”

父母經常帶十歲的小熙去音樂廳聽音樂會,在八歲時父母商量為孩子選定一種樂器來學習,但孩子從鋼琴換到小提琴再到現在的小號,父母有點擔心孩子還在一直會飄忽不定,多嘗試是好事情,基於這樣的情況,他們跟孩子坐下來溝通最後達成了共識。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而平等是有效陪伴的基石。引導孩子瞭解自己的心情,平等傾聽是為孩子負責的重要一步,讓孩子去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讓孩子的責任感跟孩子的年齡一起成長,“因為在我手上,它會發光”是對這樣的平等、引導最好的回答。

當培養孩子各種興趣時,其實父母在培養什麼?

迴歸教育本心

曾經不自覺地為別人家的孩子而焦慮,抱怨孩子不懂父母好意。教育近乎農業生產,絕非工業生產。每個孩子均有他的天賦,從孩子本願出發,適當引導和澆灌,避免功利性教育,迴歸家庭教育初衷,培養孩子的專注、責任感等多種意識,為孩子成長奠定基礎,從新出發,從心出發。

當培養孩子各種興趣時,其實父母在培養什麼?

當培養孩子各種興趣時,其實父母在培養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