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癡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恩斯特·伯施曼(1873-1949),德國建築師和建築學家,出生於普魯士梅梅爾地區(今立陶宛境內克萊佩達縣),1891年考入柏林工業大學學習建築學,畢業後進入普魯士建築管理部門任建築工程師。

1902年,29歲的伯施曼被德國政府派到遠東的殖民地青島,擔任東亞駐防旅建築官員。之後兩年他多次訪問天津、北京等地,在那裡,當時還很少引人注意的中國傳統建築喚起了伯施曼的興趣,中國傳統哲學、宗教思想與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國後,伯施曼精心制定了全面考察中國古建築的研究計劃,並申請到了一筆為期三年的專項研究基金。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國皇家基金會的支持下,伯施曼以德國公使館科學顧問的身份開始了首次考察之旅。

在這次考察中,他穿越中國14個行省,形成數萬裡,對中國的皇家建築、寺廟、祠堂、民居等進行了全方位考察,通過攝影和繪圖將眾多中國傳統古建的影像記錄了下來,拍攝了8000多張照片,繪製了2500張草圖,留下了1000頁測繪記錄。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這次回國後,伯施曼短暫參加了一戰,戰後在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擔任軍隊建築局官員,期間舉辦了多場有關中國的講座。從1925年起,伯施曼任教於柏林工業大學,並獲得教授頭銜。

這期間,伯施曼花費20多年時間,對在中國考察積累的這批內容極其豐富的原始資料進行梳理和研究,先後出版了六部論述中國古建築的專著《中國的建築和宗教文化之一:普陀山》、《中國的建築和宗教文化之二:祠堂》、《中國的建築與景觀》、《中國建築》、《中國的建築陶器》和《中國的建築和宗教文化之三:中國的寶塔》。這些著作均早於梁思成考察中國古建築所撰寫的《中國建築史》,成為中國古建築史領域的開山之作。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1932年,伯施曼受邀成為中國營造學社的通訊研究員。1933年至1935年間,民國政府特聘伯施曼為中國傳統建築遺產顧問。1933年到1937年,伯施曼第三次遊歷中國。和以往一樣,這次旅行他也帶回了包括照片、建築圖樣以及石雕拓片和碑文在內的許多材料。1940年後,伯施曼先後任教於波恩大學和漢堡大學漢學系。逝世後,伯施曼的藏書和學術遺產則均由科隆大學收藏。

作為全面考察和記錄中國古建築的第一人,伯施曼的研究成果長期不為大眾所知,甚至遭到本土建築學家的非議。隨著近幾年國內學術界對伯施曼的重視,其學術成果也不斷被挖掘整理,部分專著已有中譯本。這其中以1923年出版的《中國的建築與景觀》最為著名,近幾年先後三次被翻譯成中文出版。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書中伯施曼精選了自己在1906年-1909年所拍攝12個省的288張建築照片。這些照片裡,有42處是現今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一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或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約80處是目前的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餘處為當代復建或曾經落架大修,至少有60處建築蕩然無存。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承德小布達拉宮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濟南大明湖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都江堰吊橋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成都府青羊宮八角亭

948年8月19日,為挽救嚴重的財政危機,維持龐大的內戰軍費開支,國民政府實行幣制改革,以金圓券取代法幣,強制民間將所持黃金、白銀和外幣一律兌換為金圓券。

由於幣改倉促實行,新的金圓券已來不及印製。時任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面對緊迫的發行要求,將這批已封存的“法幣特種券”直接作為金圓券發行流通使用。所以,第一批金圓券票面上沒有印“金圓券”字樣,而且年號標註為1945年。

這版金圓券共有6種面額、8種版別,票面正面為孫中山、林森或蔣介石肖像,背面則為各地風光。這其中有3種版別均使用了伯施曼的攝影作品。

壹圓金圓券背面為石寶寨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原圖, 恩斯特·伯施曼拍攝於四川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現今的石寶寨

拾圓金圓券背面為拱橋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原圖由恩斯特·伯施曼拍攝於四川雅安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貳拾圓金圓券背面則為伯施曼拍攝的泰山南天門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伯施曼拍攝的泰山南天門原片

這個德國人是中國建築攝影的鼻祖 痴迷中國建築 作品上了民國鈔票

伯施曼1949年逝世。也許他不知道,就在他逝世前一年,作為蜚聲歐洲的中國古建築學家,他的攝影作品會被當做紙幣的主景,在中國億萬百姓間廣泛流通傳播。雖然大部分國人不知道這些作品究竟出自誰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