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力主联合李自成、张献忠余部的堵胤锡?

战歌仰望星空



125878215


南明一朝能当得起英雄二字的,只有堵胤锡和张煌言。

堵胤锡被称为南明唯一的战略家,其过人之处便是能审时度势,从大局出发,利用一切可能,化敌为友,以抗清为最高宗旨,尊重各方已得之利益。

他不但成功说服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而且对已降清的各路降将,有针对性地予以感化,晓以民族大义,使其再举大明之旗,加入到 反清阵营中来。

连害死崇祯的凶手,使大明倒掉的主要推手的李自成未亡人高夫人,他也力争了个诰命夫人。

历史证明,这些前身流寇的反正部队,是南明最有战斗力,是最忠诚的。

但是南明的主战场是内斗,一个南明史就是一部内斗剧!当堵胤锡托程峋把自己和忠贞营将领的部分家眷护送到梧州。不料,李元胤为了阻止忠贞营进入广东,暗中指使封川守塘官张祥发炮,把程峋和他护送的家属座船击毁于江中。

南明亡原因就是自己人拼命坑自己人,而那时的明朝势力已经是华夏各方势力中最腐朽最无耻的一部分了,身处其中的异类堵胤锡怎么会有好结果?

最后活活气死,才四十九岁!

千古堵公,他虽名声不显,但却是南明史中我最敬佩的人,不过他缺少了一股狠劲。

正如他所建“君子营”般,堂堂正正,方为君子,却也因如此,被三省总督何腾蛟压的死死的。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若南明能更多堵胤锡那般,文采斐然,却愿与他们眼中的粗鄙武夫同甘共苦,只为大明一片青天,而不是所谓的事急一死报君王的无担当之辈,或拆台内斗之徒,那大明有望光复。

可惜!历史是公正的。



蓉儿不姓马


我们都知道在明朝末年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而且是从未没有的政治变革,如果历史再能倒流也许会“中兴”成功的!


明朝末年1664年以后基本政治核心基本全夸掉了,就剩下巡抚堵胤锡和李自成的残部,张献忠的残部明朝剩余部队三个武装势力组成的联军共同抵抗清军的进攻!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明朝末年的武装力量的“编织”者!

堵胤锡

堵胤锡(1601年-1649年11月26日),又写允锡,又名锡君,原名灵授,字仲缄,一字牧子,号牧游。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今宜兴市屺亭镇前亭村人。明末及南明大臣。

基本内容

  堵胤锡(1601-1649),字仲缄,无锡(今属江苏)人。南明大臣。

 崇祯年间进士。官至长沙知府。以乡兵破贼,杀贼魁,遂以知兵出名。福王时,历湖广参政,摄湖北巡抚事。唐王立,任右副都御史。李自成死,众立其侄锦为主,拥兵三十万,骤至澧州。胤锡议抚,躬入其营,慰谕归附。王大喜,加封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制其军。遂与锦等深相结,倚以自强。



  永明王立,任兵部尚书,封光化伯。在湖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等地进行反清活动。后至浔州,发病卒。赠浔国公,谥文忠。  

在我看来堵胤锡是明朝袁崇焕后又一个比较强的“兵部尚书”吧!他想把闯军,南明军,地方武装集合成一个有力的拳头直接对准清军,但是我绝的当时这三家势力都不是特别强悍,但是又互相依靠,而且还在勾心斗角的存在者,这样的军事力量是最脆弱的!简直不堪一击,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他们都没有占到位,本来是合兵一处将打一家,一直对外才对,可是这三家势力无法团结所以无法取得战略性胜利!他的军事能力是好的,但是缺乏有力的政治核心人物,他的意见是好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没错,但是三家势力都有各自的私心,

所以战略意图是对的,但是天时,人和他都没有,所以就是白说,如果当时崇祯皇帝的太子还活着,也许在团结方面更好的聚三方军队合力一同出击,一举攻克清军!可惜他只活到了49岁就牺牲了!也许明朝真的大势所趋!


北风之神529


南明少有的战略大师,堵胤锡

如果单看《明史·堵胤锡传》,肯定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这就是一个妄图火中取栗的蹩脚的野心家!只是对于明代历史,尤其跟南明相关的人物,你要只是听信《明史》当中一面之词,那很明显是要陷入一个误区的。在这里首先要感谢顾城先生和他的《南明史》。是他的努力,才为我们揭开了笼罩在整个南明历史之上的黑幕,让我能更清晰、客观的去看待那段历史。这里我们先抛开其它不谈,仅从堵胤锡的所作所为上去分析,看看堵胤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堵胤锡的主要作为就是招抚大顺余部,以大顺余部设立忠贞营;整顿川湘的明军,设立忠开营。而这实际上就是直接针对南明自身的两种痼疾:

一是,联虏平寇还是连寇抗虏。在南明弘光政权建立之时,迷惑于清方为崇祯报仇的大旗,立即就确立了联虏平寇的战略。这虽然在我们现在成王败寇眼光的审视下,是错的不能再错。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是一种无论主观还是客观都必须所采用的一种战略。首先在君主刚刚被逼自缢的情况下,你就去联合把君主逼死的敌人,这会直接危及王朝的法统与道统;其次在当时李自成与张献忠都还具有相当实力的情况下,你想联合,人家也不一定搭理你;最后普通帝国子民尚知孝悌忠义,你这样干,瞬间就会失去民心。这里你不得不佩服跟痛恨洪承畴等辈,佩服是因为这个方略高、实在是高;痛恨是因为此计实在毒辣,既让当时的帝国上下联想到唐代的借师平定安史之乱,从而丧失警惕;又让南明、李自成和张献忠都认为他们不过是想趁火打劫,占些便宜就会回去,进而觉得未来天下归属还得这三方来争,因此就相互防备、敌视看不到真正的威胁。

好在随着李自成与弘光的相继败亡,无论南明、李自成余部还是张献忠都看清了自己真正的威胁。隆武帝顺势提出了连寇平虏的方针,堵胤锡也深刻认识到只有真心与李自成、张献忠联合,建立统一战线才能挽救危亡。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南明那些抱残守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中枢、督抚等实力派,偏又要出来坏事。连寇抗虏的大势难易,但是他们心底对这些前叛军的戒备与抵触始终难以消除。于是他们就自作聪明的想出了借刀杀人、驱狼搏虎以达到寇与虏两败俱伤坐收渔利的效果。这个时候我在不知道到底该不该气了!你想驱狼搏虎,可以啊!但是你看看当时的大顺余部,一无根据、二无后勤补给,就算是狼也是一群病狼。你这个时候采取这个方略,只能是损人不利己,既给敌人扫平天下减少了阻力又大大损伤了自己可以团结的力量。假如何腾蛟与瞿式耜也跟堵胤锡一样明白,再或者说南明有三个身居高位的堵胤锡,那情况绝对不一样。

二是,忠开营的建立。南明各地的明朝官军,因卫所制的败坏、久不经战阵,皆畏敌如虎,毫无战斗力可言。不仅保卫不了南明残破的河山,反而在投敌以后战斗力暴涨。南明耗费财力、物力所维系的看似庞大的军事力量,只是白白便宜了敌人。有鉴于此,堵胤锡入川收编了当地的明朝官军。然后日夜操练,讲习战阵。在堵胤锡的训练下,这制名不见经传的弱旅竟也成为了南明末期的三大劲旅之一。我们看南明时期的朝臣,不乏忠心忧国之人,可大多都是何腾蛟、瞿式耜之辈。虽然气节令人敬佩,但所作所为实则是误国误民。若他们能少一些门户之见,多做一些像堵胤锡那样的实事。后来的我们也只能是怒其不争了!

由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堵胤锡的所作所为是真真的威胁到了清的平定天下。所以就能判断出堵胤锡是被抹黑了!

此外,在大西军入滇,休养生息之后实力大增的状态下,同样也打起了联明的大旗。于是他们上书永历,希望能将孙可望封为秦王。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想借此看看永历朝廷的诚意。只是一个虚名,就换来这样一支精锐部队和稳固的后方,怎么看都没有拒绝的理由。可就这,永历朝廷内部还是吵成一片,最后还是在堵胤锡的力争下才勉强给封了平辽,二字王。

还有堵胤锡为了给忠贞营安排一个稳定的后方,让他们可以休养生息、恢复实力同时也想让永历朝廷能真正相信忠贞营。于是就苦苦劝说让忠贞营将领家属和自己的家属一道进入永历朝廷的控制之下。可是永历朝廷内的地方军阀,害怕忠贞营进入会影响自己独霸地方,于是就在水路埋伏将运载堵胤锡和忠贞营家属的坐船统统击沉。此后忠贞营再也无法相信永历朝廷,这一切就造成了实力比大西军强大的多的大顺余部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纵观整个南明,可以称得上卓尔不群、眼光独到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仅仅只有张煌言和堵胤锡二人。二人当中又以堵胤锡的战略眼光和大局观更强。堵胤锡一生都致力于联合大顺与大西余部挽救危亡,并且在他麾下的忠贞营于湖南前线屡败敌军。要不是何腾蛟这个猪队友,堵胤锡和忠贞营必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南明的败亡不在于实力不够,要是南明、大顺、大西能真正联合起来,在加上金声恒、李成栋的相继归明。这些力量能整合起来,几个清也不够看的。只可惜,南明同样自己玩死了自己!


战歌仰望星空



堵胤锡是明末大臣,清军入关后任南明兵部尚书,封光化伯。在湖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等地进行反清活动。 主张联合大顺军和大西军,共同抵抗清军。受堵胤锡招抚的李自成余部李过、高一功的大顺军有三十万之多。堵胤锡的联合农民军的反清行为却遭瞿式耜、李元胤的猜忌。何腾蛟、瞿式耜也排斥农民军。瞿式耜同党的丁时魁、金堡等上疏劾奏他在湖南“丧师失地之罪”。在这些人眼里,堵胤锡绝对是个另类,大明江山就是毁于李贼之手,你居然还要和他们合作,甚至还质疑他是否有野心。永历三年,堵胤锡率忠贞营的淮侯刘国昌部出征,到浔州(今广西桂平)途中吐血病卒,年仅49岁,三军恸哭,如丧父母。永历皇帝痛悼不已,辍朝五日,谕祭九坛,赠上柱国、中极殿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浔国公,谥文忠。

堵胤锡是南明官员中最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他深知明军腐败之极,要支撑抗清大业唯有联合农民军,使之为己所用。因为弘光朝不能接受联合农民起义军抗清,结果却采用“联虏平寇”方针,导致数十万官军叛降清朝,反过来为满洲贵族效犬马之劳。隆武以后,朝廷逐渐接受了堵胤锡等人的意见,由“联虏平寇”转为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但在南明隆武至永历朝廷中的官绅大多数是把联合农民军作为权宜之计,内心里其实是痛恨农民起义军的。在危机之时就那农民军打头阵,而稍微得到喘息后就让农民军靠边站。堵胤锡着眼于民族大义,始终不渝地奉行联络农民军共同抗清的政策,所以被朝廷那些人看成另类。



堵胤锡为人正直,大公无私,对大明忠心耿耿,不拘泥于陈腐旧套,不畏流言蜚语。是当时南明少有的杰出政治家,他的政治眼光远高出许多身居高位的南明重臣。因此无法得到那些目光短浅,一心为己的同僚们的谅解和配合。他们挖空心思将他排挤出朝廷,让他率兵出征结果又不提供军饷,堵胤锡奔走连年,早已弄得心力交瘁,当他率忠贞营刘国昌部出师时,军队走到浔州后堵胤锡旧病复发。临终前堵在遗书中仍孜孜以国事为念,叹恨不能死于疆场而命终于枕席乃是平生之大憾,死后仍愿化为厉鬼以杀敌。当晚,堵胤锡连声叹道:“复楚包胥何向哭?复楚包胥何向哭!”,随即在长生寺驻地溘然而逝,年仅四十九岁。

堵胤锡不愧为一个磊落不羁,心怀坦荡的英雄豪杰。只是所遇到的同僚都是”猪队友”,是自己满腔的抱负无法得以施展,最终抱憾而终。


乐乐爱收藏


政治永远是利益先导。

在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条真理,颠覆不破。

上一秒还拔刀相战,你死我活的对手,下一秒就能成为战略盟友,这一点,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来说,应该说是做得比较到位。

在中国古代,所有有成就的领袖人物,都会抛开所谓的道德绑架,道德在功利面前不值一文。面子也好,道德也罢,正统也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有强悍的实力,什么都有,没有实力,一切都是屁话。

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这个无疑是正确的。



躺着看驴


堵胤锡主张联合李自成张献忠余部抗清是对的。以当时的朝代,清朝是外敌入侵。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是属于汉民族内部矛盾。堵胤锡的主张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和民族意识。

可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余部,李自成张献忠带领的起义军都是一些农民,都是被当时明朝朝廷和官僚机构,压榨和剥削的吃不饱挨饿的农民。他们起义的目的就活命,可是这些由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朝廷缓解的阶级矛盾。生命得到了保障!起义军的领袖甚至由此而腐败,使整个起义军丧失了起义时战斗的动力,因活命而拼命。李自成推翻明朝建立大顺,由此而腐败起义军失去了为了活命而拼命的动力!而转变为因活命而逃命。这时候就是堵胤锡把他团结起来,起义军的战斗意识也不会高。

明朝的那遗留贵族和官员。几乎都是经过明朝二百多年,那些腐糗之极的官僚机构的遗留者。他们根本就没有民族意识,也分不清谁是真正的可以灭亡明朝的敌人。一些腐败无能分子。如果要是有一点民族意识。明朝都不可能灭亡的那么彻底!


米粒29331981


自“李自成”兵败而亡以来,大顺军撤退西南,经“堵胤锡”招抚,大顺军归顺了朝廷,命名“忠贞营”,这样,虽然明军势力壮大了些,但朝廷存在的党争弊端一直存在,这种病根不除,“堵胤锡”联合各方,其实也是在瞎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堵胤锡”应该做的是挟持朝廷,好好利用朝廷这面大旗,号召各方扫清宇内,而不是扶持朝廷作苟延残喘,以致党争继续延续,互相制肘攻伐,让志大才疏的何腾蛟、瞿十四那样的朝臣尽情发挥,军队政令达不到高度统一,全国大小抗清势力一盘散沙,各自为战,被入关清军是个个击破。就“堵胤锡”招安“张献忠”部下“孙可望、李定国”部也遭到朝臣的反对,就这样的朝廷“堵胤锡”的力主联合也是于事无补,当然非常时期也得有野心和魄力,“堵胤锡”的做法是好的,可惜在能力上形势比人强,明末汉人里还没有出现三国曹操、司马懿式的英雄人物。


夏有凉风61


堵胤锡字仲缄,南明诸多官员中最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战略大师。

他深知明朝官军虽多然官兵皆师老兵疲,将领与士卒都腐败至极,无力抗击清军南下。要支撑南明之半壁河山唯一的办法就是联合农民军,将其纳入己方。

1645年他亲赴松滋草坪同李锦、高一功谈判,能够以明朝巡抚之尊拜见李自成妻子高夫人,此种诚义体现了堵公的阖达胸襟,在国家危亡之际,堵胤锡着眼民族大义,始终不渝奉行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的大计,此种战略眼光是同时代明廷官员无人乞及的。

1649年堵胤锡于广西桂平吐血病卒,时年49岁。堵公亡故三军恸哭,如丧父母,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巾。堵胤锡的离世殊为南明政权一大损失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