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海原縣有西夏王朝所建的「金庫」令無數人趨之若鶩

海原大地震搖出了一個龐大的洞窟,裡面裝滿著金銀。驚恐的災民無暇顧及,有少數膽大的跑進去拿了幾塊銀錠,迅速地離開了,也有貪心的人,在之後發生的餘震中,永遠地和寶藏又埋在了一起。


銀錠流入京、滬,舉國震驚,廣東某君組織一遠征隊前往探察。美國聞之,唯恐與敦煌之寶被英國瓜分去一樣留下遺憾,迅速以國際饑荒救濟委員會的名義隨派厄普頓克勞斯趕赴災區。北洋政府也不示弱,派欽差大臣謝家榮前往調查。

寧夏海原縣有西夏王朝所建的“金庫”令無數人趨之若鶩

在海原縣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找到柏木樁,金銀口袋裝。後來經西夏專家考證後證實,這個傳說其實就是指西夏王朝在南牟會行宮所建的金庫。


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王國,兩年後的1041年便在天都山(今寧夏海原縣)集10萬大軍,舉行了著名的宋夏“好水川、定川寨兩大戰役”。據《西夏紀》卷九載:“秋閏九月,元昊攻定川寨,宋涇原路馬步軍副都總管葛懷敏戰歿,元昊遂大掠渭州(今甘肅省平涼市)引還。”“因天都與涇原路接,山川平易,勁騎疾馳渭州,日暮可至,特營宮室居之”。“南牟會行宮,庫府館舍皆備。”李元昊將掠奪來的金銀財物全部運至天都山地區的南牟會行宮(今西安州),並在天都山的深處建造了西夏國的金庫。為了進一步集資實現“朕親臨渭水,直據長安”的願望,李元昊不僅掠奪周邊宋朝的城池,還經常掠奪過路商賈的財物。據《西夏紀》記載:“回鶻土產,珠玉為最;帛有兜羅棉、毛氈、狨錦、注絲、熟綾、斜褐;藥有膃肭臍、硇砂;香有乳香、安息、篤耨。其人善造賓鐵刀、烏金、銀器,或為商販,市於中國、契丹諸處。往來必將由夏界,夏國將吏率十中取一,擇其上品,賈人苦之。”並在天都山避暑行宮建造“庫府”,為入主中原而在天都山大量積累財富。李元昊在內訌中被太子寧令哥殺死後,西夏金庫隨之消失,無人知曉,成為一樁懸案。據傳說整個“庫府”是用柏木建造的,並埋有柏木樁作為記號,民間由此有“找到柏木樁,金銀口袋裝”的傳說。

寧夏海原縣有西夏王朝所建的“金庫”令無數人趨之若鶩

50多年後的1096年,宋朝還沒有忘記這筆財富,在攻取天都山時不惜一切代價挖取。據《西夏紀》卷二十載:“中國屢行討蕩夏國天都山,屬蕃盡將牛、羊、罌粟預行遠徙。時熙、秦兩路兵四萬騎出塞,將至銼子山,監軍司以十萬騎陣白草原拒戰,不勝,拔營西走。兩路軍直入天都山監軍司所,搜挖無所得,軍士糧竭,飢死者半乃回。”試問,從天都勁騎疾馳渭州,日暮可至,而中間還有宋朝邊塞重鎮——鎮戎軍(今固原市),難道軍隊補給不上嗎?而且還有坐騎,不可食用嗎?何以將2萬騎兵餓死呢?當地有一座山,名叫“關門山”,傳說其山名的來歷,就是源於宋軍挖西夏金庫時,山體滑坡,將挖寶的士兵淹埋,從而得名,宋朝沒有敢公佈這一不好的消息,但地名“關門山”卻流傳至今。

寧夏海原縣有西夏王朝所建的“金庫”令無數人趨之若鶩

民國初年,高臺寺武家塬村有戶牧民,伏天移牧南華山(即西夏所稱的“天都山”)時,無意間發現了西夏的金庫,並帶回了鎮庫的銀鋌。後來他到西安鎮的集市買了些工具,並與好友相約去深山挖寶,誰知這位牧民就在當天晚上不明原因地死去了。後來,這一消息被駐守在銀川的馬福祥得知,沒收了牧民放在家裡的西夏銀鋌,並動用大量的軍隊到海原挖寶,但結果一無所獲。後來馬福祥心有不甘,在南京臨去世時,要給寶貝兒子馬鴻逵留遺囑,可是發不出聲,多虧師爺機靈,將一幅中國地圖拿到老人面前,馬福祥將手指挪到寧夏的方位點了點,終於嚥了氣。所以馬福祥去世後,馬鴻逵的眼睛一直盯著寧夏不放,他的堂兄馬鴻賓的第81師(後擴編為軍)一直駐紮在偏遠的海原城,直到解放軍兵臨城下,才戀戀不捨地離開。馬家兄弟死守在寧夏,長期盤桓在海原幹啥?難道是為那傳說中的西夏金庫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