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筆試練習題(08.27)

教師招聘筆試練習題(08.27)

【練習題】

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教育將隨國家的消亡而消亡

B.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現出自身的歷史繼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滯後於社會政治經濟發展

D.教育現象最早出現於奴隸社會

2.“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是( )的重要主張。

A.實踐教育學派

B.實證教育學派

C.傳統教育學派

D.實用主義教育學派

3.斯巴達和雅典兩種教育體系出現於歐洲( )。

A.原始社會

B.奴隸社會

C.封建社會

D.資本主義社會

4.古希臘把“三藝”作為教育內容,下列不屬於這“三藝”的是( )。

A.四書

B.文法

C.修辭

D.辯證法

5.強調啟發式教學,並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家是( )。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

6.最早對課堂教學從理論上加以闡述的教育論著是( )。

A.斯賓塞的《教育論》

B.洛克的《教育漫畫》

C.馬卡連柯的《教育詩》

D.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7.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性因素包括( )。

A.學生

B.教師

C.教育內容

D.教育手段

8.近代教育的基本特徵包括( )。

A.國家加強對教育的重視干預

B.初級義務教育的實施

C.教育的世俗化

D.重視教育的立法

9.赫爾巴特將兒童的發展看做一種自然的過程,主張教師不要過多幹預兒童的發展。(判斷題)

10.道家對於獲得知識的理解主張通過“親知”“聞知”“說知”三種途徑。(判斷題)

【參考答案】

1.【答案】A。

中公講師解析:教育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的滅亡而滅亡,與人類共始終。

2.【答案】D。

中公講師解析:實用主義教育學派的基本觀點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過程和生活的過程是合一的而不是為將來的某種生活做準備。第二,教育即個人經驗的增長,教育在於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增長自己的經驗,這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第三,教育即成長,其原因在於學校就是一個雛形的社會,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實際上就是一個在社會成長的過程。第四,學校的課程是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的,打破了原來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第五,教育教學中不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是學生成長的幫助者,學生才是教育教學的中心。第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兒童的創造性的發揮,提倡讓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獨立探討、發現。故本題選D。

3.【答案】B。

中公講師解析:西方奴隸社會時期古希臘兩大城邦斯巴達和雅典。

4.【答案】A。

中公講師解析:古希臘把“三藝”作為教育內容,包括文法、修辭 、辯證法。

5.【答案】B。

中公講師解析:孔子最早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啟發式教學。

6.【答案】D。

中公講師解析:《大教學論》是“教育學之父”誇美紐斯撰寫的,誇美紐斯最早系統論述班級授課制方法和實施內容。因此,最早對課堂教學從理論上加以闡述的教育論著是《大教學論》。

7.【答案】AB。

中公講師解析:教師是教學過程中“教”的主體,學生是教學過程中“學”的主體,教育內容是師生共同認識的客體,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動的基本條件。故選A和B。

8.【答案】ABCD。

中公講師解析:近代教育的基本特徵包括:國家加強對教育的重視干預、公立教育崛起、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視教育的立法,倡導以法治教、提出了雙軌制和形成較系統的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等。

9.【答案】×。

中公講師解析:盧梭將兒童的發展看做一種自然的過程,主張教師不要過多幹預兒童的發展。赫爾巴特強調教師中心、課堂中心和教材中心。

10.【答案】×。

中公講師解析:墨子對於獲得知識的理解主張通過“親知”“聞知”“說知”三種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