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破碎兵马俑证明了亚历山大大帝与秦惠文王曾经有过激烈接触?

公元1974年3月的一天,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的一位农民,在距离秦始皇陵东面1500米的荒地上打井时,意外挖出了四五个支离破碎的与真人一般高的土制陶俑。

后来陕西省考古队闻讯赶来,进行了勘探和试掘,清理出了后来被学者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8000个秦始皇兵马俑。

这些震惊世界的陶俑刚出土时还是五彩斑斓的,后来经过与空气接触之后,很快就褪色脱落,变成灰不溜秋的。

一具破碎兵马俑证明了亚历山大大帝与秦惠文王曾经有过激烈接触?

它们的身材全部与真人一样高,体型也与真人一样大,并且它们脸上的表情也是千人千面,极富变化,没有一个相同的。

对此,有考古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认为根据现代考古挖掘证明,在秦朝以前的陶俑雕像绝大多数都是只有20公分高的小个子雕像,并且它们面上的表情都刻画得极夸张的,然而兵马俑的出现却突然改变了这一切,兵马俑是模仿真人大小和真人表情而雕塑出来的写实塑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雕塑风格呢?

一具破碎兵马俑证明了亚历山大大帝与秦惠文王曾经有过激烈接触?

欧洲维也纳大学的历史学家尼克尔研究后宣称,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灵感来自于古希腊!他认为,古希腊雕塑艺术进入亚洲和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

他指出在希腊古代墓葬遗址中曾经考古挖掘出了数量众多的具有写实风格,与真人大小相同的雕塑,这种风格与秦始皇兵马俑的那种表现手法,十分相似。因此他大胆推断,这是因为古希腊的雕塑技术传入了中国所致。

一具破碎兵马俑证明了亚历山大大帝与秦惠文王曾经有过激烈接触?

他认为在公元前3世纪,具有强烈征服欲望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不但铁腕镇压了古希腊占领区的人民反抗运动, 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而且他还继续向东前进,以寡敌众打败了强大的波斯帝国,后又马不停蹄地挥师东进,一路打到了印度并且侵占了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建立一个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史书记载,亚历山大只打到了印度,就因为士兵劳累,军心涣散,所以班师回朝了,没有再继续前进了。

一具破碎兵马俑证明了亚历山大大帝与秦惠文王曾经有过激烈接触?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尼克尔举出了另一本一千多年前的史书的记载,来反驳了这种说法。

这一部史书是由曾担任过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杰贝勒省的邮政、情报长官的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约820——912年)所写。此人博览群书,才智过人 也写下了很多历史资料,但流传至今的只有《道里邦国志》一书。

根据这本书的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了印度之后,又越过了喜马拉雅山进军到吐蕃一带,吐蕃王不战而降贡献了大量的赤金和麝香,马其顿国王才放过了他。

一具破碎兵马俑证明了亚历山大大帝与秦惠文王曾经有过激烈接触?

之后亚历山大大帝命令这位吐蕃王带领他本国的10000士兵作为前锋,自己亲率大军殿后,悍然进攻了中国。

我们知道,在当时中国西部是由秦国来主宰统治的辖区,所以那时候亚历山大帝到达的中国地区,应该指的就是秦国。

我们都知道亚历山大(公元前336年-公元前323年在位)假如真的进攻秦国的话,他所遇到的应该是同样具有雄才大略的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

一具破碎兵马俑证明了亚历山大大帝与秦惠文王曾经有过激烈接触?

相信读者都非常想知道,这两位文治武功都非常卓越出色的伟大君王,第一次接触会擦出怎样的激烈的火花来呢?

不过让大家失望的是,这本书没有具体描写出这两个在当时最强大的军队发生了怎样激烈的战斗,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当时的中国首领臣服了亚历山大帝,并且给他进贡了数量巨大财物,包括的1000000块丝绸、1000000柄宝剑、1000000麦纳的白银和500000块缎子,才得以全身而退。

​翻阅史料我们发现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倾举国之力动用60万人才打败了赵国45万大军,所以亚历山大大帝要战胜秦惠文王必须要拥有五六十万的军力才行。

一具破碎兵马俑证明了亚历山大大帝与秦惠文王曾经有过激烈接触?

所以,小编猜测,当亚历山大大帝来到中国的时候,他的士兵数量早已不止他在马其顿出发时的3.5万骑兵步兵和重甲兵了,他肯定在征服别国的同时也征召别国的青壮年士兵,编入他自己的军队当中,以壮大实力。

亚历山大大帝打败了秦惠文王之后,在中国修筑了一个叫石堡的根据地,由他的部将白努克利迪斯管理,并且留下了5000个波斯人和希腊人来替他驻守,然后他又挥师北上,打败了舒勒国、粟特人、突厥……

尼克尔教授就是根据这本史书的记载来推断出,在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人就已经跟随亚历山大大帝进入了中国,并且把雕塑技术都传给了当地的工匠,所以秦人才能够制造出这种与真人大小一样的,具有典型古希腊风格的秦始皇兵马俑来。

一具破碎兵马俑证明了亚历山大大帝与秦惠文王曾经有过激烈接触?

当然这些都只是卢克尔自己个人的看法,抛砖引玉,一家之言不一定准确,还要留待以后更多的考古挖掘和文献资料来证明他观点的正确性。

各位优秀的读者朋友,如果喜欢看俺的文字,请多多关注“小冯歪评历史”自媒体号,非常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