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裁员赔偿金的核算方法,全方位助你降低裁员成本

裁员,是受经济大形势的影响下的用人单位的一种选择,但最终是由用人单位的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所决定的。所谓裁员,具体是指的是用人单位在法定的特定期间依法进行的集中辞退员工的行为。裁员最大的目的只有一个——减少员工成本支出,实现员工投入回报率最大化。在在实际的裁减人员过程中,裁员涉及的赔偿金的支出也十分可观?所以有时候裁员反而是一种得不偿失的选择。

那么裁员成本该如何控制?裁员所产生的赔偿金问题具体该怎样核算呢?HR应该怎么做才能降低裁员成本?接下来我们就通过9种裁员赔偿金的核算方法,全方位控制裁员成本:

一、双方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的:

按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的经济补偿金。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超过12个月。“就高不就低原则”:劳动者解除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为计算补偿金的基数;如果该平均工资低于企业平均工资的,按企业平均工资执行。

二、劳动者不胜任工作的,按1的办法执行。

三、经济性裁员

经济性裁员,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双方就变更合同达不成一一致意见的,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合同的,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

四、患病或非工伤解除:

工作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同时发给不低于6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

患重病的再增加不低于50%的医疗补助费。

患绝症的再增加不低于100%的医疗补助费。

五、不按上述规定执行的,还应多支付50%的额外经济补偿金。

六、部门调整工作而转移工作单位

因工作需要,由企业主管部门调整工作而转移工作单位的,应与原单位解除合同,与新单位签订合同,原用人单位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七、原国企改制为非国有控股企业的

原国企改制为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应与原企业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并发给相应的经济补偿金,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不满一年按一年计发;经济补偿金的月平均工资标准,最高不能超过企业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

八、对原企业与其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企业应按照当地医疗保险有关规定为其缴纳过渡性医疗保险金。

九、改制企业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

对改制企业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应给予经济补偿金,或给予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及年递增5%的幅度为基数)、医疗保险费以及一次性计发生活费(按当地失业救济金月标准的110%和距法定退休年龄前的月数计算)后,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

9种裁员赔偿金的核算方法,全方位助你降低裁员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