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人爲什麼喜歡穿和服,說出來可能會讓你臉紅!


日本的和服,與我們中國的旗袍一樣,是日本的民族傳統服飾。在中國,並不是每個女人都喜歡旗袍的,也不是平時常看到的。而在日本,和服卻是每個女人的最愛,而且常常穿著和服招搖過市。為什麼呢?原來這美麗的和服裡面,隱藏著一個秘密。

日本女人最缺乏當模特兒的資格,因為島國人身材異常矮小,平時穿著長袍,踏在半尺高的木屐上,看上去還不討人嫌,等到脫了衣裳,望上去真是難看得很,只見肥大的一段身子,四肢短小。日本女人長成這樣,應該怪罪於“榻榻米”這種特殊的起居方式,世代相傳的跪坐與盤腿坐。使日本女人的雙腿受盡扭曲和壓迫,變得不成體統,就像過去我們中國女人裹小腳。

不過,聰明的日本人善於在不利的條件下揚長避短,化腐朽為神奇的。當日本女人用這種寬鬆修長、典雅豔麗的服裝,將不起眼的軀體連同“大根腿”一起包裹起來時,奇蹟就發生了:一個個嫵媚嬌柔、儀態萬般的美人,出落在世人面前。說是包裹,並非全然封閉,和服的裝束雖然森嚴繁瑣,卻在日本女人最迷人、最性感的胸脖這個部位上網開一面,留下最大空檔,令天下男人心蕩神搖。


和服

“著物”除了包括“吳服"之外還包括肩衣袴、源自平安時代的狩衣等等,這些都非源自吳服,而是源自本土的傳統服飾。十二單則是由奈良時代的裳唐衣加以改良而成,之後又有變化和創新。日本江戶時代的《裝束要領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朝廷命賢臣因循於徃古之衣冠而折衷於漢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為。本邦之文物千歲不易之定式也。”

唐代前,日本和服色彩較為單一,多為原始色彩、民族色彩,同一服飾幾乎同一色調;在唐朝文化的影響下,和服色彩尤其是大和型貴族服飾色彩進入鼎盛期,此時貴族以色彩劃分等級,如等級自上而下服飾顏色為深紫、淺紫、緋、紺、綠、黑;女性服飾顏色裝飾打破原來單一色調,而以綠、藍、紅為主調的同時,添加其他色調或紋樣,色澤豔麗,色調對比明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唐代前,日本和服色彩較為單一,多為原始色彩、民族色彩,同一服飾幾乎同一色調;在唐朝文化的影響下,和服色彩尤其是大和型貴族服飾色彩進入鼎盛期,此時貴族以色彩劃分等級,如等級自上而下服飾顏色為深紫、淺紫、緋、紺、綠、黑;女性服飾顏色裝飾打破原來單一色調,而以綠、藍、紅為主調的同時,添加其他色調或紋樣,色澤豔麗,色調對比明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到了奈良時代,日本遣使來中國,獲贈大量光彩奪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飾,至室町時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飾基礎上改進,而和服腰包則是受基督教傳教士穿長袍繫腰帶影響而創造。

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和服上。在日本,出席冠禮、婚禮、葬禮、祭禮、劍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業式、宴會、雅樂、文藝演出以及慶祝傳統節日的時候,日本人都會穿上端莊的和服去參加。 和服的穿著文化及禮法被稱為裝道。


和服承載了近30項關於染織技藝的日本重要無形文化財產以及50多項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指定傳統工藝品。製作和服的越後上布、小千谷縮以及結城紬更是錄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昔日吳服與和服兩種概念是分別的,但今天這兩種概念已幾乎重疊。很多賣和服的商店,招牌上會寫著“吳服屋”,可見兩詞已經基本上同義化。

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地和式樣,千餘年來變化萬千。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調,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豔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

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繡,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髮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設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釐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由於和服的裁剪製作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

在製作和服時,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通氣是和服的一大優點和特徵,因此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開合。不過,這種開合,尤其是衣襟的開合,有許多講究。不同的開合,具有不同的含義,顯示穿著者不同的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