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故事」「無祀會」無私慰英靈

「紅色故事」“無祀會”無私慰英靈

1934年9月23日,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和閩西地方武裝近2萬人,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贏得時間,在松毛嶺與國民黨6個師近7萬人進行了7天7夜的戰鬥。戰後,為了逝者的英靈得到安息,連城縣朋口溫坊村(今文坊村)幾代人,接力演繹了一曲收斂和保護紅軍烈士遺骸,悲壯感人、催人淚下的傳奇故事。

松毛嶺保衛戰結束後,由於進行戰略大轉移,時間緊迫,無法留人安葬烈士遺體。當地村民看到眾多紅軍將士犧牲在荒山野嶺,遺骨無人安葬,群眾日夜不安。敵人撤走後的第三天,溫坊村項仲炳、項汝韶、項盛奇、項和興、項華興、項林養、項啟漢、項用康等19位村民自發組成“無祀會”,發動當地群眾,上山就地用鋤頭挖穴,簡易埋葬紅軍遺體。但此後,經常發生豬、狗將紅軍遺骸扒出,叼進村莊,甚至叼入家中的不忍目睹現象。於是“無祀會”的成員們又繼續發動村民出錢出力,到村周邊及松毛嶺上收撿紅軍遺骸,修成簡易墓地。

紅軍烈士墓修好後,“無祀會”的成員及其他熱心群眾於當年農曆7月15日中元節,舉行隆重並頗具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動———“倒粥”,用豬肉、鴨肉等煮成一桶桶熱氣騰騰的稀飯,挑到烈士墓前,懷著崇敬的心情,莊重地擺放在烈士墓前,同時點上香燭,幾個人還扛著一頭大豬,到墓前“插花”(即就地殺豬,讓豬血噴灑在墓前,鮮紅的血跡像紅花一樣),由“無祀會”成員敬重地悼念祭文。此後,每年的農曆7月15日都進行這種具有民間特色的“倒粥”拜祀習俗紀念活動。

當年“無祀會”主要發起人項汝韶的兒媳傅金英、項仲炳的兒媳黃金香是親自參與埋葬紅軍遺骸及參與祭祀活動的見證人。黃金香老人回憶:“當年,我幹農活從‘甲利壠’的山頂上經過時,親眼看見公公等人用草皮掩埋上百個裝著紅軍遺骨的大金盎。”傅金英老人回憶起往事,當年情景如在眼前:“當年我和公公項汝韶等人一起用土箕裝紅軍遺骨,從松毛嶺一趟又一趟地挑到村裡的‘甲利壠’掩埋,大概忙了一年又三個月的時間。”

為了當地群眾能有一個繼續緬懷革命先烈的地方,並繼承“無祀會”群眾的高尚品德和無私奉獻精神。2010年9月25日,在連城縣委、縣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成立“連城縣保護中央蘇區戰地遺址保護協會”,並在松毛嶺開工建設紅軍無名烈士墓。組織相關人員和“無祀會”成員及後人,舉行隆重民俗儀式,把在“甲利壠”等地發現的3000多具紅軍無名烈士遺骨,收殮在100多個大金甕裡,重新安葬到松毛嶺郭公寨前石門新建成的紅軍無名烈士墓中,並恢復民間祭祀活動,以告慰紅軍烈士英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