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毀四次重建,終於明白門前水缸的用處了

太和殿俗稱金鑾寶殿,它坐落在北京紫禁城中軸線,最顯著的位置上。這是紫禁城裡的第一大殿,我們看清宮戲,皇帝上朝排場十足。很多人都以為,皇帝是在太和殿上朝的。其實不是,太和殿是舉行國家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大婚、出征、接見重要外賓等等。舉行重大典禮,隆重莊嚴,規矩繁瑣而複雜。可是,明朝就是有一位皇帝,把規矩不當回事,在太和殿上演了一出鬧劇。

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毀四次重建,終於明白門前水缸的用處了

明朝的正德皇帝是個為所欲為的人,他從小不愛讀書,喜歡打獵。身為堂堂帝君,卻一心想當大將軍。正德十二年正月十三日,天還沒亮。正德帝突發奇想,就到天壇去祭祀,然後偷偷跑去南苑打獵。黎明,文武大臣們有事請奏,大家先追到天壇,這時皇帝已經去了南苑。大臣們又追到南苑,但苑們緊閉,不得入內,大臣們吃了個閉門羹。下午,皇帝傳旨,讓大臣們回到承天門等候。可是,大家左等右等也不見皇帝的影子。

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毀四次重建,終於明白門前水缸的用處了

半夜,皇帝坐著轎子來到紫禁城,要在奉天殿也就是現在的太和殿接受朝賀。皇帝命令不點蠟燭,到處漆黑一片,大臣們跪在奉天殿前苦不堪言。這還沒完,到了後半夜,正德皇帝興致正高,乾脆在殿內大宴文武群臣和使臣。天寒地凍,朝臣們又是下跪又是磕頭。朝賀本是皇家大典禮儀,規矩森嚴,讓正德皇帝這麼一鬧騰,竟成了兒戲,頓失威嚴。

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毀四次重建,終於明白門前水缸的用處了

宮裡大的儀式,都在太和殿舉行。然而,明朝時期卻有好幾個皇帝,都沒有見過太和殿。明朝永樂年間的一天晚上,陰雲密佈,雷電交加。突然,一道閃電正好擊中紫禁城奉天殿,也就是現在的太和殿。剛剛落成四個月的大殿,化為灰燼。直到20年後的正統六年,大殿才開始重建。在明清歷史上,太和殿曾經四次被毀四次重建。其中,明代被毀了三次,清代一次。今天我們看到的太和殿,是清朝康熙年間重修後的面貌。

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毀四次重建,終於明白門前水缸的用處了

由於大殿規格高,建造難度特別大,耗時耗力。所以,明朝有好幾位皇帝,包括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光宗朱常洛等幾位皇帝,壓根就沒有見過太和殿。太和殿面闊11間,是紫禁城裡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殿前擺放著古代的計時器“日晷”和古代的標準量器“嘉量”,這兩件器物都是皇權的象徵。

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毀四次重建,終於明白門前水缸的用處了

太和殿的名字也是一改再改,太和殿最初叫奉天殿。明朝正德皇帝駕崩之後,由於沒有子嗣,就在最近支的宗親中,選藩王朱厚熜繼位,改年號嘉靖。由於不是正統的身份,嘉靖皇帝對於自己的身世,一直耿耿於懷。在繼位41年後,燒燬的三大殿重建落成。本來可以順理成章沿用曾經的名字,但朱厚熜卻下旨,改殿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朱厚熜用三個“極”字,標榜自己統治天下,符合中正之道。

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毀四次重建,終於明白門前水缸的用處了

1644年,滿族皇帝成為紫禁城的新主人,面對剛剛打下的天下,皇帝最迫切的願望就是“和”。第二年,三大殿重修完成,命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旁邊配上了滿文。氣勢恢宏的太和殿,全部採用木結構。所以,明清以來關於紫禁城內大殿防火的問題,一直是重中之重。

太和殿是第一大殿,四次被毀四次重建,終於明白門前水缸的用處了

紫禁城裡的水缸,就是用來防火的。太和殿門前擺放著一對“鎏金青銅缸”。除此之外,紫禁城內還現存大缸100多口。其中,明代製造的多為鐵缸,清代的是青銅缸。這些水缸由內務府統一管理,每天內務府官員,都會命雜役從井內汲水,把所有的大缸續滿,以備防火之用。夏天,太監們必須勤換水,保證缸內水質乾淨,沒有異味。冬天,為了防止缸裡的水結冰,太監們要在缸外,套一層特製的棉套,缸上面在蓋上厚厚的缸蓋。同時還要進行燻缸,底下放炭火,晝夜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